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伟球
王夫之曾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在这句话中,“意”指的是文字的主题, 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王夫之认为好的文章,其立意一定深远。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优秀的作文立意可以使得作文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结合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写作内容空洞、真实情感缺失、脱离生活实际、缺少个人思考等,其中作文立意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初中生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难以表现出较为深刻的立意,很多学生的文章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假大空、浮于表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丰富学生的作文立意,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张爱莲:《初中生作文立意理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4期,第73—74页)。
一、提升初中生作文立意的关键要素
“意”是作文之纲,“立意”即是确立文意,定文章之根本。想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来,也绝不是一件简单之事。初中生要掌握好立意的本领,有三个关键性的要素。
(一)规范性
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则和界限,写作文也是如此。毛泽东曾提出过对敌战争的“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把写作文比作一场战斗,那么文章的立意就是指挥,想要出其不意,就要先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再进行立意的构思,做到中心思想贯彻全文,确保意不偏,文不乱。
(二)思维性
思维性分为思维的丰富性和思维的准确性。思维是人分析问题的依据,思维能力越强,越能更好地钻研和思考问题, 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写作文时,丰富的思维可以给作文立意带来更加开阔的思考空间,同时,思维的准确性也将作为确定立意时的导向标,指引方向。
(三)个人的积累
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书籍的阅读、古诗文的学习等都是提升个人内涵、修养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从而使得立意更加深刻,富有内涵。教师可以从规范性、思维性以及个人积累这三个要素作为切入点,展开写作策略的分析。
二、深化作文立意的實践路径
(一)紧扣时代主题,明确立意导向
在下笔写作文前,我们需要先找到文章的导向。作文事实上是围绕着立意展开的,一个立意方向对于文章的内容构思以及写作都具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是保障文章“意不偏,文不乱”的规范性所在。而想要进一步提升立意的导向性和号召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当下时代主题,做到立意正确,反应价值所在(于鸿丽: 《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作文立意创新浅谈》,《山东教育》,2016年第33期,第24—25页)。
当下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奋斗是当代青年所需要号召的主旋律。因此,在作文立意方面,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情况下,将中心思想贴合这些主题,为作文树立正确的方向引导,从而使得立意更加深刻,更加正确。以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为例,作品描写了鲁迅幼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长妈妈作为一个朴实善良的妇女,给鲁迅讲述“长毛”的故事,送给他最喜爱的《山海经》,但是逃不过封建迷信的迫害,这也是当时国家底层社会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以讽刺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表达出来,同时又隐喻着对封建迷信的反对,呼吁国人醒悟,正是符合了当时青年人对科学的、革命性的思想的向往,让无数革命先驱者和大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唤醒了众多“沉睡”的人。因此,学生在学习该篇课文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便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同时对那个时代的人性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这也是文章的立意紧扣时代主题后所带来的正确价值方向。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篇作文题目,例如:运动赛场上,求学生涯中,每一项新纪录的诞生,都是对自己的突破与超越。个人的生命历程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创造新纪录,都翻开了发展和进步的新篇章。创造新纪录,一直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梦想与追求。试以“我创造了新纪录”为题写一篇作文。这篇作文题目中的“新纪录”并没有什么局限性,可以理解为是任何事情的一次进步或者成长,为写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空间。为了帮助学生在较为宽泛的空间里树立起较好的作文立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解读题目中的“突破和超越”“梦想与追求”这些关键词,并指导学生将作文的立意与当下时代青年奋斗的主旋律相互结合,以反映自己经过奋斗所取得的成果。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有效地保证自己的立意正确,不会出现负面性、不会出现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作文立意在时代背景结合下的内涵深度以及奋斗精神引导下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将作文的立意与时代背景、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价值观导向,为作文提供更加浓厚的时代感。同时,对于当下作文题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在正确的立意指导下给出直观反馈,作出解答,使得立意更加深刻。
(二)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立意角度
思维是人的头脑进行逻辑推理的属性和过程,在写作文时,学生如何对题目进行思考,也就决定了各自的文章立意朝着什么角度去延伸发展。越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文章的立意也就越深刻。但由于初中生的想法大多基于浅层问题展开,同时思考的方式也较为类似,进而导致了文章出现“人云亦云, 千人一面”的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学生打开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写作题目,帮助学生在作文的立意方面自出机杼,做出创新(张运涛:《作文立意,新颖当头》,《初中生之友》,2022年第7期,第22—25页)。
想要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之下做出立意的创新,首先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来下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一些作文题目进行分析。例如:记忆中,你一定也有喜欢的合影,你的合影是否也如青山白云的合影一般美丽?是否还藏着难忘的回忆?请以《合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教师让学生阅读题目要求,并进行分析。乍一看这篇作文题目,学生都会认为重点在于“合照”上,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关键。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同学们,分析作文题目要抓其本质,而在这篇作文中,题目要求以《合影》为题,同时也表明了是‘自己喜欢的合影,因此,学生分析认为‘合影是关键问题。但是‘合影并不是最根本的,真正的本质应该是‘故事,我们需要以‘故事来展开写作,而合影只是给故事套上了一件外衣。”明白作文的本质后,学生就有了针对的目标,思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拓展,获得了创新立意角度的空间。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提问,了解对于该篇作文的立意想法。依据大部分初中生的思维,首先给出的答案大致会是“和美丽的风景合影,表达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赞美”或是“与亲人、朋友的合影,表达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和难忘的快乐时光”等,而这些作文立意或思路太过统一,或缺乏新鲜感。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很多相似的作文,立意也是大同小异,人云亦云。教师就需要在这时向学生发出信号,尝试帮助学生将思路打开,转换想法。例如,学生想表达的对“快乐时光”的喜爱,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将“快乐时光”作为切入点,把喜爱的情感变为怀念或者是向往呢?比如对合影中的故事难以忘却而怀念,或是因为很久没有再经历合影中的快乐时光而引申出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由此,原本简单的立意思路就转换成了一种情绪上由喜转悲再转喜的变化,既做到了立意的创新,同时又使得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框架, 发前人之未发, 才能标新立异、化腐朽为神奇(陈佳:《作文立意走向深刻的三条路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年第1期,第56—59页)。作文的立意也是如此,理解题目,看透本质,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最后转变思维,切换角度,从而创新立意,可以有效地提升作文的内涵和质量。
(三)品鉴国学经典,挖掘立意深度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 它不仅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指导, 还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国学经典中,存在着不少发人深思的优秀作品和语录,而这些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启示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些国学经典进行品鉴、学习、积累和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内涵素养以及思想层次,挖掘出更加深层次的作文立意。
在初中语文部编版的教材中,就有不少的国学经典值得积累和运用。以《论语》为例,它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丰富,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过重大影响,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开发思维,使其思想上获得更加深层的启迪。就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来进行品鉴,前句中,孔子表达的思想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句话说明,以研究学问为乐趣人生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后一句中,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多个人同行,其中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这体现了孔子谦逊好学,无所不师的品质。学生理解了这两句言语的内涵后,在思想上就会受到一定的启示,将目光再锁定到写作中,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何尝不能用在作文里,提升自己作文立意的深度呢?
作文题目《会心》,意思是从学习、生活中领会道理,或是对别人没有明说的意思。心领神会,也可以指彼此之间的情意相合。请以《会心之乐》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这个作文题目的重点在于个人或者彼此之间对于某种道理或者某件事情的领悟而产生的快乐。而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启示,学生会发现这些语句与作文题目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共鸣,从而可以将这些深层的思想融入作文的立意之中。比如,让学生思考学习方面的“会心之乐”,大部分学生会认为“会心”在于领悟了学习的奥秘,而再结合孔子的思想之后,就可以向更深一层思考,从而将立意深化为从不理解学习的快乐到发现了学习的益处,最后可以做到以学习为乐趣。这样一来,立意就达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效果。再说到彼此之间的“会心之乐”,学生同样可以借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思想,将彼此之间简单的情意相结合深化为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理解,各自取长补短,真正剖析出作文的深层内涵,不再将思想浮于表面,使得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深层次的作文立意往往也是从一个简单的疑问,一个普通的想法开始。而学生从某一点受到的启示,很可能成为写出具有深层价值作品的关键。阅读积累就是架起思维深度和写作立意之间的桥梁, 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深刻解析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文时拥有更深层次的立意水平。
(四)积累写作经验,掌握立意技巧
俗话说:“门门有道,道道有门。”想要深化作文立意,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关键。而技巧则是提炼于日常写作的经验之中,正所谓熟能生巧,那么对于写作经验的积累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多练笔、多实践的方式,提炼出写作的立意技巧(刘川江:《理解、质疑、分析:材料作文立意深刻的关键》,《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8期,第28—34页)。
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记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观察体验, 将自己的想法以及一些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下来。这样一來,学生就会以一个较为长久固定的方式来进行练笔和获取经验,从而有效地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这些日常的自我积累也就是日后可以运用在作文立意中的资源。而通过多写、多练、多思考,学生可以逐渐自我总结出一些写作关键点,进而归纳出一些立意的技巧。比如,通过较多的“话题性强、层次丰富”的作文题目练习,学生会发现多个话题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进而归纳出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立意技巧,在符合话题的前提下将内容和立意先聚焦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方面,再通过典型的小事件反映出大事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做到环环相扣。再比如,学生结合经验会发现,想让作文立意更加深刻,更加醒目,从一些结构以及语言方面入手,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学生将立意的表述通过提出假设“如果……将会怎样”来引出,当回答完这个问题时,再立刻引入下一个问题,一个接一个,使得作文立意层层递进,逐渐向更深层次拓展。此外,在学生接触了大量具有较强思辨性的作文题目后,学生会发现在解析问题时,找到的角度越多,自己的作文立意也就会越丰富。因此,面对这类题目时,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切入问题的多个角度,进而可以衍生出一种“分合并用法”的立意方式。如果作文是以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展开,那么可以将作文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相对面,学生根据这些相对面, 分别进行立意;而作文若是以不同事物的相似面展开,就可以把这两个或者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立意,以此达到丰富立意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验的累积是学生掌握立意技巧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一些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多练笔、多总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同时,以在日常的写作练习中,可以慢慢积累写作经验,逐渐归纳出在写作文时可以使用的立意方式,再利用这些技巧深化作文的立意。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想要深化作文的立意,正确的立场引导、活跃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个人积累这三点无疑可以带来最显著的效果。思想的深度提升了,个人的眼界开阔了,解析问题本质的能力进步了,那么学生笔下作文的立意才能向着更深处漫溯。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泾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