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白粉病是由白粉菌侵害瓜类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黄瓜、西葫芦、南瓜、苦瓜、甜瓜等均可感染。
白粉病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瓜类种植区均有发生。北方以黄瓜、西葫芦、甜瓜和南瓜发生较重,对露地春黄瓜、温室及大棚黄瓜危害较大;南方以黄瓜和苦瓜发生较重,春秋两季危害较大。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正反面出现圆形病斑,较小,上生白粉状霉层(病菌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逐渐扩大汇合,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变黄褐色干枯,白粉状霉转变为灰白色。有些地区发病晚期在霉层上或霉层间产生黑色小粒。
白粉病的病原为瓜白粉菌和瓜单丝壳菌,属子囊菌白粉菌目,专营寄生,主要危害葫芦科植物。白粉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25%时仍可萌发并侵入危害,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低于10℃或高于40℃都不利于其萌发。通常,在空气湿度45%~75%时发病快,湿度超过95%时明显受抑制。雨量偏少的年份发病较重,通风及排水不良地块和氮肥施用过多或缺肥、缺水及植株生长不良等均可使病情加重。
在我国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及子囊孢子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冬季有保护设施栽培的地区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温室或大棚内的病株上越冬,不断进行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潜育期很短,再侵染频繁。气温上升至14℃时开始发病,连续阴天和闷热天气有利病情发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引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轮换种植;清理干净棚内或田间的上茬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以减少白粉病的中间寄主;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保证适宜的株行距;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发现病蔓、病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将其装袋烧掉或深埋。
(2)药剂防治:白粉病要以预防为主,在温室中白粉病一旦发生就很难根除。防治白粉病要从假植时开始,针对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及特点,建议种植户采用以下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3亿单元/克的哈茨木霉菌叶部型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液,或95%矿物油200~400倍液,或丁香·芹酚 600 倍液,或新植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确保喷雾均匀,每7天施1次。另外,石硫合剂对草莓白粉病也有一定的防效。白粉病发病严重时,可改为每3~5天施药1次,喷药总次数视发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