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允凯,刘钊,袁金桥
(1.南华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2.常州工学院 化工与材料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3.嘉实(湖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到2025 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1]。随着“新工科”建设计划的提出,工程教育改革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扩大,专业硕士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
制药工程专业主要运用药学、化工和生物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解决药品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和质量管理等诸方面问题。该专业硕士学位是为培养制药工程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其特点在于被培养者主要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制药工程理论基础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尽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整体而言,仍存在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部分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锻炼的经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借鉴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制药工程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形式,积极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硕士模式。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对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课堂而轻课外的教学观念,未能彻底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灌输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而“参与式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践基础相对薄弱,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契合度不高,这使得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中,需要满足参加实习的经历,但学校缺乏稳定的工程实训基地,而制药公司不会接受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顶岗实习,这就导致工程实践成了纸上谈兵。例如,对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所遇到的问题认识不足,对新工艺、新设备改造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等能力偏弱等。此外,缺少熟悉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稳定的教师人才队伍,学生在实践能力提升也会受到限制。随着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原有的以学术型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是在实践经验与创新方面。
企业科研条件和导师自身的不足也是制约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因素。科研实践是培养合格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的科研条件现状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研究生所在的高校,而一些制药企业的仪器设备条件无法满足研究生开展科研任务的需要。受限于科研条件,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难以在企业顺利开展,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计划不能够顺利实现。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且多数导师长期从事教学和基础科研工作,学术背景较为深厚,但工程背景较欠缺,不能很好把握行业迫切需求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需求类课题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和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仍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短板。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本科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得较多,推进得较为深入,但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而言,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并不明确,且有不少人在思想上认为专业课程中难以蕴含思政元素,因此不能有效挖掘和有机融入,从而忽视了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对于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就读的研究生主要来自化学化工、药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较好,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工作几年后重新选择继续攻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占比不多。围绕着专业学位硕士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对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与之前的培养方案相比较,有两个重要区别[3]:其一,明确与工学硕士(学术型)的区别;其二,明确与非全日制(在职)工程硕士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众多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制药工艺与工程、药物合成与检测分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三个模块开设:既考虑需要掌握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还考虑设置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实验选修课学分,减少计算机类课程的学分;开设高级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等公共基础课,为学生熟练掌握英文这一语言工具,为获取最新的前沿科技信息打下基础;聘请校内外制药领域专家为学生开设前沿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行业需求;实验实践选修课以化学药物合成、仪器分析检测、药物制剂制备、PID 图绘制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夯实和提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围绕课程教学主线,不懈探索和完善思政教育。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满足制药工业发展的时代需求。从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挖掘,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等与思政素材案例有机结合。做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综合评估和研判,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思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例如,在新冠疫情中,可以给学生介绍新冠疫苗的研发情况,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强调我国科研人员在此次疫苗研发中克服重得困难,终于跻身世界前列,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大国担当。从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间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相统一、个人专业提升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命题。
国外高校的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4],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供借鉴。为满足实践教学和培养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协同作用,积极争取有培养意愿和能力的企业的大力支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对于合作培养单位(医药企业)的选择要求,以保证实践培养单位有足够的软硬件条件。以南华大学为例,我单位与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嘉实(湖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而并非简单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环节提供优质平台。合作企业为学生量身定作合适的培训课程,涉及安全教育、制药工艺流程设计、设备介绍、项目管理等内容,由专管技术和培训的人员亲自授课。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奠定了从事药物开发和研制的基础,切实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从事医药研发与管理做好铺垫。通过学校、企业合作的模式,建立起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研究生在该实践平台可申请创新基金支持,为科研助力。企业优先招聘联合培养的学生就业,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5]。
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采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并且由五人组成的导师组负责相关或相近研究方向硕士培养的把关与考核工作。学校聘请企业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和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水平提升,企业导师负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选题由校企导师共同确定,可直接来源于实际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来源于导师的科研课题。例如,在与嘉实(湖南)医药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立足于公司对阿伐那非质量体系研究的需求,进行了合成工艺研究、杂质鉴定评估、方法学验证、基因毒性研究等方面的选题。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阿伐那非质量体系研究问题,获得的研究数据和论文资料都成为企业指导生产的技术材料。学生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和锻炼,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所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可分为研究类论文和工程设计类论文两大类,以研究类论文为主,关注点在于课题研究的深度和系统化,取消了之前对于发表期刊论文的硬性要求。此外,加强学校和企业导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大力支持校内导师企业实践计划,邀请企业导师进行校内学术讲座等,在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提高。
根据培养大纲要求,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学制为三年。研究生第一年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修完全部学分。医药企业等单位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际案例分析,为后期实践科研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第二年开始,则赴制药公司进行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照公司组织人事程序完成岗前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使研究生获得相应的资格条件;通过做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联合培养重点在于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而并非单方面做“甩手掌柜”。双方导师通过网络会议的模式定期召开组会,解决研究生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掌握科研动态,为学生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制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均要通过所在导师组和校企导师审核,学校对培养质量进行严格控制[6]。目前,已实现对于所有制药工程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盲审的全覆盖。通过改革和创新,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则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总结近几年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前提下,做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改革内容包括培养方案的修定、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占比、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校企双导师制度完善等,总体效果良好。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也逐渐步入正轨,呈现旺盛的发展势头;校企联合培养既解决了制药工程硕士的实践培养问题,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和企业招高级人才难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