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 静
春天的驻马店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到处流泻着绿莹莹的春韵。和春一起到来的还有第十届黄河戏剧节,全国各地的剧团齐聚一堂,唱响戏曲好声音。豫剧《嫘祖》《杨靖宇》《使命》《具茨山下》……历史戏、现代戏轮番上演,为驻马店人民送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豫剧,如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树木一样,郁郁葱葱地成长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驻马店人的血脉里澎湃流淌,生生不息。
春秋时期,上蔡、汝南县一带兴起“蔡讴”,戏曲音乐从这里起源。随后,汝南人桓宽的《盐铁论》开中国剧作之先河,新蔡人干宝创作的《搜神记》,至今仍为戏剧创作提供着丰富营养。明末,汝南锣卷戏开始兴起,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里程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音乐和戏曲相伴而生,绵绵不绝,用它独有的旋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让乐声和唱腔穿越漫长的岁月,依然醇厚如斯,芬芳馥郁。
行走在遂平县潘庄村和关王庙街,文化墙上各类豫剧脸谱、樊粹庭故事随处可见,以樊粹庭为主题的纪念馆、公园里、雕像前都挤满群众,樊粹庭的名字一次次被提及,那些和他有关的故事也在春光明媚里慢慢地铺展开来。
樊粹庭是遂平县关王庙乡潘庄村人,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委员会常委、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务。1929年,樊粹庭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在河南民众师范学院担任戏剧课老师,后成立了豫声剧院,推动豫剧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流落西安。
樊粹庭一生共创作、改编了57个剧本,并和豫剧演员陈素真联手打造了豫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常香玉评价说:“樊先生在豫剧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一个樊粹庭,半部豫剧史,也许就是后人对他最大的褒奖。
民国时期,豫剧已遍及各县,影响较大的有西平县彭素华天兴班、平舆县八大寨梆子戏班、汝南县王老庄科班、遂平县戏曲学校,走出了一批在整个地区唱得红叫得响的豫剧名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豫剧在驻马店市的高光时期,不仅市、县成立了豫剧团,连各乡、村都有自己的豫剧班底,看戏、听戏成了那个年代的潮流和时尚,就连年轻人谈对象也是首选一起去戏院看戏。《打金枝》《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三哭殿》《朝阳沟》……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现在,提起这些,父辈们的眼中依然闪着明亮的光芒,说到高兴处,经典的唱段合着优美的旋律,不觉让人沉醉。听着豫剧的我们,自此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逐渐式微,曾经风光无限的豫剧团陷入困顿甚至倒闭,豫剧演员们含泪转行,将舞台上的千回百转、千娇百媚收拢,转化为生活的叹息和辗转。
一年又一年,豫剧无奈地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豫剧的春天在哪里?群众在心中呼唤着、期盼着,一批致力于豫剧发展的人也在努力着奔走着。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2019年,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驻马店市先后被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授予“河南豫剧之乡”和“河南戏曲之乡”称号,“豫剧小镇”关王庙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2019年,黄河戏剧节永久落户驻马店市。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豫剧复兴的春潮在天中大地上涌动,驻马店的戏剧创作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以驻马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周明礼为代表的戏曲创作人员立足本土、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出《皇家驿站》《樊粹庭》《嫘祖》《金凤归来》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豫剧作品。《樊粹庭》入选“百年百场”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和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金凤归来》荣获河南“文华奖”。从驻马店市走出的豫剧名家汪荃珍、吴素真、苗文华……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豫剧事业再添风采。
目前,“送戏下乡”在驻马店市已经成为常态,各村的乡村大舞台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土生土长的豫剧在群众的血脉里复苏,荡漾在他们脸上的笑容比春天的花朵还要明媚。走在驻马店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质朴通俗、流畅明快的豫剧唱腔,天中广场、世纪广场、儿童公园、樊粹庭广场更是吸引了一大批豫剧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切磋,让豫剧之花灿烂绽放。
位于驻马店市开发区的实验中学一直将“戏曲进校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该校戏曲社团举办的“挑战吉尼斯 万人同唱豫剧”“戏曲联唱比赛”活动更是将豫剧文化移栽在学生心里,让他们从小爱上豫剧,让豫剧在新时代里薪火相传。
如今,弘扬传统文化,传播豫剧文化,已经扎根在驻马店人的心里,让这里因豫剧而出彩,因豫剧而繁荣,让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豫剧之声依然余音袅袅、温润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