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

2023-03-17 17:24:51甘桂琴
河池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新疆

金 芮,甘桂琴

(喀什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2.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2]。自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1988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是“多元一体”,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正式写入党章,历经了100多年的思想凝练,最终使我们在今天,找到了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那就是紧抓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它不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基础,推动各民族的繁荣发展与共同团结进步,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基固本,积厚成势。

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构筑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过程,实际也是以历史积跬步而致千里之势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它萌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浸润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在历史发展演进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不断继承与吸纳、发展与超越,科学、有效地促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不断走向完善,为更加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粘合剂作用。深究促使其产生、发展的理论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之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构筑起来的。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和长期互嵌中逐渐形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基础。“大一统”思想和“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本源”,也是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理论之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构筑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形成了多层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使各族人民有了集体意识和国家荣辱,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一统”思想起源于先秦时的“天下观”,成熟于秦朝的大一统。“天下观”是以“天子”为中心,内华夏外四夷,以文化区分华夏与四夷[3],更加强调的是疆域的统一。秦朝“六合天下”,实现大统一后,执政者开始致力于追求疆域、政治、文化、民族的多重性统一,建立一个在疆域统一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统一。“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建构的文化根基,促进了大一统格局的实现,消弭了各民族间的隔阂,稳定了社会秩序,熔炼出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合”文化强调的是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追求的是多样性中的统一、差异性中的同一,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和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4]。“和合”文化不具排他性,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内在共同性,在“和”的基础上,尊重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寻求生存发展,在长期交流中寻求文化结合,在长期交融中寻求习俗趋同,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构筑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雏形。“和合”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源泉。

(二)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5]16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奠基作用,贯穿于我国民族政策形成全过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结果,故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关注民族问题是为了驳斥鲍威尔关于犹太人何以解放的问题。1843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鲍威尔把犹太人解放的政治问题归结于纯粹的宗教问题的看法作出了全面批判,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民族解放。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6]195,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各民族都是平等存在的,首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民族理论公开问世,揭示了民族平等问题就是阶级问题,就是人的解放问题,指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7]270,解决民族平等的办法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马克思民族平等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各族人民开始追求平等的交往交流,逐步构筑起民族平等的互嵌式社会结构,使民族平等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论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个人自由[7]199。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各民族间的紧密联系,重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健康的共同发展。为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找到了构筑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这一正确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是理论之匙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高度关注民族问题,通过对民族团结的不断探索实践,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构筑提供理论的钥匙。

新中国成立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强调中华民族的完整性和多民族的统一性,一直坚持“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自决自治”。党的三大至六大探讨如何解决民族自决权问题。党在长征时期则重点探索如何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党为了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实施民族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产生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多民族国情,立足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为了解决各民族的历史矛盾、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多样、促进各民族间的深层交往、维护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开发边疆,促进西部的工业发展、农业生产,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比如“三线”建设、屯垦戍边、鼓励干部工人回乡务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在行政力量引导下,不同民族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加深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构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就业思想观念进一步提升,人口流动日益加速,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从而大大促进民族互嵌向更广、更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为了解决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在加强民族团结,凝聚各民族力量,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工作实践中,党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构筑全方位嵌入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大力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

二、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浸润下,在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民族团结实践探索的经验积累下,我们创造性地构筑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必须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落实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一)空间互嵌是铸牢的客观条件

各民族空间互嵌是指多个民族成员生活居住在一个社区、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单元楼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存在的自然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空间互嵌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阻碍,抑制社会分化,是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构成的前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个良好场域与空间。

新疆位于亚洲腹地,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之地,形成历史上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这种居住格局虽然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但作用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吸引一大批其他省市的民众前往新疆发展,新疆城镇化规模逐渐扩大,带来了社会空间的重组。2021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出台《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完善互嵌式居住政策,打造互嵌式居住环境,形成各民族交流互动、融合发展、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同时,根据制度性文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制定住房、教育、就业等优惠政策,完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居民就业、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促进各族人民在新疆安家落户,推动移民空间上的嵌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0个,建成互嵌式村(社区)4783个、小区9223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空间互嵌取得阶段性胜利。

新疆各民族空间互嵌改变了传统的居住格局,实现各族人民之间连接方式的重构,为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使各族人民在日常的交流交往中增强了对彼此的认同感,更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新疆仍然存在少数人口空间分异现象,例如,在南疆农村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少数民族,城镇居民虽然居住互嵌,但是依然存在“聚族而居”现象。所以,空间上的互嵌只能拉近各族人民的物理距离,全方位的嵌入才能有效增进各族人民的情感,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二)经济互嵌是铸牢的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好方式就是一起进行生产活动,经济交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只有在经济互嵌的基础上,各族人民才能真正地联系起来,才能加深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口岸、资源、交通和人文优势。同时,立足于新疆的禀赋资源,充分发挥油气、煤炭、粮食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疆经济朝着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目标发展。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打破了新疆发展落后的局面,使内地群众积极踊跃建设、发展新疆,加速新疆与其他省份的人口流动,加深经济互嵌,进一步推动新疆城镇化[9]。另一方面,新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离不开国家对口援疆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委、19省市及各大央企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不竭动力,促进新疆各族人民经济上的互嵌。据统计,80%以上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和基层,建设水利项目、支持安居工程、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医疗质量……仅‘十三五’期间,19个援疆省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760多亿元,实施援疆项目8540个。”[10]在经济互嵌的作用下,《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新疆生产总值1.6万亿元、增长7%,新增就业9.95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旅游收入1415.69亿元、增长42.69%,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11]。

新疆各民族经济互嵌加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还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互惠互助、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推动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互嵌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嵌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文化互嵌是铸牢的价值核心

文化互嵌是构筑新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核心,高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旋律,为新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积蓄磅礴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12]。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嵌不只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文化单一的认识、借鉴,而是多个民族间相互的多方面认识、借鉴的过程[13],是由单向度嵌入向双向度嵌入甚至多向度嵌入的转变。新疆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世居民族就有13个。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交织、交融、互嵌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总体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挖掘和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赋予各民族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方式,创新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如讲述“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一生的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还原千里驰援救助和田断臂男孩事件的电影《平凡英雄》,宣传“亮出党员徽章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的报道等,分别以音乐剧、影视、新闻报道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华民族的英雄先进事迹,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培育文化自觉。我们应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的保护利用,为讲好新疆故事和促进文化互嵌提供着力点,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14]。

新疆各民族文化互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传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各民族间深度融合,巩固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的建设。文化不仅要传承,还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经济社会同向同行,共同发展。

(四)社会互嵌是铸牢的互动纽带

稳定的社会秩序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互嵌是指各民族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嵌入,通过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促进社会嵌入,使各族人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各族人民在社会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增强他们的共同体意识。社会就像是一张网,连接着各族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居住等各个方面。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关系,加强新疆各族居民之间、各族居民和社会群体之间、各族居民与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整合社会资源,使各族人民在社会良性互动中增进彼此感情。新疆各族人民通过一些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民族协商、志愿服务、社区工作等形式参与基层治理,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消融了民族矛盾和偏见,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国家应整合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援疆。新疆的医疗、教育相比内地还有差距,派遣先进的医疗、教育团队援疆可以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新疆医疗和教育水平,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在社会互嵌的作用下,新疆社会大局正从“由乱到稳”向“由稳到治”迈进,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信心。

新疆各民族社会互嵌重构了各族人民的连接方式和连接关系,增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社区治理意识,完善了新疆社会治理体系,改善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幸福感。社会结构不能快速重构,社会矛盾无法顷刻消除。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社会治理主体力量存在失衡。由于民间组织社会治理意识不强,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调动各种力量,保障各族人民享有充分的社会资源,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心理互嵌是铸牢的精神保障

心理互嵌是指各族人民在心理上的相互认同和情感上的相互依赖,是对中华民族成员身份的认可,是维持社会团结稳定的润滑剂。心理互嵌是各民族团结心理构建的基础,可以有效防范民族间的分化和隔阂。新疆各族人民心理互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加深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情感依赖,增进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依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互嵌为心理互嵌创造条件,心理互嵌也巩固加深了其他方面的互嵌[15]。

新疆虽然是多民族地区,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资源与历史记忆,通过现代传媒,把各族人民公认的传播正能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增进各民族间的心理认同,唤起共同的情感记忆和民族认知。近年来,新疆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优化、完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组织120多万名干部职工与160多万户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与451万名学生结对交友[16]。在各民族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构建理性的民族意识,增强对彼此的心理认同。心理互嵌要从小抓起,从少年儿童抓起,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实行混合编班、混合住宿,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从小培养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族儿童和青少年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新疆各民族通过心理互嵌,跨越血缘、亲缘的鸿沟,逐步缩小各族人民心理间的距离,增强情感联系,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实现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仍任重而道远。

三、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全方位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和切实可行、能行、必行之路,它有着清晰的目标定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动民族繁荣发展和团结进步,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增效。

(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通过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的全方位互嵌,促进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和谐的社会结构中自然而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上互相依赖、相互交融,历史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牢不可破的一体格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在各方面相互交融过程中,把不同民族团结起来,构筑成一种稳定、牢固、团结的新型社会关系。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即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在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中促进各民族的和谐统一,在空间共通、经济共生、文化共融、社会共助、心理共情的基础上,构建涵盖各方面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各民族共同的利益。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要营造良好、团结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对各族人民的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同心圆。要向各族人民讲好中国团结故事、传播中国团结声音,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三观”,增进“五个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向各族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中国作品,用中国真实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作品,去浸润群众、影响群众,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防线。

(二)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历史表明,社会稳定是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前提与基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要想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首要着力点是确保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故而要从社会结构入手来理解我国社会稳定的总体状态。各族人民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受到了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目前构筑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通过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全方位互嵌,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促进多民族互动、融合,建立深层次的交流交往,减少各民族间的排斥行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之所以能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建立在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上。随着心理的交融和文化的交流,各族人民对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减少“边界”意识,构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明确了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在空间、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嵌入过程中,各民族形成生死与共的依赖关系,促进各民族间的积极融合,夯实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全方位的民族互嵌,充分尊重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和民族主体的多元性,使各族人民深度融合,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强化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推进民族繁荣发展和团结进步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最根本的目的是缩小民族差距、消除民族隔阂;最长远的目标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和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缩小民族差距最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力图使各民族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共同的经济、文化、社会利益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与互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增加了各族人民间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民族融合的质量,进而促进民族繁荣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包容的共同体。我们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加强自身“造血”与外部“供血”合力作用下,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不断增强新疆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推进民族繁荣发展。

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是消除民族隔阂的首要抓手,是维护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实现各民族团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空间互嵌是基础,在空间互嵌的基础上,加强新疆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上的互嵌,进而在全方位的嵌入中,构筑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为各民族繁荣发展提供平台与依托。依托互嵌的空间,在一系列“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通过建设互嵌式社区(乡村),使各民族在共同空间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对彼此的情感,打造团结进步的民族关系。

团结进步是繁荣发展的前提,在全方位的互嵌过程中,增强各民族间的亲和与信任度,减少、化解各民族间的误解与矛盾,为营造团结进步的社会氛围排除障碍,为推进民族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团结进步,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加离不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简言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民族工作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正是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有效策略。同时,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使得各民族间全方位的交流交往更深入,增强各族人民间的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是改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使各族人民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互嵌中拉近彼此距离,促进各族经济发展,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增进各民族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是复兴的基础,文化是复兴的根本。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在互嵌的过程中,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差距,为民族复兴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能够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根基与实践平台。在空间互嵌的基础上,经济互嵌、文化互嵌的作用下,社会互嵌、心理互嵌的加持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从社会结构出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语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促进民族间的融合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发展问题应有之义。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型,以互嵌的方式,拉近各民族间的空间距离,推动各民族间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消除各民族间的社会隔阂,加强各民族间的心理沟通,从而深入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它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中发展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空间嵌入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团结发展的需要,逐渐向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嵌入过渡。全方位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空间客观条件、经济物质基础、文化价值核心、社会互动纽带、心理精神保障。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举措,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科学推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一定能够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基础,同时推动各民族的繁荣发展与共同团结进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新疆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