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3-03-18 12:29江静
公关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四史育人院校

文/江静

新时代,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提高育人本领,增强育人效果是高职院校办学关键。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与思想课实践教学融合发展成为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素质的关键抓手。以史为鉴,资政育人,通过学习“四史”历史,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感悟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业,帮助学生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体分析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的现实困境,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形成发展新格局,全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思路,构建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1.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1]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涵养精神,把中国革命精神深植信仰之中是培育时代新人关键举措。“四史”教育中包含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首先就是培养一大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新青年。“四史”本身蕴含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丰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四个意识”,真正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发展是存在明显短板的。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照此意见实施至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开展相对于本科院校缺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的一项短板,开展“四史”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2.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理论的魅力在于其源于实践,用于实践。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必须将实践育人放在重要位置,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四史”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接续奋斗的实践征程带有天然的实践属性。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是具有鲜明的可行性的。

一是内容可行。“四史”教育是直面“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问题进行全面论证的历史。利用“三个问题”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搞清楚现代化教育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两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本教材,教材设置的单元内容:人生观与世界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理论、中国特色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等等。教材内容与“四史”历史具有完美的契合度,有利将两者融合,建设学生更熟悉的“四史”实践课程。

二是形式可行。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融合发展在形式上也是可行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人才为己任,其在教育教学的形式上本身就具备实践的特性。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不仅要注重技术和技能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劳动素质的培养,这就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教育的形式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所以在“四史”教育开设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就成为最可能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模式。

三是培养目标可行。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根本任务,而“四史”教育也是从内在体现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四史”历史是立足历史,面向未来的学问。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2]学习“四史”有助于学生自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在大是大非面前拥有自主判断的能力;克服糟粕文化的影响;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高职院校,“四史”历史的整体呈现和教育普及可以有效弥合高职院校缺少“史纲”课程的短板,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实现,培养目标和任务的更好达成。

二、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开展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1.教育主体之困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双主体,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两者体现着教授的二维关系。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存在教授主体双重之困。

从教育需求侧的学生来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是存在多重矛盾的。首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新一代的青年学生出生在新的世纪,成长在新的时代,生活生长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思想意识层面他们有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头脑和个性,但是却在个性之下有着更加叛逆的性格,所以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程度不低的抵触情绪。在价值判断上,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实用主义”价值导向,自发将专业技能课分为“实用性课程”,通识类课程为“无实用课程”,这种普遍的价值导向引发学生对政史类课程的兴趣不高。再者,高职院校学生来源较广,其中有普通高中升学、中职专科升学、继续教育升学等等,所以学生的受教育背景存在差距,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差距。

从教育供给侧的教师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全员育人,充分发挥教育合力,打造多方面、宽领域的协同育人机制。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构建来看,同样存在多重矛盾。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也迎来“大扩招”,扩招之下,教育配套师资存在问题,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政史类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不足的情况,这是首当其冲的矛盾。其次,在“四史”教育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可能出现自身专业理论不够宽,对“四史”历史掌握不够系统的现象,不能很好胜任“四史”教育。再者,在课程开展过程存在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教师团队建设不足,合作教学不成体系。同时,在全员育人实施中,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各行政部门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都会在大学生成长中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但是现实情况中,不少学校会存在认识片面的问题,不能在学校内部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2.教学资源之困

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融合的进程中,教学资源的科学使用和创新融合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对学校固有资源的充分应用和课程教学资源的创新开发。

学校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使用的场所、设备、教具等传统类资源,也包括校园网络、教育云平台、信息等非传统教学资源。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和信息等非传统教学资源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存在对已有资源利用率不够充分的情况,首先对校园文化环境资源的建设,对教学场所的利用都存在利用率低和不合理情况,并且对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只停留在基础简单运用,不能充分发挥其深层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足,设备资源利用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全部能力。其次,“四史”教育的开展对已有教学资源的创新性改造也提出新的挑战,打造校园“四史”学习新氛围,融合利用当地历史资源等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设计难题。再者,在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四史”教育实践教学想要高效开展,开设实践教学新的资源平台和资源库的创新建设也同样是各学校学院正在面临的难题。

在课程教学资源上,其一,作为顶层设计前瞻性保障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等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现实情况下,在高职院校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标、教案基本是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划教材和课表来设置的,缺少针对“四史”教育的专门性设计。其二,为保障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性实施方案、教学方法的选用、新教材的设计选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用实践教学的模式开展“四史”教育对于原有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提出新的挑战。所以如何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都是现实要直面的问题。其三,开展“四史”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评价体系是关系到课程实际效果的全局性评价,教育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入脑入心,让学生有获得感,让教师有成就感,所以对实践教学科学评价也是现实难题。对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实践教学学习取得何种效果,参与的质量高低没有一个合理量化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的设计方案是否到达应用教学结果也缺少一定标准量化体系。

三、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并开发实践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两者要有机科学的结合。既要充分开展“四史”历史教学的内容,又要以实践推动“四史”教育,提升教育水平,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基于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的困境,提出问题导向的创新路径。

1.教师主导,全员协同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在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教学中,要始终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专职教师,首先就要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实力,扩大教师的知识范畴,有针对性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在教师的引进和培训上要下足功夫,不断优化教师团队。同时,要在整个学校形成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是专职教师的任务,要破除思想固化的藩篱,在全校范围形成教育合力,将“四史”教育这类思想教育作为全员的工作范畴,相互配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

2.学生主体,因材施教

在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一定要保障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进行科学课程设计。普遍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存在短板的,但是对于实践操作性活动却具备兴趣点。针对学情,“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就有着天然的优势。根据学生情况,在设计实践教学方法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自觉“沉浸”,比如利用AR、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精神。打破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3.着力打造优势信息化资源,营造校园新环境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课程支撑,同时更加需要多方资源的支撑。学校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给予课程开展坚实的资源保障。在“融合”过程,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坚定推进信息化教学。利用“互联网+”打造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在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资金投入,学校要着力打造大思政课程发展专项基金,保证政策和资金的稳定支持。在整个校园打造“四史”学习氛围,建设宣传走廊、宣传画报、立牌、展牌、校园广播等等。同时学校团委、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打造“第二课堂”如重要纪念日、节日庆会、党史知识竞赛、诗歌、话剧、微电影制作、走进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寒暑假实践等等,让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红色历史资源,把思政课上出不一样的味道。

4.建构多元评价体系,保障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来反哺教学实施过程。教育评价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的龙头之战、关键之战和攻坚之战。[3]科学的评价是高质量教学的关键因子。构建一个双线评价体系,一条线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条线对教师的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招。从学生评价机制来看,要构建其“三元”评价模式,即,自评、互评、他评。构建起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打造“三元”成绩构成体系,取消考试成绩定全局的旧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也同样意义重大,对待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应与学生评价机制相契合,也应采取学生评价、二级院部教研室主任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部门监督评价模式对课程开展形式,课程设计、教案编写、学生成绩,学生参与数据和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监督,致力打造数字化评价体系。

结语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铸魂育人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四史”教育就成为塑造大学生思想和人格的精神沃土。坚持开展“四史”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路径,科学开展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四史”教育的实践性,将历史这剂营养针打入学生心中,筑牢学生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引领青年学生筑牢青春梦,共赢中国梦。

猜你喜欢
四史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