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3-21 12:45:52梁晓辉樊东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科课程体系专业

梁晓辉 陈 娟 樊东宁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OBE全称为“Outcomes-Based Education”,译为“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理念最早是在美国出现,而后成为欧美国家教育改革研究的主导性理论。随着我国新时代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专业认证制度逐步成熟,OBE理念在教育领域开始受到高度关注。遵循OBE理念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OBE理念是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评价教学结果,既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1]。

新文科建设揭示了当前文科领域价值重塑、交叉融合等新时代中国教育需求和社会需要,以OBE理念为切入点,结合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探索新时期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研究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传播专业OBE范式建设,有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实践型专业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助于消除行业需求和学生职业素养之间的代沟,培养新时代传播人才梯队来适应高速迭代的新闻传播业,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

1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建设给传播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当下传播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研究培养传播人才的新方向和新路径。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了“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和“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抓手。以此次会议为节点,全国的新文科建设得到了系统、全面推进。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为突破点,培养具有人民情怀和符合“四向四做”新闻传播人才的任务。这给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指明了新闻传播专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新文科要求“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

随着新技术、新思潮的出现,中国新闻传播、信息舆论受到了巨大冲击。客观上来说,新闻舆论导向受到自媒体和网络舆情的影响,主流媒体“声浪”受到干扰,经常出现能够引发冲突、矛盾的反转“剧情”,少数地方权威媒体甚至出现公信力不足的情况。

《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研究报告(2018)》显示,我国缺少传媒岗位需要的人才,“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3]。以OBE理念开展新时代传播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符合新文科背景下加快新闻人才队伍建设要求。

2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OBE理念以成果导向形式在欧美教育界得以实施。OBE理念在大学的贯彻和实施必须实现本土化、中国化,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很好地补充了OBE理念在国内高等教育实施中的不足,通过强化思政教育,加强多学科融合,避免了片面地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的取向。在当前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必须深入研究OBE理念的内涵,坚持产出导向,促进产教融合育人理念的实施,持续发现并解决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融合共建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化三个方面展开。

2.1 建设传播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重新构建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既要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单门课程的定位,树立目标意识,建立模块式课程框架,实现专业选修课学分互认,打造传播技能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体系。

2.1.1 建设基于“四向四做”的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4]。

高校在构建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前我国面临的新闻舆论形势复杂、引导工作繁杂等情况,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应当既具有社会实践性,也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要能够从价值、认知和方法三个方面开展传播人才思政教育[5]。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当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价值导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将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相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交相辉映的学科设置体系。

新文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契机。高校必须结合新闻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恰当地构建课程体系。地方本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以衡水学院为例,文学与传播学院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新闻传播类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两个艺术传播类专业,专业多,但专业历史不长,2006年才开始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2年9月根据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更名为“广播电视学专业”),2007年成立广告学专业,2008年成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0年成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1年成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业历史短,力量相对薄弱。在此情况下,高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效果,成为一条极具可行性的发展途径。该学院传播类专业在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将“新闻传播大讲堂”列入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打破了传统认知局限,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传播类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2 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相融合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现代传媒领域的发展形势,熟悉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同时要熟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企业传播、政务传播、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应用理论、运营管理模式及基本技术,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相关政策法规。另外,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爱好兴趣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和能力,发挥优势,其中包括文字撰稿与编校能力,运用电脑排版、图像处理、影视编辑的专业能力,新闻产品研发、规划、运营的能力,融媒体能力,等等。高校要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加强对学生内容生产能力、传媒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例如,衡水学院和地方新闻媒体合作,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媒体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学生需要提升实践能力,学校选取了大三和大四优秀的学生参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进入媒体实习实训,媒体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

2.1.3 加强跨学科、跨行业能力的课程建设

新文科建设揭示了当前文科类人才培养的路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传播专业人才。从行业现状来看,融媒体向智媒体的进化重新定义了人、媒体和社会的关系,这同样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挑战。

新时代,高校要想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就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注意到传媒专业涉及艺术、文学、理工等多个学科,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媒介冲击和挑战着传统的媒体,所以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要与媒体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另外,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当下新闻媒体的人才聘用条件,在此基础上以OBE理念为指导,实现新文科背景下自身的改进和突破。

基于以上理念,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在第五学期开始实施,设置了“专业融合实训”实践项目,恰当调整了学时和学分的比例。该学院通过开设该模块课程,力求打通现有专业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现有传播类专业的壁垒。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打破专业束缚,不同专业组队,共同完成本学期实践任务,将最终成果作为课程评定依据。第六学期开设了专业拓展课,打通了五个传播类专业的拓展课平台,实现学分互认,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跨专业,进而实现综合发展。

2.2 融合共建传播专业教学团队

人才队伍是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必须有效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发挥出人才队伍的优势,这也是传播类专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学科交叉融合,这就对教师团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高校在聘任教师包括传媒专业的教师时,对学历的要求很高,但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到高校就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融合式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结合人才培养需求,与艺术类、信息类学科开展合作,实现不同学科跨专业的师资共建,让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互建互学,比如,通过新闻传播学、美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的师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传播行业“综合型、多面手”式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师资与校外师资的融合共建。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有效利用校外优质的实践师资;引进外聘教授和行业专家共同加强课程建设,通过一线行业人才的授课、分享从业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校内外师资还可以展开教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3 实施标准化教学评价

课程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基础单元,高校必须重视并实施标准化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要评价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的是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有机整合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高校要注意对跨学科专业项目式学习的评价,要在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并依据质量评价标准对教学进行评价。

首先,建立基于新文科人才培养背景的评价标准,实施定期评价制度。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包括课程的实施是否符合其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定位,是否有效贯彻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等。必要时还要结合走访调研,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研等,充分获取一手资料,同时也要向在校生、专任教师、同行院校广泛征求意见,制订课程教学合理性评价的宏观标准。教学评价实施定期评价制度,原则上为对一届毕业生进行整体评价,即每四年一次。要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同时也能迅速了解行业动态,在课程教学评价上适度反馈,以便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可以进行适当微调。

其次,建立基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法,鼓励课程负责人探索其他定性评价法。随着专业评估工作的推进,课程评价的标准化越来越重要,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要守住底线,完成专业课程的评价机制构建。同时,传媒类课程也要构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每门课程都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辅以间接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课程目标评价体系中,要坚持能力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考试课程的管理,加大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实现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以人才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对传播人才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另外,随着新闻媒介的日新月异、传播理念的更新迭代,高校需要根据行业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师资力量,以培养出更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课程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