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贝丽 吕建华 唐丽荣
(福建农林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思想为全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1]。所有高校教师都需要行动起来,深入贯彻学习适应新时代的思政教育理念,重新梳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同向同行。
化工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口径宽,包括传统化工、石化、日化、能源、环工、材料、设计和模拟等领域。因此,化工与国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了应对新世纪的科技与产业变革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化工专业需要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2]。高素质人才的内涵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应该涵盖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在化工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有利于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培养造就思想品德过硬的工程科技人才。
农林院校的化工专业与其他高校的化工专业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其特色。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着力改革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化工专业抓住此契机,对专业建设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2018年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次年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化工专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凝练出专业的特色,聚焦生物质化学与工程,涉及化学工程、林学、材料、化学等众多学科,专业课程内容丰富,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繁多,如能合理筛选优质的思政元素,便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思政温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使化工专业建设符合立德树人与新工科的发展需求[3]。
化工专业的课程兼具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了实现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融合,要从课程出发,以点及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4]。“基础有机合成”在我校化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课程的学习,渗入将单元反应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化工尤其是精细化工领域的基础合成知识有所认识。这门课程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是化工学生完善专业知识架构和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作者作为基础有机合成课程的任课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在“基础有机合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措施,努力打造学生认可度高的好课、金课。
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科人才,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关键之一[5]。作为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育人理念,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论述。我校通过培训活动、主题研讨、经验分享等方式为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此外,作者所在专业内部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分属不同课程群的教师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互相交流思政育人经验,总结不足,宣传推广先进思政育人理念和模式,不断强化专业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职责意识。专业的各任课教师潜心根植教学一线,在课堂上积极宣传正能量和优秀先进典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客观思辨地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拓宽学生的学科、文化以及各方面的视野,做到教好书的同时也育好人。
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作者深入学习理解立德树人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在“基础有机合成”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增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目标,即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引领学生关注单元反应基本原理、工艺操作和实际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基础有机合成”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符合中国社会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在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作者对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找准思政元素融入点,重新编写教学大纲,从细处着眼,根据专业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内涵,针对性地结合课程相关的学科历史、发展规律、时政要闻等,搜集与整理贴近学生、生动形象的思政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明确体现这些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协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基于“基础有机合成”的章节内容,结合我校化工专业的生物质化学与工程特色,从涉及领域发展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知识规律与理论的求知探索过程、工艺选择与优化的辩证思考、相关产品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专业课程领域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课程相关技术的前沿动态等几个方面深挖课程思政案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素材,并按类别进行分类,对课程思政案例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促进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在绪论中,介绍有机化工产品时,列举以典型的生物质纤维素为原料制得的化工产品——黏胶纤维,阐明我国黏胶纤维的发展现状,工艺技术突破的关键作用以及对减少产品进口依赖度的影响。该案例突显了专业特色,展示了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崛起,从中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个性化的差异,单纯说教式的思政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效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6]。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基础有机合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当今时代背景和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利用雨课堂、慕课堂等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融入专业知识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知识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此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教育,作者在课后通过专业课程群发布蕴含优质思政教育知识的信息资料,并鼓励学生在课程群中互相交流,教师在其中起正面引导作用,从而避免课程思政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教育平台,使得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后,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并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并使之运用于实践中。
课程原有的评价方式较单一,难以反映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后的育人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融入思政育人的评价机制。对评价机制进行细化、量化,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德”与“智”的学习效果[7]。“基础有机合成”课程通过把握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抢答、分组讨论、撰写论文、小组汇报等环节,并设计合理的考评点与权重,细化考核内容;设置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在考核专业知识的同时反映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此外,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基础有机合成”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课程中的思政案例分析等对学生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较大影响。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后自己总结一下每堂课的思政内容;可以在讲到重难点或者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时,多穿插讲解思政内容,既可以给同学们消化的时间,同时也换种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作者将继续改进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农林院校化工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专业特色,针对性地挖掘别具一格的思政案例素材,同时结合现代信息平台,促进思政教育在课堂外的延伸,推动思政教育与教学、评价过程的深度融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与传承,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