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南是指湖南省的浏阳市、攸县、茶陵、炎陵、汝城、桂东县等县域,其中炎陵县、茶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时期“六县一山”的重要县域,有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阶段,湘东南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了湖南地区红色文化旅游重要的目的地。近年来,更是成为了全国首条红色文旅专线韶山—井冈山的重要途径站点,被赋予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正能量声音、满足红色文旅体验和传播的历史使命。由于红色旅游景点设施陈旧,体验项目单调,传播形式依然停留在物象化文化传播层面,红色文化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和体验价值。文章从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信息传播的视角出发,剖析湘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及传播效果,提出用数字化表达红色文化信息传播的策略,构建湘东南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
湘东南与江西西部接壤,紧邻革命圣地井冈山,20 世纪30 年代大革命时期众多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件发生在这里,同时,这片热土也涌现了一大批革命英雄先烈,有着底蕴深厚的红色人文资源。其中浏阳市是秋收起义发生地;茶陵县有毛泽东缔造的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汝城县瑶族乡是中央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活动区域,红色人文资源尤其丰富:有众多历史事件发生地,如水口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朱毛首次会面的十都万寿宫,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的八担丘,也有全国唯一一座红军标语博物馆。这些丰富的红色人文资源是大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红色文旅事业发展的不断深入,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已发挥了它独特的社会效应,为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但湘东南大部分县市经济还欠发达,导致红色文化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措施不够丰富,缺乏时代特色,传播效率有待全面提升。
目前当地政府层面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景点设施、传播推广的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修缮改造了一批红色文化纪念馆、旧居、故居、道路等基础设施。如炎陵县建成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升级了连队建党陈列馆的陈列展示、修缮了叶家祠朱毛会面纪念馆、江家试馆等建筑设施,为红色文化传播和体验夯实了硬件基础。但传播和体验方式依然沿袭了传统的场馆展陈、游客观赏、导游讲解模式,氛围营造表达还处在立雕塑、设壁画、展陈平面化、导游讲解的表象阶段。特别是缺乏针对年轻游客的审美趣味和观念去拓展红色文化关联的时代性文化内容和表达方式,整体表达氛围科技感、数字化运用不足,吸引力指数不够[1]。文化传播只有适应时代,强化数字化应用的表达,才能有效地传播文化和体验文化。纵观经济发达地区的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益,都是充分运用了数字化前沿技术,将红色文化信息传播演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
信息化时代,人们开始崇尚在旅游过程去体验目的地的特色文化,传统旅游模式被转换成文化+旅游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在中国,2018 年3 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的文旅事业从此步入全新的发展轨道[2]。旅游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单纯的观光性山水游、人文游等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文化体验慢慢成了旅游的主题词,而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同样,红色文化是激励人们昂扬向上的、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红色文化传播中,更多的是通过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和激励人们。所以必须把红色文化精神转换成可体验的观、感、闻、悟、触模式,而这种全模式的实现是数字化技术和媒介运用的理想选择,可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魅力。因此,数字化表达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时代人们习惯甚至依赖于数字化的终端和媒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实用性数字终端、文化普及等方面。近年来,大量数字化技术或媒介运用于文化传播产业,取得了经验式的高效益,像数字化故宫博物馆,通过线上数字展示体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快速便捷地获取和体验宫廷文化,获取知识资源;线下数字博物馆让游客借助交互设备、移动端APP 并结合实物展览对内容进行体验,极大地增添了游览文物的兴趣,展示数字化魅力的同时更快捷高效地传播了文化,达到了营销目标[3]。数字化表达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体验是未来文化传播的媒介主流,更是数字时代的必然措施,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字化媒介将红色文化转换成多元化的传播形式,红色文化精神才更深入人心,从而促进优秀文化为社会发展服务。
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互联网技术在中国逐步普及以来,和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与生活关联密切的信息化产品从模拟时代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从20 世纪70 年代纽约曼哈顿摩托罗拉实验室里诞生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到现在,经历了1G 模拟手机、2G 手机、2.5G 时代智能机、3G 智能手机、4G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数字产品应用于文化传播的形式也是日新月异,其中手机APP 是最常见的文化传播和营销推广模式;VR、AR 技术是沉浸式人机交互文化体验趋势;AI 智能技术可将图形、文字等信息叠加到关联的应用终端中,使得在浏览、参观的同时,将接收到途经建筑、景观、人文的相关信息或观看展品的相关数据资料。参与度最高、制作门槛低的短视频传播也是获取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运用数字化艺术的全息灯光秀手法再现某一场景、营造场景气氛,结合图像技术,打造视觉、触觉、味觉盛宴,如景区主题演出,这些数字化成果的应用将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手段[4]。但传统的影视、广播、平面图形传播也是不可或缺的方式,特别是利用影视叙述方式传播重大文化题材依然是被重视的。所以湘东南的红色文化传播要改变传统的叙述式、陈列式、图像式、物件式的传统模式,让流于形式的视觉体验通过数字化终端或数字化场景,产生互动式、交流式、沉浸式的深刻体验更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数字化的文化信息表达不能局限于物象的文化传播,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炼红色文化精神,去满足数字化表达的需求,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外延。
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表达不仅是设施设备或场地的品质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表达传播。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精神属性,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红色文化图形、雕塑、文字附加在科技化、数字化的设备或形式中,而是要提取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相关数字技术、媒介将红色文化的内涵拓展到体验中。因为文化传播的体验过程表现为闻、看、悟、得,即通过宣传推广知晓某种特色文化并产生前往体验的驱动效应,通过游览感受文化现象,再参与到文化体验当中,从而感悟到某种特色文化的魅力,最后经过良好的体验得到文化浸润,认同文化现象,达到传播的目的[5]。闻、看、悟、得的过程非文化表象可以完成,需要分析文化的内涵属性提取文化精神,再去拓展表达。
如湘东南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中村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的历史事件:1928 年3 月18 日,为策应湘南起义,毛泽东率部来到这里,在物件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环境都极其贫乏恶劣的时代,政治课就在田野间展开,田边摆一张小板凳和一个小方桌就成了讲台,集中一个星期时间,给部队系统地讲解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道理、战略等具有指引性的问题,使战士们树立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坚定了革命的信心。通过深入分析该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表现出激昂的革命斗志,这就是艰苦卓绝、勇于奉献的精神。又如,1927 年9 月发动的秋收起义,表现为革命者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在明知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毅然决然地发起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又开启了从文家市经萍乡到井冈山的战略转移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种不畏艰险的革命壮举就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那么,围绕提取的文化精神去制造文化体验内容,就避免了只围绕文化表象去制造和体验活动内容。通过深入剖析湘东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拓展文化体验和传播的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字化表达策略去拓展体验和传播途径,最终孕育出独特的红色文化情调和品格。
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文化认同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变化,图像式和沉浸式、体验式、动漫化、短视频成为了文化传播、体验的主流形式,更乐于在文化情景体验中去展示自我。对文化的认同过程也由单调的物象化、讲述式演变成了情景式、趣味式、探索式等体验需求[6]。因此,数字化表达红色文化信息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模式满足现代人对优秀文化营养的吸取。
湘东南红色人文资源中,对中村八担丘毛泽东给部队上政治课、万寿宫朱毛首次会面等一系列史实可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介,深刻演绎这些史实。首先可以采用动漫语境叙述这些场景事件,并利用APP 的形式进行推送,可以在数字化理念下结合发生地的陈列馆、景点参观游览项目联动展示,拓展题材背景和延伸到现代生活,感受红色文化精神的魅力。其次可以采用VR 现实虚拟设计,人机交互模式中将体验者融入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的烽火岁月,趣味性和知识性融合,让红色经典浸润其心,加深体验者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7]。再者,利用声光电的数字化控制,制造震撼的红色文化事件场景,营造脊梁精神的意境,用红色文化沐浴体验者的心灵。数字媒介的表达可以不局限红色文化本身,应该结合湘东南地域文化,如炎帝文化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是与红色文化贯通一体的,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文化体验题材可以大大延展。
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精神提取,将文化精神拓展到对湘东南乡土文化及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事迹的传播。如浏阳、炎陵山区客家人崇尚的耕读传家文化就是勇于进取精神的表现,与红色文化的开创精神高度吻合。农耕文化精髓和红色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中可以利用数字媒介表达制造融合农耕文化、乡土地域文化的体验项目,将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和农民共同耕作劳动的军民鱼水情通过短视频、VR 体验等形式,制造内容独特、形式美感好、感染力强的视觉、触觉体验项目[8]。现代社会的先进人物事迹同样受到红色文化精神的感染,是诠释“脊梁精神”的生动实践,可以通过主题影视拍摄、自媒体、短视频、APP 这些传播载体去表达。拓展表达同样要立足文化精神,避免过多的物象化传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交叉传播优势,适应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取向,采用多维度模式发挥传播的良好效应。
红色文化是近年来热门的文旅主题和教育题材,它涵盖了红色文化教育、文旅体验、励志培训等方面。从全国范围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运行经验证明,数字化传播红色文化信息已成为各地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趋势[9]。湘东南的红色文化传播既要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产业内涵,更要多维度地综合运用数字化信息载体,将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演绎。如1934 年11 月发生在汝城沙洲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表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的经典故事。这种经典红色文化的传播不能仅限于叙述性的故事表达,而是要运用数字媒介深度演绎其精神内涵,可以采用影视、视频制作将故事还原,用VR 技术将故事场景生动融合到场馆的体验中,让体验者亲身感受那烽火岁月;同时可以拓展这种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初心精神,用APP 形式将当地共产党员投入到扶贫攻坚、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典型结合“半条被子”故事的精神内涵进行传播,弘扬人民利益至上的情怀。采用红色文化+互联网、通讯技术、影视、动漫、游戏、文创等多维度数字化传播体验模式,将壮大湘东南红色文化产业,形成强势的红色文化品牌。
互联网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媒介成果不断涌现,使得数字媒介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同样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VR 技术的人机交互表达、短视频的普适性潜力、数字化声光电的场景、动漫形式的文化转换等这些数字技术应用于红色文化信息传播是可行的,大大拓展了红色文化体验形式和传播内涵。将湘东南红色文化进行梳理,阐述数字化表达红色文化信息传播的必然趋势和策略,借助数字技术演绎红色文化,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更贴近现代人的体验习惯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