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生 王元有 肖伽励 孔庆磊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在过去,劳动教育作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强调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因此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无形中被弱化、淡化,无法很好地与其他四育并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此举创新性地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与其他四育并列的地位,既有效加强了劳动教育本身,又对其他四育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明确将劳动教育设立为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同年7月7日,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进一步落实了《意见》,指明了实施劳动教育的方向。根据《纲要》并结合实际,我校于2021年4月9日制定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作为一线教师,作者总结了劳动教育在学校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引发对高职院校石化专业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1]。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理性认识、能力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需要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观更深入的理性认识,强调“懂劳动”的教育[2]。所以大学生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明白劳动的道理。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我校第一个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开设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实力与水平明显上升,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专业和江苏省重点专业群里的骨干专业。该专业的生源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院校毕业生为主,也就是说现在及未来几年内,“00后”学生成为我校的生源主体。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时代烙印和特点,“00后”也不例外。这群“00后”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攀比心和嫉妒心重、不喜欢“头衔”、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喜欢教条、喜欢数字化社交等共性特点[3]。他们的个性鲜明突出,紧跟时代潮流,因此采用常规手段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可知,我校石化专业学生普遍富有激情、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存在专业基础不牢固、自学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缺点。所以学生虽然有动手操作的劳动热情,但在劳动品质、习惯和能力上均有所欠缺。针对“00后”大学生的共性特点,结合我校石化专业学生的具体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让高职学生更好地明白劳动应有之义,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
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4],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在劳动教育实施方面,我校采取的方案包括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课程劳动教育和实践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我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关键课程,共计16学时、1学分。所采用教材是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组编的《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全书分8个专题:(1)崇尚劳动;(2)掌握技能;(3)传承精神;(4)培育品质;(5)尊重劳动——实现体面劳动的核心;(6)从劳动锻炼走向工作世界;(7)做新时代的劳动者;(8)拓展学习。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
针对我校石化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劳动教育授课时,首先在教学案例中引起他们专业和情感上的共鸣。教材上的案例虽然十分丰富饱满,但它是一本通用的、基础的劳动理论知识教材,当中所选取的案例不可能兼顾所有专业学生的特点。对石化专业学生而言,教材中提供的非本专业相关案例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所以他们对劳动道理的领悟不会深刻,授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在讲述“坚守执着”的工匠精神时,若是以我国伟大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为例来讲,石化专业学生基本上只是当一个故事来听,很难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但如果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呢?向学生分享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的真实工作案例,讲述他们的“前辈”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执着、精益求精的故事。当故事成为现实,且发生在他们身边,学生就会有很好的代入感,“坚守执着”的工匠精神就能够被他们所理解和铭记。
其次是教学模式。尽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丰富,蕴含深刻且积极向上的劳动道理,但这样的一门课程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学生本身自学能力相对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再经历劳动道理的持续“轰炸”,难免神游物外。时间一长,恶性循环,学生老师各行其道,失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00后”大学生来说,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教师需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方式上作出改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尝试着将微课、慕课、在线学习等网络化教学的新颖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活动中[5]。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教师可以此作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突破点,并进一步拓展。如分享优秀毕业生工作案例的时候,除以文字形式来进行呈现讲解外,还可以视条件拍摄现场工作视频,甚至将案例主人公请入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让劳动教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最后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给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而怎样紧扣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利用课堂,则是各大职业院校教师所关注的焦点[6]。构建有效课堂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做好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安全生产”为例,在授课前先给学生播放某化工厂生产事故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直观地感受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大家对于“安全生产”这个话题的深度思考。最后让学生总结和提炼出“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补充,从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我校的课程劳动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是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深入挖掘本专业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特色资源,将劳动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而对于石油化工专业来说,其总体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石油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掌握石化生产操作与控制、工艺运行和生产技术管理、装置维护、化工安全与环保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清洁油品和基础有机化学品生产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石化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模块,这也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绝佳载体。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在实习实训中挖掘本专业的劳动教育特色。
比如化工工艺综合实训,它是石油化工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利用仿真实训平台获得实践性知识,强化化工系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及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对工厂生产实际的感性认识。而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所以结合劳动教育的化工工艺综合实训的教学重点在于生产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教学难点在于怎样将生产实训与劳动教育巧妙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在化工工艺综合实训过程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展开。
第一,营造劳动文化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实训室的文化熏陶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7]。实训室的墙壁上除了悬挂规章制度和安全注意事项外,还可以增加劳动教育文化海报,例如化工行业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或本专业优秀学长学姐的成长经历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第二,复刻真实场景。参照企业生产设备,按比例打造小型化生产装置,依照企业标准化生产流程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以工厂实际生产过程为依据,设置工作岗位,强调岗位要求、职责和重要性,强化劳动光荣、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使学生明白整个生产过程中团队协作的意义。学生体会到劳动的真实感,劳动热情会更加高涨,有利于劳动品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三,“体力”“脑力”齐头并进。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只是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还有通过劳动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8]。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原理、工艺路线和生产操作外,还需要设计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方案,培养他们依规操作、安全生产的工作态度,让学生爱岗敬业并以劳动为荣。
第四,“劳动”考核方式。结合劳动教育的实习实训考核要从多维度展开,除了常规的流程图、报告、理论表现和实操表现外,还要把学生的劳动表现考虑进去。给学生建立劳动档案,观察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劳动表现并打分,将劳动成绩作为实习实训总成绩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
除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围绕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实习实训室、图书馆等场所组织开展校园劳动,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提升个人生活技能,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生活养成教育。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公益志愿活动,特别是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时国家倡导“原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所以出现了一批特殊的留守儿童。对这批留守儿童开展帮扶助教,制定寒假生活学习计划,既解决了问题,又能使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培养劳动情怀,提升服务技能。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围绕社会调查、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等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感受劳动的魅力,在实践中印证、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练就社会技能。
此外,技能竞赛活动是职业院校的一大特色。以赛促练,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技能提升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及技能水平,从而构建具有石化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学生通过竞赛,锻炼职业技能,以“技”为引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知行合一,实现“技”的可持续提升。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院校应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劳动教育研究。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不断改进和提升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对于我校石化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要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狠抓落实,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