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的运行载体,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交往与活动的空间载体[1]。然而,现代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合理的城市建设行为使城市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凸显出明显的西方特征,空间营造元素重复使用造成城市空间缺乏识别性,现有的城市空间难以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更无法使居民对城市空间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近年来,国家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建设人民城市的首位,而城市生态与空间美感是建设宜居安居城市的关键,因此,关于城市空间的生态营造以及城市空间审美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空间包括了建筑内部的空间和建筑外部的空间,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从中国生态美学的角度探索既符合自然生态发展,又能满足居民审美需求的城市空间营造原则与方法,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国内目前与城市相关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一是从生态美学视角探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二是从生态美学视角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三是针对城市空间中植物景观相关的生态美学研究。其中,与城市空间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美学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从生态美学和肯定美学视野下探索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认为生态美学对美学研究和城市生态文化的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2];从城市生态美学视角探析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3]。
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城市营造”、“城市空间营造”、“城市空间”+“营造”、“空间营造”+“城市”等4 种关键词组合,按照主题相关性进行排序筛选,共检索到2 312 篇与城市营造相关的有效文献。由于文献样本数量较多,因此借助VOS viewer 知识图谱工具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与“城市营造”研究的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其关键词主要分为8 个聚类:一是城市空间场所营造;二是城市空间生态营造;三是城市空间公共空间营造;四是城市植物景观营造;五是城市园林绿化营造;六是城市文化环境营造;七是城市形象营造;八是中国城市空间营造个案研究。从生态视角探讨城市空间营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生态景观营造上,从生态学视角探索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4];从公园城市背景下探索城市生态宜居环境的营造[5];从景观设计、生态设计以及景观—生态互融设计的角度,探讨在特定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环境中如何营造生态风景[6];还有从生态服务功能角度对城市公园水体景观营造方法进行探讨等。
借助Web of Science 文献检索平台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输入关键词“City building”并含“ecological”,得到相关研究文献共计19 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相关论文以技术策略研究为主,缺少生态美学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未检索到有与城市营造和生态美学相关的文献。技术层面的研究有绿色建筑技术在绿色生态城市中的应用研究;有绿色生态安全分析与建设技术研究;还有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政策研究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营造的研究成果较多,暂未发现国内外有从生态美学视角探索城市建设或城市空间营造方法相关的研究,因此,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探讨城市空间的营造原则与方法具有意义。
生态美学是将生态学理论观点引入美学的一门交汇融合的学科,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态美学研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平衡[7]。中国现阶段生态美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思想为理论根基、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生态哲学及美学观点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中国生态美学理论主要是在3 个部分的影响下构成:一是马克思生态审美观;二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理论;三是西方生态哲学及美学。
中国生态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思想精髓的总结和提炼,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观是中国生态美学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观有3 个主要观点:①人对美的理解来自于自然,是在与自然长期交流的过程中得来的,进而形成了审美感觉,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的能力。因此,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感知的产生、审美意识的生成以及对美的创造都来自于自然且受制于自然,人对于美的追求是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②人参与了自然美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过程是自然美生成的过程,自然美是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结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维持生态美的必然条件。③重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是维护自然生态美的重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维护生态永续之美的关键。
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理论和思想对中国生态美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以及禅宗思想中都体现出对自然与人共存关系的思考。传统儒家生态审美观体现在对人与天地之关系的思考,其“仁民爱物”的生态大爱精神、“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亲和情怀、“参赞化育”的生态担当、“不违农时”的重天观念以及“宁俭勿奢”的节用观念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道家生态思想体现在对待生命和自然的态度上,道家思想中的“万物同源”思想、“道法自然”理念、“自然朴素”审美观以及“物我两忘”的生态审美境界都是对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体现。禅宗思想中众生平等的生命观、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顿悟观、善待众生普度众生观和朴素为美的节俭惜福观也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智慧[8]。
中国生态美学是在西方环境美学思想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生态审美智慧诞生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生态哲学及环境美学思想对中国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9]。西方生态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对现实问题作答,是对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的积极应对,其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与人类文化整体的联结,强调科学素养与生态知识的积累;二是生态美学与实践学科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10]。西方生态美学促进了中国生态美学向美学观与生态审美体验之间、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之间、生态美学与生态实践之间良性互动的科学性生态美学方向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生态美学理论的内涵[11]。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从中国生态美学视角下探讨城市空间的营造,需遵循因地制宜、和谐共生和文脉延续的营造原则。因地制宜即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由于不同城市所处经纬度及海路位置的差异,不同城市空间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以及受气候影响下的植被景观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具有不同地区地域特色的城市自然景观。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的因地制宜原则有3 层意思:一是尊重场地的先天条件;二是合理利用空间原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三是对空间进行的设计改变符合所在场地的生态环境,杜绝对场地造成生态上侵略破坏的设计行为。
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调节,是生命共同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应用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12]。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的一条重要的营造原则。城市空间营造中的和谐共生主要是指在城市营造活动中的人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对环境的干预不能超过自然的自我平衡和再生能力,并在此前提条件下,通过空间营造引导环境生态系统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文脉延续指的是延续城市中自然及人文文化,城市的文脉是人、城市及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延续城市文脉是营造符合中国居民审美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关键,对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脉由显性构成要素和隐性构成要素组成,显性构成要素包括自然地理、天文气象、地质水文组成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工建造的建筑物及其周边的人工环境等建成环境。隐性构成要素包括社会文化和人的行为心理[13]。延续城市文脉就是在空间营造过程中,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城市中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历史建筑等城市记忆空间进行适宜的发展,并将其融入到公共空间中,从而营造出具有场所记忆且符合大众审美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空间是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第二自然)环境组成,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既有自然环境构成的自然美,也有人对自然改造所产生的人工美,包括物质美和精神美。因此,根据自然美和人工美的表现形式,城市空间的生态美可以从可持续性、意境营造和识别性3 个方面入手进行空间营造。可持续性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意境营造实现了客观物质环境与主观意识情感的和谐统一,可识别性提升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
3.2.1 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营造
从生态美学视角下营造具有可持续的城市空间,主要是指对城市空间的自然生态进行科学的利用、保护和发展。可持续性是指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超过其阈值,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并促进自然和人的共同协调进化。在城市空间中主要体现在对空间中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土地资源三者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上,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可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营造符合生态美学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从开发、利用和治理3 个方面展开:
(1)优先自然,适度开发
这是实现城市空间生态可持续性的前提,也是营造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空间的出发点。优先自然、适度开发是指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放在城市发展建设的首位,当建设需求与生态环境出现冲突时,要以自然为重。另外,对自然环境开发时也需有节制,应在环境自我调节与恢复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从场地自身资源条件出发,营造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美。以水资源为例,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应适度,在保证良好观赏效果的同时,建立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滨水生态系统,杜绝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如苏州在城市水景设计中,严格把控地下水资源开采,采用各项节水工程,城市规划中也为滨水区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在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城市生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14]。
(2)顺应自然,合理利用
这是实现城市空间生态可持续性的基础,也是营造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空间的切入点。顺应自然、合理利用是指在城市空间营造中,应顺应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先天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需进行科学规划,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做到适度、合理,对可再生资源如城市中的水资源、植被、土地资源等应做到节约、集约,做到合理利用。以植物为例,在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中应合理利用当地的乡土物种,布局上顺应自然地形地势,根据不同植物生长特性和演替规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本土植物空间层次和季节层次,既保证了植物的存活率,又能减少后期的养护成本,实现城市中植物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在北京的11 家市属公园中,北京本土植物的利用面积超80%,因此,营造出的景观空间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可以通过自然感知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实现了植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5]。
(3)保护自然,综合治理
这是实现城市空间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也是营造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空间的着重点。“保护”是生态美学思想的主题,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不仅需要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对已经受到人为损坏的自然资源也应进行治理,使已经受到损坏的自然资源恢复基本生态功能,维护城市空间的生态美。以土地资源为例,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土地生态容量的标准,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达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并对生态功能已经遭破坏的土地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来进行生态恢复。例如:广西属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之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严重的土地生态退化的问题,后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综合治理,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手段,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逐渐恢复了稳定的土地生态系统[16]。
3.2.2 城市公共空间的意境营造
意境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标准,是中国生态美学理念的极致表达[17]。现代城市空间对于“意境美”的理解指的是审美对象能够激发审美主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审美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审美主体获得比表层意蕴更多的审美感受。如此,城市空间意境美的营造是指营造的城市空间能触发城市居民对这一空间产生主观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获得无限的心理感受。因而现代城市空间意境美的营造可以从3 个方面展开:
(1)主题确定,情景交融
现代城市空间营造意境需要确定主题,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场地特征(地形地貌、水文植物等)、空间功能特色以及当地传统文化等,从而突出场地的地形特征,结合空间的叙事,用地域文化加强空间的内涵,通过空间名称与景观形态表达与审美主体产生精神共鸣,使其产生联想,以实现情境交融。
(2)情节组织,序列安排
城市空间叙事的情节组织方式多以空间主题为中心,设置一条或多条并置叙事线索,通过具象景观或者具象与意象景观叠加引申出无限意境,通过线性和非线性的多种空间叙事序列安排和营造空间的意境美。
(3)象征隐喻,意境表达
城市空间中隐喻的文化内涵通常具有象征性,通过具象和意象的景观叠加,用来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像植物、山石等景观要素在城市空间中除了基本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在空间意境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空间在营造中通过植物的选择、雕塑、建筑和水的安排表达空间的主题,传递精神内核,呼应主题,托物言志,使审美主体可借景抒情,展开无限的想象[18]。
以长沙烈士公园为例,该园是为了纪念湖湘革命烈士、展现湖南自然文化而修建的,园区分为纪念区和游览区,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营造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意境。在纪念区意境营造,通过空间的对称式安排、规整式的建筑物以及有象征意义的松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在游览区的意境营造上则以展现湖湘自然风情为主,通过利用年嘉湖内4 座岛屿的各自特点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分别体现春、夏、秋、东四季景色,营造了自然野趣生态意境。
3.2.3 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具有可识别性,是区别这一城市和那一城市的标志,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与渊远流长的人类文化共同塑造了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的可识别性既是自然演变的产物,也是人类介入的产物。自然演变是指在光照、气候和地质等天然因素影响下环境经历演变形成的不同风貌,人类的介入则是从人类生存角度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修饰,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内涵。人们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判别直接作用于景观营造,因而城市的空间形态能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构成了城市识别性。这种可识别性的空间环境生态美学理念早在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的营造中就有所体现,表现为可以根据不同园林景观风格特色辨别出园林所处的地区或城市,如北京的颐和园与苏州拙政园的景观空间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地域文化特色的差异使其具有了可识别性。现代城市空间可识别性营造可通过展现区域自然风貌和融合历史文化这两种方式实现。
(1)因势利导,凸显地域风貌
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城市本土自然景观和文化的利用与营造实现。一是对空间中已有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如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丘、水体等自然地形地貌,具有城市历史文化印记的林木群、古树的植物景观以及具有城市记忆的空间景观等。例如,福州南滨江公园的空间改造中,选择性保留了历史悠久且有着特殊记忆的果树林木群,使这一城市空间既延续了原有的场所故事,又营造出了符合现代审美和地域风貌的景观,展现了一个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二是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植物营造出具有地域风格的景观空间,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城市空间中。由于受不同气候影响,自然生长的乡土植物种类也具有地域性,这些乡土植物在营造具有可识别性的地域景观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展现地方植物特色文化,营造节约型景观等。乡土植物既可以在空间营造中直接应用,形成城市空间地域景观氛围,还可以通过设计对乡土植物进行配置,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叙事性的景观符号,辅助营造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意境。例如,城市的市花不仅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气质,还能展现城市文化和地域景观特色的乡土植物,每个城市将这类乡土植物用于景观空间的营造中,可以增强不同城市的空间可识别性。
(2)古为今用,延续城市文脉
城市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更是城市居民的精神空间,不同城市展现出的人文历史文化使城市空间具有文化的可识别性,因此,对于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营造首先需要保护并传承城市中的记忆空间,如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等。这类具有城市记忆的场所是城市居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的物质表现,也是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的代表,对于展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的营造中,需要对此类文化空间进行针对性保护,使之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空间。如西安钟鼓楼广场,广场东侧的钟楼见证了600 多年来西安的变迁和发展,是城市居民的记忆空间;西侧鼓楼在体量上是全国之最,有着很强的可识别性。西安钟鼓楼广场不仅反映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还体现了西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心理和价值观念,是一个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因而成了西安城市的标识之一。
另外,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还可以通过在城市空间中重构并再现城市历史、民俗民风等文化元素。不同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风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由城市居民共创、共享、共同传承的,凝聚了地方智慧与大众审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特性和群体性,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是营造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营造中应在尊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城市所在地区的民风民俗文化,通过再现历史痕迹、民俗场景等空间营造方式,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再现于城市空间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场所精神,在提升可识别性的同时,增强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城市空间更符合居民的审美。在宁波梁祝文化公园,就是以当地民俗文化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作为文化内涵来营造空间,将梁祝故事情节以景观节点的形式再现于城市空间中,形成具有民俗文化主题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增强了该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城市空间的营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不仅是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区域,还应给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本文分析了中国生态美学理论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营造原则和营造方法。中国生态美学理论受马克思生态审美观、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理论和西方生态哲学及美学思想影响,中国生态美学理论下的城市空间营造应符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文脉延续的原则,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营造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自然生态层面的美;通过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景观进行景观营造手法和空间序列设计营造具有意境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空间在视觉心理层面的美;通过合理利用城市本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营造具有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美。关于城市空间营造方法的研究,除了从生态美学视角,还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角度进行,将会在后续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