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光清
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亲相互扶持,五口之家平稳地向前走着,日子虽然艰苦,却很温馨。
20 世纪70 年代末,父母亲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这代人的春天。分田到户,那是母亲期盼已久的。母亲说:“人勤地不懒,只要愿意付出劳动,就会有火红的日子。”父母的辛勤劳作,让家里的生活有了一些起色。
我最怀念的时光,还是兄妹三人围在一盏豆粒般的煤油灯下,一笔一画写字的场景。父亲坐在一旁安静地陪着我们,母亲则拿着蒲扇替我们扇风赶蚊子。这一幅印在兄妹三人脑海里的耕读之乐,成了我一路前行的动力。
我天性爱玩,打猪草,摸田螺,玩泥巴,童年的确是快乐的,然而也是没有知觉的,加上当时读书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我对书无法产生一种愉悦感。在母亲的催促下,不识字的父亲为我借来《初中化学》,教书的姨父给我买来《趣味数学100 题》。我沉浸在方块世界里,安静地阅读,尤其是《趣味数学100 题》让我着迷。读书让我有了连贯的思考,在懵懂中识得一丝智慧的光亮。天命之年,我理解了母亲说的话,人,只要愿意付出行动,自会激发出进取心。
有人曾劝说父母,让孩子早点辍学回家干农活,以减轻家庭的负担。母亲却不予理睬,而是起早贪黑地干农活,农忙时也给我读书的时间,全然不顾别人说三道四。可以说,我是母亲用双手从泥土里刨出来的师范生,在当年的农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和其他农家娃一样,虽然有鱼跃龙门的念头,但中考前,我依然没有忘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偷偷省下伙食费,买下《怎样栽培水稻》《小麦的种植技术》《怎样养猪》等书,一边复习功课,一边半懂不懂地读起来。母亲见状,把我的“闲书”没收了,鼓励我:“别担心,别分神,你能读到哪里,我们就供你到哪里。”
每天有书读,每天都努力读书,不代表一个人的觉醒,真正的觉醒是内心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渴望。也正是父母的真知灼见与大爱,支撑着我走向教书育人之路。
有一回半夜时分,我们家的门被人敲得“咚咚”作响。母亲穿好衣服,拉开门闩,只见一位父亲背着十来岁的儿子闯进门来,后面跟着满脸焦虑的母亲。原来,孩子手臂脱了臼,动弹不得,赤脚医生也无计可施,听说我的父亲除理发之外,大人落枕、老人闪腰、小孩脱臼,总能手到病除,于是着急忙慌地从十余里外的山村赶了过来。
母亲赶紧上前,扶着孩子坐下。父亲一边和孩子父母唠着家常,一边慢慢抬起孩子的手臂,“咔”的一声,只几秒钟,手臂奇迹般地复位了,大人小孩立马活蹦乱跳起来。夫妻俩千恩万谢,第二天还送来了两斤糙米、十个鸡蛋。母亲像往常一样一推再推,实在拗不过,第一次留下了人家的米。
这一天夜晚,我睡得迷迷糊糊的,被母亲唤醒。只见她端着一个碗,用勺子舀了一口饭,喂进我的嘴巴。一股咸咸的、香香的味道钻进我的舌尖儿,刺激了我的味蕾,我猛地坐了起来。原来,父亲治好一位老人的落枕,老人送来半只咸板鸭,而母亲只留下一个鸭头,半夜用糙米煮了鸭头饭,让我们一人尝一口。这一顿饭,是我一生享受到的最美的佳肴。
母亲话不多,她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小时候,一家人难得吃上白米饭,有时候有了米,却没有柴草烧熟。但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是拿出最好的饭菜来招待。母亲觉得下放到生产队的知青离开父母太可怜,逢年过节便会请他们一起来吃,一家人还和知青交上了朋友。村里人都说母亲老实、善良,母亲说:“善良,会给儿女带来一生的福气。”
如今,我们兄妹三人在单位,甚至在家乡有很好的口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是母亲给予我们最大的财富。
爱我的母亲很温和,很少责罚我们。师范学校入学时,天下着小雨,我们的心情却格外好。父亲挑着担子,母亲背着被子,一步一滑地送我。也正是从那年起,我远离家乡生活、工作,直到今天。
父母年岁大了,住在百里之外的乡村,身体并不好,以前一年几次回家陪伴,总是来去匆匆。这两年因为疫情,也临时打消了回老家看望父母的念头。宅在家里,每天的电话总是不断的。“那边的疫情严重吗?”“家里的米还有吗?”“一家子健健康康的呀。”很惭愧,心里惦念,却无法为他们做些什么,连问候都是被动的。
说真的,当了父亲的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有多大的爱,就有多大的狠心;有多深的爱,就有多大的舍得;有多少的爱,就有多少的执着。母亲说:“牵挂,才让我们的生活有奔头呀。”
然而,让我牵挂最多的人,竟不是爱我的人,而是我爱的人。目前,我爱的人一共46 位,他们都说有幸成为我的关门弟子。读书的苦必须吃,而人生最美好的童年也不能缺失。我学着母亲对他们温柔:清晨,一声问候,轻唤孩子起床:“该读书了。”晚上,上线上课、开家长会,把爱和责任传递给每一个人。这份繁杂、操心又永无休止的教育事,当老师的我做得细腻,做得纯粹,并乐此不疲。
高尔基说:“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这是真理,不要忘记这个真理,它会给你们无限的幸福。”
手机铃声又响起,是年近80 岁的母亲打来的,声音熟悉又沧桑,似乎有点怯生生的:“你们过年回……回家吗?”
“妈,我们都回去。”我的心头一热,泪在眼眶里停留片刻,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此时,我们一家也成为他们最牵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