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血液病研究所曲莹副研究员、生物治疗研究中心钱志勇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 (IF:32.086)发表研究文章“Cancer-Cell-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Multiple Myeloma Based on Bone Marrow Homing”。该研究通过模拟骨髓瘤细胞仿生纳米体系,解决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递送入骨髓药物浓度不足的问题,为血液肿瘤的纳米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多发性骨髓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灶主要以不均匀形式分布于骨髓内部。目前骨髓瘤治疗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有效递送入骨髓的药物浓度不足。多发性骨髓瘤有一个显著的“骨髓归巢”特性,即骨髓瘤细胞需迁移并回到骨髓内部进行增殖,原发部位的骨髓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随后经由“骨髓归巢”过程进入到新的骨髓位点增殖产生新的癌细胞群落。该特性不仅限于发生在疾病早期,其可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进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治疗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该特性受到骨髓瘤细胞表面的黏附因子等影响。
因此,此研究设计了骨髓瘤细胞仿生纳米体系来模仿“骨髓归巢”特性,凭借骨髓瘤细胞的表面特性,模仿“骨髓归巢”效应进入骨髓,并通过肿瘤细胞的同源靶向性靶向到肿瘤细胞群落,希望其具有免疫逃逸以及长循环的特性。
该研究选取骨髓瘤治疗一线用药硼替佐米作为治疗药物,利用嵌段聚合物将其有效装载,制备载药纳米粒子;然后将骨髓瘤细胞膜提取后包裹于纳米粒子表面,制备了骨髓瘤仿生纳米粒子,而后通过体内外研究对其生物学性能进行系列评价。
此外,该研究通过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及流式技术等,考察了纳米粒子在注射入体内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发现仿生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骨髓归巢”效果,在骨髓内累积更为明显,且具有明显的肿瘤靶向性能。研究建立了原位骨髓瘤动物模型,对其肿瘤治疗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对肿瘤负荷、M蛋白分泌情况、生存期、骨髓内肿瘤细胞比例等进行考察,发现通过骨髓瘤仿生纳米体系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生长不仅延缓,M蛋白分泌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骨髓中骨髓瘤细胞比例也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骨髓瘤治疗效果。
该研究结合了多发性骨髓瘤自身的“骨髓归巢”疾病特性,制备了仿生纳米体系,不仅模仿了“骨髓归巢”性能,同时还结合其同源靶向性能,解决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递送入骨髓药物浓度不足的问题。该研究对血液肿瘤的纳米药物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曲莹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钱志勇教授为通讯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