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艳,翁文芳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刘昺(1331—1399)又作刘炳、镏炳,字彦昺,号懒云,鄱阳(今江西鄱阳)人,“鄱阳五先生”之一,杨维桢、危素、宋濂等对其诗歌评价颇高。刘昺为明代开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曾被朱元璋派去辅助沐英,后出征吐蕃,有文集存世。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刘昺作品集名称有《春雨轩集》《春雨轩诗集》《春雨轩诗正集》,还有《刘彦昺集》《鄱阳刘彦昺诗集》等,它们卷数不尽相同,作品篇目也存在较多增删。史志、四库提要等记载刘昺的生平史事存在模糊之处,留下诸多疑点。本文对刘昺的生平、别集版本及文献价值进行一一考述。
刘昺的家世现有研究成果仅涉及到刘昺的父亲刘斗凤及六世孙刘塾①。今据明嘉靖十二年刘塾刻本《春雨轩诗正集》九卷《附集》一卷(简称嘉靖本)载《刘府君墓碣》《故处士鄱阳刘公墓志铭》《鄱阳刘夫人朱氏墓碣铭》及《故教谕勿斋刘公圹志》[1]予以补充。高祖刘朝英,字梦科,为宋国子上舍;曾祖刘瑞甫,字安朝,有隐德,为宋国子生;祖父刘由孙,字杰夫,号环岫,为两浙盐运提举;祖母李氏;父亲刘斗凤,字友梧(又作友吾),为德兴县和句容县学教谕;母亲朱则中;大伯字友竹,二伯字友梅;二弟刘煜,字彦昱;三弟刘燮;妹妹刘旭贞,嫁给浮梁张子鸣;昺之子刘玉珊。六世孙刘塾,字汝学,号梧冈,生卒年不详,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进士,授归安知县,官至南京光禄寺卿[2],在任归安县知县期间颇有政绩,修《归安县志》二册,《内阁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皆有著录。从刘昺家世来看,刘氏家族以诗书传家,刘昺在诗作中多次谈及,“先世儒为业,建楼多蓄书”[3],“贫无金在囊,家有书满籯”[4]。六世孙刘塾谈及先人也同样写道:“公余惟咏诗读书以自适,其雅致如此。”[5]刘塾不仅重刻《春雨轩集》,还修《归安县志》,以继承诗书传家的传统。为了重振家门,刘昺选择从军,为朱元璋统一天下做出贡献,以至于朝廷赐“开国功臣坊”以旌表。六世孙刘塾官至南京光禄寺卿,有一定政绩,也获得朝廷赐“天官大夫坊”,彰显了鄱阳刘氏家族的名声。
刘昺生平事迹在《列朝诗集小传》《四库全书》均有简单介绍,但钱谦益与四库馆臣皆留未解之谜。如钱谦益云:“盖彦昺初任中书典签,而后从事于都府也,出宰未知何地。……则洪武末,彦昺尚在,未知殁于何年。”[6]将出宰地和卒年留给了读者。四库馆臣考证刘昺外任官职为知东阿县,“出宰未知何地”已解决。迄今为止,刘昺的卒年学术界已解决,但历官本末仍待完善。刘昺的仕宦履历备受关注,但是史志的记载较为零散,且多有出入,四库馆臣认为“炳事迹具《明史文苑传》中,而《江西通志》引《豫章人物志》,所纪炳历官本末,与史多有不合”[7],甚至认为“前后亦相舛迕”,故对刘昺生平事迹的梳理有其必要性。现据刘昺《自序墓志铭》《明史》《明太祖实录》等资料,对刘昺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进行考述。
1.八岁失怙
据《刘府君墓碣》:“元至元戊寅八月十六日,鄱阳刘君殁。”[8]《故教谕勿斋刘公圹志》:“未期而大父继亦倾弃,奈何奈何?”[1]可知,后至元四年(1338),刘昺八岁失去父亲,没到一年,又失去祖父。父亲与祖父相继离世,那时刘昺三兄弟尚小,加之元末战乱,刘家人丁渐少,家道开始逐渐衰落。作为长子,振兴家门成为刘昺一生的使命。
2.奔波十年
至正十二年至至正二十一年,刘昺从军征战。至正十二年(1352),刘昺与兄保家,为贼所败,弃家而走,从军于浙。后投靠安庆余阙,奔走赣州参政余子任、信阳宋的斥。因信阳被陈友谅围,刘昺去往铅山搬救兵,援兵到时城已破。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刘昺投奔衢州宋监司。继而常遇春攻打衢州,两月城破。至正二十年(1360),刘昺回乡找到母亲与儿子玉珊,带他们先后去新安、浮梁养息。后因投靠浮梁于光,刘昺被于光指定带书上金陵并向朱元璋献策。这次带书献策,开启了刘昺与朱氏王朝的合作。
3.两次任职
刘昺被朱元璋授中书博士厅咨议典签,正式踏上出仕朱氏王朝的旅程。因疾请辞还乡,刘昺的任职分为两个阶段:从至正二十二年到至正二十五年为第一阶段,洪武十二年至洪武二十三年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任职刘昺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关于刘昺被授中书博士厅咨议典签的时间,存在两种不同说法,四库馆臣:“洪武初,献书言事,授中书典签。”[8]认为刘昺被授中书典签的时间是洪武初;《明史》:“太祖起淮南,献书言事,用为中书典签。”[9]认为刘昺被授中书典签的时间是朱元璋起淮南之时,即在洪武之前。《四库提要》与《明史》就刘昺被授中书典签的时间产生分歧的焦点为洪武前还是洪武。笔者认为四库馆臣的说法有误。据《自序墓志铭》:“九江不意兵至,陈友谅弃城走湖广,而江西遂降。上位大喜,授昺中书博士厅咨议典签。”[10]刘昺认为被授中书典签是因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并取得了九江,以至于江西各城市逐渐投降,在这个大好形势之下,朱元璋大喜,授官于己。《自序墓志铭》虽未明确说明授中书典签的时间,但我们可以通过确认“陈友谅弃城走湖广而江西遂降”的时间来判断刘昺被授中书典签的时间。据《明太祖实录》,辛丑八月庚寅,“友谅穷蹙,夜半携妻子弃城走武昌”[11],可知“陈友谅弃城走湖广”发生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明太祖实录》又载,壬申春正月戊申朔,“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等……来降”[11]。由此,朱元璋拿下江西为至正二十一年八月至至正二十二年正月这段时间。结合前面所述,刘昺被授为中书博士厅咨议典签极可能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
此阶段辅助沐英和出征吐蕃是重要履历。至正二十三年(1363),刘昺被朱元璋派去辅佐沐英。《自序墓志铭》谓:“参谋沐总制守镇江,蒙敕昺同总制,曰:‘命博士厅典签刘昺同差去,朱英前往江南所属地方商议行事,务在允当。’”[10]这里的朱英是指沐英。沐英(1345—1392),字文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被赐朱姓。《明史》记载:“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9]沐英深受朱元璋器重,而刘昺被朱元璋派去辅佐沐英,也未辜负朱元璋的信任,追随沐英先镇守镇江,接着又去镇守信阳、建宁,攻打闽台兰秀山,出示檄书使贼匪归顺,获得海船万艘,立下大功,对朱氏政权奠定起到积极作用。刘昺后又同总兵官傅都督出征吐蕃,以铁骑数万出江淮,经楚汉之遗墟,泝黄河,出秦汉万里之城,经李牧、廉颇古豪杰旧战之所,题名而还。这样的经历开阔了刘昺的视野,对其诗歌创作有着积极影响。《春雨轩集》里有多首怀古诗,如《淮安怀古》《鄂城怀古》《长安怀古》《襄阳怀古》,皆得益于出征经历。至正二十四年(1364)四月,刘昺回到京师,被授于广武卫亲军指挥使司知事,仍被派去镇守镇江。没过多久,朱元璋召他入京。刘昺因眼疾想要辞官,未被允许,反被派到沐英处“说书”。朱元璋这一举动可谓人才尽用,同时也说明当时朱氏政权人才相对匮乏,为刘昺第二次出仕埋下伏笔。至正二十五年(1365),刘昺引疾力请,得旨还乡。
第二次任职受健康影响较大。洪武十二年(1379)刘昺被朝廷召回,先后担任承事郎、大都督府掌记。由于眼睛日近青光,刘昺告老,又未被批准。后刘昺除授东阿知县,因病归荆州。据《明史》:“洪武初,从事大都督府,出为知县。阅两考,以病告归,久之卒。”[9]可知刘昺在致仕之前有“阅两考”的经历。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二月)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11],文武官员致仕必须满六十岁。以此推断,洪武二十三年(1390)刘昺六十岁,那么致仕时间最早为洪武二十三年。
4.致仕生活
刘昺告老后,回到故园,过着乡村田园生活,然而,影响依旧在搢绅间。湘王朱柏听闻其诗名而派使者聘请,刘以诗稿呈之,得朱柏赐序跋。诗作得到朱柏的肯定,使得刘昺的声名进一步传播,同时也促使刘昺的诗文《春雨轩集》得以刊刻,“湘王殿下闻昺能诗,遣使聘之,一见大喜。以诗稿呈上,遂蒙一览赐之序跋。天章云锦,深蒙褒美,命工刊梓,以传于世。”[10]据《国榷》卷十一载:“(建文元年正月丁酉)敕修《太祖高皇帝实录》。”[12]建文元年(1399)正月,朝廷征召文士修《太祖高皇帝实录》,此时距刘昺逝世仅三个月,刘昺在《自序墓志铭》也记载了这件事情,所以基本可定刘昺自撰墓志铭是在逝世前三个月。
综上所述,刘昺生于书香世家,八岁失怙。至正十二年,召集本地义勇,力举抗贼,为贼所败而弃家出走。他先奔走于安庆左丞余阙、赣州参政余子任、信阳佥事宋的斥等,投靠元朝政府,积极反抗红巾军,却落得节节败退的下场;后投靠鄱阳名将于光、辅佐总制沐英,为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而立下功劳。刘昺在朱氏王朝历任中书博士厅咨议典签、广武卫亲军指挥使司知事,承事郎、大都督府掌记、知东阿县。晚年眼疾加重,辞官回籍。致仕之后,他受到湘王朱柏的礼聘,《春雨轩集》得以刊刻。又因患病无法参与朝廷征修《太祖实录》,刘昺于建文元年四月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刘昺生逢乱世,他的人生经历是元末明初许多南方文士经历的缩影。
《春雨轩集》名称由来与刘昺母亲有关。据王祎《春雨轩记》载:“春雨轩,鄱阳刘君彦昺之所也。春雨之濡,人之所均被也。而刘君独取以名其轩,何哉?维君之母夫人朱,当盛年丧其所天,能保其家业以不废,其教诸子使之有成,贞节之著凛如冰霜,夫何十年之间,丧乱荐罹而备历乎艰险,然迄能全其遗孙以绍其先业,刘氏之不坠,繄夫人之力是赖,而今不幸不可作矣。”[10]在元末战乱之际,刘母朱氏以节妇身份保家教子,如春雨滋润万物,故诗人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春雨轩集》。
据嘉靖本得知,《春雨轩集》乃刘昺之门人刘子昇所编。刘子昇,名东,字子昇、号乌石山人,鄱阳义城人。他与刘昺同为一个家族,刘昺在其诗歌中多次称刘子昇为弟,并为刘子昇写下传记《乌石山人传》。从《乌石山人传》中可知,刘子昇喜山水,好读书,性格冲默寡欲,不妄言笑,曾有司以孝悌荐或有人劝其仕,均被拒绝。刘子昇与刘昺以兄弟相称,且为同时期人,因此刘子昇所整理的刘昺作品极具可信性。刘昺在《自序墓志铭》中提及作品集刻印过程:“湘王殿下闻昺能诗,遣使聘之,一见大喜。以诗稿呈,遂蒙赐之序跋。天章云锦,深荷褒美,命工刊梓,以传于世。”[10]刘昺受激赏于湘王朱柏,诗集遂得刊刻。又据玄虚羽人与周象初二序得知,刘昺的作品集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锲梓,因此洪武三十一年刻本(简称洪武本)为《春雨轩集》最早刻本②。我们虽无法得知洪武本的具体情况,仍可从杨维桢、危素、周象初等人所作序寻得一些蛛丝马迹。杨维桢序云:“予读刘彦昺氏《春雨轩集》,惊喜,数日忘倦。”[10]危素序云:“鄱阳刘君彦昺,工于诗,尝集其所作《春雨轩集》以示予,且请序之。”[10]杨、危二人皆称刘昺作品集为《春雨轩集》。而周象初序云:“右《春雨轩诗集》一编,诸体大备,为诗若干首,鄱阳刘彦昺先生之所作也。”[10]此外,宋濂为刘昺作品集作序,收在明正德九年刻本《宋学士文集》,该序题为《刘彦昺诗集序》[13],称刘昺作品集为《刘彦昺诗集》。由此可见,洪武时期刘昺作品集名主要以“春雨轩”和“刘彦昺”字样命名。
现存《春雨轩集》有九篇序跋,分别是杨维桢序、危素序、宋濂序、徐矩序、玄虚羽人序、俞贞木序、周象初序、蒋瑶序(嘉靖癸巳)、刘塾跋(嘉靖癸巳)。日本学者河田罴批注《刘彦昺诗集》时,“玄虚羽人盖徐矩也”[14],认为玄虚羽人是徐矩。嘉靖本载有徐矩序,四库全书《刘彦昺集》本载有玄虚羽人序,通过比较,两篇序文内容完全不一样,故玄虚羽人不是徐矩。那么玄虚羽人是谁?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朱柏。首先,刘昺《自序墓志铭》明确说明洪武本有湘王朱柏的序跋,然而嘉靖本却未见载之。嘉靖本既没有载湘王朱柏的序跋,也没有载玄虚羽人序,那会不会两篇序文皆为同一人所写,即玄虚羽人就是湘王朱柏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嘉靖本载有玄虚羽人《清华堂招西江高士刘彦昺》《清华堂长歌行赠刘彦昺》等多首诗歌,刘昺也曾写过诗歌《赋清华堂诗》,说明刘昺与玄虚羽人在清华堂有过交集。而刘昺《赋清华堂诗》有“皇威戒安逸,翰苑游神机”[10]诗句,暗示了聚会场所清华堂属于皇族府邸,极有可能是朱柏的住所。其次,刘昺《自序墓志铭》“湘王殿下闻昺能诗,遣使聘之,一见大喜。以诗稿呈,遂蒙赐之序跋”[10],这些都说明湘王朱柏招聘刘昺,并与刘昺会面。玄虚羽人序也写“每有以刘彦昺诗见示,余多为之赏叹,但弗克与之晤语为憾。丁丑冬,乃惠然过,我欢如平昔,相与唱酬……”[8],玄虚羽人与朱柏对刘昺的关注程度和之间的交往情况极为类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玄虚羽人就是湘王朱柏。另外,朱柏(1371—1399)号紫虚子,从《明史》记载来看,朱柏好道家之言,曾为自己取道号“紫虚子”,而“玄虚羽人”也寓有玄虚清谈、羽化登仙的道家思想,因此,玄虚羽人应该是朱柏的道号。
综上所述,刘昺为了纪念母亲,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春雨轩集》,由其门人刘子昇所编。《春雨轩集》因刘昺受赏于湘王朱柏而锲梓,洪武本为《春雨轩集》最早版本。因洪武本存在欠缺,明嘉靖十二年刘塾重刻祖上遗稿为嘉靖刘塾本。洪武时期,宋濂将刘昺手授的部分作品辑成集并作《刘彦昺诗集序》。因此,洪武时期,刘昺的作品就得到较好地保存和整理。
刘昺诗文作品流传有《春雨轩集》《刘彦昺诗集》两种别集形式,以及《鄱阳五家集》合集形式,它们有的是刻本,有的是抄本。由于存世本中序跋与诗文情况复杂,因此作品集的版本传承源流值得关注。徐昕《南京图书馆藏<鄱阳刘彦昺诗集>考略》一文主要对清代文瑞楼本与古炤堂本两种抄本在序跋及正文篇目的删存、誊抄格式与文字内容的差异上进行比对,认为文瑞楼本胜于古炤堂本。该文也阐述了刘昺作品集明清刻本的流传情况,但在论述明清刻本流传情况上遗漏了《春雨轩集》以《石仓十二代诗选》合集形式的流传情况,且未对明清抄本流传脉络作系统的论述。笔者在徐昕考证的基础上,收集明清刘昺作品集版本近十种,对序跋及历代目录书著录等进行分析,以得出刘昺作品集版本的传承源流。
《春雨轩集》刻本的流传脉络相对清晰。洪武本是最早刻本,在门人刘子昇编辑后刊刻。该本保存在刘氏家族,传经刘昺三世孙刘汛、六世孙刘塾。据蒋瑶《重刻春雨轩诗集序》:“抵公暇,携是集忽踵告曰:‘此曾大父所述也。版刻岁深,浸滛讹赝,而捐俸重梓矣。敢乞序之。’”[10]刘塾当时给蒋瑶看的《春雨轩诗集》是其曾大父保存下来的洪武本。据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刘塾”条:“贯江西饶州府鄱阳县,民籍。国子生。治《春秋》。字汝学,行七,年三十五,三月十八日生。曾祖汛。祖楷,良医……”[15],刘塾曾大父名为刘汛。由于刘汛保存的洪武本“浸滛讹赝”,因此刘塾重新刊刻,即嘉靖本。此后,《春雨轩集》分别有《石仓十二代诗选》与《鄱阳五先生诗》两种合集形式流传。《石仓十二代诗选》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年间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曹学佺择宋濂《春雨轩诗集序》及刘昺90首诗歌入《石仓十二代诗选》,在诗选“明诗卷二十六”题为《春雨轩集》,即崇祯本。崇祯本所选的90首诗歌按嘉靖本诗歌排序,皆出自于嘉靖本,无文字差异,故崇祯本是嘉靖本的删减本。清康熙八年,鄱阳人史简辑宋末至明初五家乡人诗编成《鄱阳五先生诗》十六卷刊刻,卷十三至卷十六是刘昺《春雨轩集》,即康熙本,收录了危素、宋濂、杨维桢、徐矩等四篇《鄱阳刘彦昺诗集序》及刘昺诗赋318首、词12首。将康熙本与嘉靖本仔细比对,笔者发现康熙本虽然在诗词编例上按照一种新的标准进行编排,但所选诗词基本上来自嘉靖本,有少数诗作如组诗《义城十景》的十首诗歌中有六首(《鸡笼晓月》《马鞍晴云》《清新酒旆》《绿野书楼》《洲雁集》《钟潭龙蟠》)是嘉靖本所没有的,加上四篇序文,可见康熙本是以嘉靖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了题为《鄱阳刘彦昺诗集》的其他版本。鉴于史简《鄱阳五先生诗》辑录其他四先生的诗集“刊本殊稀”[7],康熙本之后又出现了四库本《鄱阳五家集》、民国八年豫章丛书本《鄱阳五家集》十五卷附校勘记一卷续记一卷(简称民国本),这使得《春雨轩集》以《鄱阳五先生诗》《鄱阳五家集》合集的方式不断流传。至此可以得出《春雨轩集》版本流传的脉络为:洪武本→嘉靖本→崇祯本、康熙本→四库本→民国本。
刘昺作品集有些版本的名称及抄录的序跋、诗文等内容不同,需谨慎甄别。明初,除门人刘子昇整理并以《春雨轩集》刊刻外,刘昺部分作品还被辑成《刘彦昺诗集》。最早用刘彦昺为集命名的,见于宋濂为刘昺作序所题《刘彦昺诗集序》。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五有:“《刘彦昺集》九卷,明刘炳撰。明初刊本。”[16]可见,明初存在以《刘彦昺诗集》《刘彦昺集》为名的刊本。而从《春雨轩集》到《刘彦昺诗集》,宋濂起了重要作用。宋濂序写道:“予昔与刘君彦昺游,见其赋诗多俊逸,心独奇之。及其奉命佐戎幕于闽,别去且十年,重会秦淮上,亟问近什如何。彦昺解橐中得数十篇,予读已,大惊……”[8]宋濂直接从刘昺处得到诗稿,将这部分作品编成《刘彦昺诗集》,与当初朱柏所阅并“命工刊梓,以传于世”[10]的《春雨轩集》应不同。此后,清代出现多种抄本,如延古堂本、汪鱼亭本、文瑞楼本、古炤堂本。文瑞楼本与古炤堂本曾被丁氏八千卷楼收藏,据《八千卷楼书目》卷十六著录:“《刘彦昺集》九卷。明刘昺撰。抄本。影抄明初刊本。”[17]文瑞楼本和古炤堂本有可能是影抄明初刊本。又据文瑞楼本扉页中丁丙题跋:“《鄱阳刘彦昺诗集》九卷,影明初刊本,文瑞楼金氏、抱经楼卢氏先后藏。鄱阳刘彦昺撰,门生同郡刘子昇编,太史会稽杨廉夫评。”[18]可以肯定影抄明初刊本的是文瑞楼本,此本收的玄虚羽人序及部分杂文是嘉靖刻本所没有的,因此文瑞楼本应以明初刊本《刘彦昺诗集》为底本,参照了《春雨轩集》嘉靖本。至于古炤堂本,则是四库本《刘彦昺集》的底本,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十五上写道:“《鄱阳刘彦昺诗集》九卷。旧钞本。……旧钞版心有‘古炤堂’三字,前有‘翰林院印’,曾经四库馆钩勒涂改而发还者也。”[19]四库本在古炤堂的基础上有所调整,且收有玄虚羽人序及部分杂文,这些不同于《春雨轩集》刻本。于此,《刘彦昺诗集》版本流传脉络为:明初刊本→文瑞楼本、古炤堂本→四库本。
综上所述,刘昺作品集的版本源流有两个不同系统:一是刻本,以《春雨轩集》集名传播;二是抄本,部分抄本以《刘彦昺诗集》集名传播(国家图书馆藏有的抄本延古堂本、汪鱼亭本以《春雨轩集》命名)。在多种版本的比较中,嘉靖本和文瑞楼本的文献价值比较大。嘉靖本不仅收录杨维桢等八人序跋,也是收录刘昺诗歌最多的版本,且卷十收录了大量的诸公赠答篇章和刘氏志状,对研究刘昺及其作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而文瑞楼本保存极为重要的玄虚羽人序,同时也收录了刘昺大量诗歌和杂文,尤其是杂文篇数多于嘉靖本,为全面研究刘昺诗文提供了补充性的资料。
通过对《春雨轩集》版本源流的梳理,我们发现嘉靖本是现存版本中年代最早、诗歌数量最多的刻本,该本卷十收录大量的赠答篇章,是其他版本所不具备的,具有辑佚价值。此书收入的十首诗作未被杨镰主编的《全元诗》收录,其中不乏诸如余阙、危素、杨维桢等名家之作。此书还收有刘基、蓝智等明初文士诗歌,未被他们的别集收录,为集外佚诗。
《春雨轩集》嘉靖本保存李存、余阙、危素、杨维桢、周浈、练高、方从义、顾观、鲁修等元末文士十首诗歌,杨镰主编《全元诗》未收,现有别集亦未收,皆为集外佚诗,具体如下:
寄文学刘彦昺
李仲公
故人不可见,事业存简编。
谆谆道与义,志在千载传。
后生躬践履,昕夕穷磨研。
行当惜分阴,追驾相后先。
显亲以扬名,鞠育无愧愆。
盛年不自勉,老矣将谁怜。
按,此诗未被明永乐三年刻本《番阳仲公李先生文集》(国家图书馆藏)收录,《全元诗》亦未收。关于李存的生平,《全元诗》第31册有简介[20]。
赠主簿刘彦昺还江西
余廷心
江树春雨鸣,江涛暮云湿。
樯鸟啼更悲,潭蛟隐还出。
关河易悠邈,舟楫慎所适。
别意难重陈,将书慰愁寂。
按,此诗未被明嘉靖十七年刻本、明正统十年刻本《青阳先生文集》收录,《全元诗》亦未收。刘昺《自序墓志铭》谓:“闻安庆余左丞廷心公之贤,往依之,待以国士。然江淮孤立,军势不振,遂辞归江西。”[10]至正十七年秋,余阙拜淮南行省左丞,于第二年正月自刎,因此此诗应作于余阙生涯最后一年,为研究余阙后期思想提供了资料。此外,刘昺在朱氏王朝的任职在《自序墓志铭》有介绍,而对其在元朝任职未有提及,此诗可补刘昺在余阙处任职主簿。
答参谋刘彦昺见寄
危太璞
旅寓寡清况,所欣朋旧书。
临风获拱璧,寒暄知起居。
安适慰悬慕,功名非固图。
白露下庭草,落日连桑榆。
悠悠江汉迴,杳杳流年徂。
缄情各千里,天长鸿雁疏。
按,此诗未被《危太朴云林集》(国家图书馆藏)收录。危素诗集尚无单行整理本,《全元诗》第44册共收有危素120首诗歌,是现存最为完备的校订本。然而,《全元诗》未收录此诗,可补阙。
寄答文学刘彦昺
杨廉夫
西湖湖上春如海,云树江东独尔思。
翠幙画船鱼浪细,锦筝银甲雁沙迟。
看花前度刘郎咏,载酒重游杜牧诗。
书后欲题三百首,老怀不似少年时。
按,此诗未被现行《杨维桢诗集》[21]收录,《全元诗》亦未收。杨维桢与刘昺父子皆有交往,曾与刘昺父亲“同事场屋”[10],又为刘昺诗集作序、评点,而此诗为两人文学唱和提供了直接证据。
听楚君弹明妃引录寄典签刘彦昺
周伯宁
楚君为奏明妃引,始拂清弦还促轸。
别马悲鸣坂路长,玄云四起凄风紧。
明妃遗恨已千春,写入哀弦更苦辛。
大荒阴沉飞雪白,掩仰摧藏共沾臆。
汉日长悬去国心,胡云不改怀乡色。
却忆明妃未嫁时,黄金不买画蛾眉。
纵今得免风沙苦,生长深宫那得知。
按,此诗未被《全元诗》收录,可补阙。周浈是“江西十才子”之一,《明史》有传。《全元诗》第62册只收录周浈4首诗歌,此诗为“江西十才子”诗歌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寄参谋刘彦昺行军已度剑关次韵志喜
练高
遥驻旌旄已渡泸,壶浆父老迓前驱。
幕中司马徴韩愈,灞上将军诏亚夫。
金甲琱弓朝洗箭,银灯虎帐夜投壶。
应知横槊题诗处,锦瑟凝歌翠袖扶。
按,此诗未被《全元诗》收录,可补阙。关于练高生平,《全元诗》第65册:“练高,字伯上。”[20]据刘昺《百哀诗·练伯尚》[10]和《明史》卷147载可对其籍贯、履历等作简要补证:练高,字伯尚,新淦人,善于写诗,洪武初任起居注,以直言谪外任,卒于镇安通判,有子练子宁。
诗谢参谋刘彦昺名香嘉墨之惠
方方壶
红莲碧幕刘司马,远寄全椒道士诗。
墨带麝煤承寄贶,香分鸡舌重缄题。
搴旗仓卒安邦定,出阁从容退食迟。
何日仙严瞻骑气,白云瑶草慰幽期。
按,此诗未被《全元诗》收录,可补阙。方从义为方外人士,以善于绘画著称。《全元诗》第53册收录方从义诗歌5首,皆为题图诗,而此诗为酬赠诗,为方从义与刘昺的交往提供证据。
题刘彦昺春雨轩
顾利宾
今我不乐怀隐忧,我心感感何时休。
十年从军事鞍马,春雨忽对轩庭幽。
草木芸芸齐甲□,荣华□逐年□易。
皇天德泽衣所均,生意无由及窀穸。
断魂时节是清明,拜扫人家尽出城。
颇厌临风聪野哭,还思拭泪看休兵。
按,此诗未被《全元诗》收录,可补阙。诗歌有三处“□”已无法辨认,原因是版子存放太久导致脱落现象。关于顾观的生平,《全元诗》第52册有简介[20]。
答寄典签刘彦昺
鲁志敏
故人书到泊江干,雪裹衡茅卧政寒。
自为红尘甘治繲,岂应白发尚弹冠。
南荒筹策时相问,东阁图书日共看。
岐路迟面殊去辙,春来飞梦转漫漫。
寄题凤凰台求教
鲁志敏
凤凰归去野乌啼,台上晴云驻马蹄。
列嶂远开天堑北,怒潮未落海门西。
三分旧域英雄竞,六代遗基父老迷。
今古登临同一慨,长安日远更谁题。
按,以上两首诗未被《全元诗》收录,可补阙。关于鲁修生平,《全元诗》第52册有简介[20]。现据刘昺《百哀诗·鲁志敏》和宋濂《诗塚铭寄典签刘彦昺求教有序》[11]可补充,鲁修曾拜师李存,著有《卧雪轩集》。
《春雨轩集》嘉靖本还保存了刘基、蓝智等明初文士的诗歌,他们的别集未收录,为集外佚诗。具体如下:
寄参赞刘彦昺从征南闽
刘伯温
折柳龙河春尚寒,画船搥鼓出长安。
遥知别后征行处,横槊题诗度剑关。
按,此诗未被现行《诚意伯文集》[22]《刘基集》[23]收录,为集外佚诗。从诗题“从征南闽”可知,此诗应作于至正二十三年,刘昺协助沐英攻打闽地。
侯参谋刘彦昺赤石渡不遇寄诗
蓝明之
远从柳外侯鸣珂,如此青春祭别何。
官渡雨晴芳草细,邮亭风暖落花多。
靴鞴已恋将军幙,乌鹊空瞻织女河。
想得城南麸酒绿,华堂银烛夜凝歌。
按,此诗未被明嘉靖刻本《蓝涧诗集》(国家图书馆藏)、四库本《蓝涧集》收录,为集外佚诗。据刘昺《百哀诗·蓝静之明之昆季》[10]和《四库提要》[7]记载,蓝智,字明之、性之,崇安人,师从杜本,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著廉声,著有《蓝涧集》。
除以上诗歌外,《春雨轩集》嘉靖本还有其他人诗歌,因篇幅有限,仅例诗人:周象初、胡叔直、李灿然、周雪坡、朱原立、朱见中、西平沐公、玄虚羽人、刘寿安、杞楚材、蔡渊仲、章复斋、操公琬、刘彦昱、吴端、刘彦正等。这些诗人身份各异,或为在朝官员,或是江海之士,或是方外人士。他们所作之诗不仅有着辑佚的价值,也对元末明初文学研究有着丰富及补充的意义。
杨维桢、危素、宋濂等诸多大家为元末明初诗人刘昺诗文集《春雨轩集》作序,危、宋二人还给予高度评价:“以为兼谢康乐、岑嘉州、韦应物之长,而骎骎进于汉魏。”[6]杨维桢爱其诗兼备诸体,甚至为其评点多达三十余条。而清末陈田认为刘昺诗歌在明初江西诸多诗人中仅次于刘崧,“余衡其品于西江明初诗家,在子高之次。”[24]可见刘昺的创作在元末明初文学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刘昺较为完整的家世谱系以及为官本末的考证有助于还原元末明初易代之际江南文人的境遇。《春雨轩集》嘉靖本作为目前所看到的最有价值的版本,因收录大量的诸公赠答赓酬篇章,具有较好的辑佚价值。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多将刘昺置于明代诗歌研究中,但事实上,刘昺的很多活动和创作均发生在元末,是深入了解元末明初士大夫心路历程及文学演变的重要窗口。
注释:
①闫丽、张丁弋《宋末至明初鄱阳地域文人的生活样态——以〈鄱阳五家集〉为依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6期)提及刘昺的父亲刘友梧为吴存之高徒;黄丽娟《明刘彦昺生卒年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和徐昕《南京图书馆藏〈鄱阳刘彦昺诗集〉考略》(《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8期)两篇文章仅仅简单提及刘炳的六世孙刘塾重刻《春雨轩集》。
②关于洪武三十一年刻本《春雨轩集》考证过程,可参见:徐昕《南京图书馆藏〈鄱阳刘彦昺诗集〉考略》,《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