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开
主题阐释 美丽的大自然不仅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更给予我们心灵上的慰藉。静观自然,于一花一葉中体验妙趣;走近自然,于一山一水中感受智慧;保护自然,于一取一用中彰显情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品读自然,感悟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创造出别样的美丽。
素材呈现
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美
在归耕田园的二十多年中,陶渊明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并在诗歌中抒发了这种感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陶诗的田园风光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
想象图景之美。在逃离官场的“樊笼”之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土地、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构成了一幅恬静的自然风光图,勾画出一个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乡村居所,表现出宁静祥和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意象之美。陶诗自然意象很多,如飞鸟、孤松、菊、风、云等。他以与自己心灵契合的飞鸟、松、菊等意象,展现田园风光之美。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之美,感悟到自然之乐,获得心灵的平静安宁。
意境之美。《饮酒》(其五)写诗人以悠然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人生,诗人结庐人境,本来扰攘难免,但因“心远”,鄙弃功名利禄,胸怀坦荡旷远,所以居处也就显得静谧闲逸,而无车马之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东篱采菊,看到的只是南山的优美景色及日夕鸟归的情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的悠然之情和自然之景相融合,心随鸟儿飞翔,自然淳美与人的真朴浑然一体。而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出“物我交融”的意境美。
素材解读
陶渊明经过仕与隐的内心反复交战后,毅然摆脱了仕宦生活的羁绊,理性地选择了回归田园。读他的田园诗,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山水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体会到他于山川田园中寄寓的喜怒哀乐。陶渊明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回归自然中发现了生活之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适用话题
自然之美、田园生活、自然与心灵、淡泊人生……
运用范例
尘世是浊,自然为清。在尘世中挣扎拼搏,浊便蒙住了心灵;在自然里享受感悟,清便涤荡了心灵。陶潜为官时,有人奉劝他“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倘若没有自然,陶潜怎能体会到“爱丘山”之乐呢?倘若没有自然,陶潜怎会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知呢?若未回归自然,陶潜又怎能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千古佳句呢?由此可见:回归自然本真,确可令人重拾初心。
(节选自《 回归自然,重拾初心》)
清风明月自在怀(节选)
贾平凹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素材解读
《山居秋暝》见证了王维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他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汲取人生营养的快乐。贾平凹从对这首诗的品读中,获得了对大自然的感悟。“明月”“清泉”象征了远离尘世纷扰,保持独立人格高洁的心灵,“明月清泉自在怀”表现出他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适用话题
感悟自然、淡泊名利、人生态度、执着与放弃……
运用范例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参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节选自《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节选)
习近平
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素材解读
习近平主席的铿锵话语,折射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折射出时代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所以,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如果无视自然、破坏自然,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适用话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生态环保……
运用范例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已经在路上;保护自然生态美景,人人都应有行动。“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习近平主席发出响亮的行动号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节选自《生态兴则文明兴》)
征稿启事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展示自己个性和思想的舞台,长期征集学生佳作。同学们可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视野与胸怀、社会热点、个人成长等大主题下各抒己见,文章须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具有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见解新颖、构思精巧等特点,1000字以内为宜。投稿邮箱:1164269939@qq.com。欢迎个人或文学社投稿!
注意事项:①来稿请在文末注明姓名、邮箱、电话、联系地址、指导老师等真实有效的联系方式;②来稿必须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严禁一稿多投;③来稿一律不退,择优录用,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寄发样报、刊用证书,自发稿之日起两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请作者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