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小平同志经历的这一切,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这句话的含义。
因为小平同志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贡献,所以大家对他有很深的感情”
自1978年话剧《小平,您好》里第一次出现邓小平以来,在之后的上百部作品里邓小平都被不同的演员以不同的风格饰演。不论是“神州第一邓小平”卢奇,因扮演邓小平为自己立戒尺的董晓,还是演一次邓小平就让观众彻底记住了的马少骅……他们因接到邓小平这个角色而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卢奇:“中国扮演邓小平第一人”
卢奇是最为观众熟悉的“邓小平”,被誉为“中国扮演邓小平第一人”,曾在60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邓小平。
在卢奇看来,“小平同志是我们爱戴的领袖,我演不好,就是辜负大众对我的期望,即使过程艰辛,也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
1986年,33岁的话剧演员卢奇到四川电视台参加节目排演,在录音棚里见到了当时的台长,对方看到他后说了一句“卢奇啊,你长得有点儿像邓小平”。“我心里没觉得有多像,就算像,也不可能找我演邓小平,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卢奇把这话当成了一句玩笑。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这句玩笑成了真。
彼时,陈家林导演正在筹拍电影《百色起义》,并在全国范围内甄选邓小平的扮演者,导演想,既然邓小平是四川人,就应该去四川寻找贴合的演员。很快,他就注意到了卢奇。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卢奇去试镜,可一到剧组就先被化妆师泼了冷水:“因为我之前刚演完孙中山,头发长、有胡子,化妆师说‘你看起来更像孙中山,并且你是双眼皮,小平同志是丹凤眼’。后来导演说,既然来都来了还是试一下吧。”
试妆过程中,化妆师觉得卢奇的眉毛太浓了,不像邓小平那么稀疏,想将他的眉毛拔掉一半。“我当时就想出演小平同志的机会难得,拍电影也很光荣,就忍着,拔了吧。结果,疼得我全身冒汗,眉骨都肿了,只能抹油膏消肿后再重新试妆。”几经折腾,剃了平头,再试上妆的卢奇,确实和他之前的样貌有了很大的差别。军装一穿,站在镜头前,连摄影师都感叹:“太像了!”
两个月后,卢奇接到剧组发来的电报,正式成为电影《百色起义》中的邓小平扮演者。这让卢奇激动了整整一个晚上。
卢奇演邓小平有不少得天独厚的条件,相貌酷似、个头相近;1970年就入伍当文艺兵,身上有军人气质;再加上其为重庆人,有一口与邓小平相似的方言。
然而卢奇认为,这些只是外在的东西,“关键是要表现出伟人的内涵,要让伟人活起来”。他说:“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演员进入下意识的状态。只有在‘你就是角色’的情况下,很多东西无须刻意表现,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那个人。扮演伟人的过程,也是学习伟人、提高自己的过程。”
为了达到“神似”,卢奇反复阅读《邓小平文选》以及相关的传记、画册,从他的讲话里分析思想性格、处事风格、工作作风。每一次拍摄,卢奇在案头准备工作中,除了撰写人物自传外,还要做上万字的资料记录及人物塑造设想。
卢奇还找上与邓小平有关的人,从亲朋好友到部队老战士,還专门访问革命圣地,找到当地的老人,询问他们心中的邓小平形象。三个月时间里,卢奇从一开始闻到烟味就咳嗽变成了能熟练吞云吐雾的老手,也从孙中山逐渐“变”成了邓小平。
邓小平虽然和卢奇一样是川渝地区的,但口音上一个是广安,一个是重庆,本质上还有些细微差距,便找来录像带一遍一遍地模仿、修改口音。在平日里的动作上,比如邓小平微微内八的走路姿势,走动时手心不经意地朝上,说话比划时会用几根手指,包括抽烟时手习惯捏在哪个地方,跷二郎腿的高度等细节,卢奇全部拿捏住了。
对于每一次的表演,卢奇都不敢怠慢,尤其在参演2003年上映的电影《邓小平》时,卢奇的压力来自其对晚年邓小平神态气质的把握。那时的他还不到50岁,却要在片中饰演70岁到90岁的邓小平。
因为是特效妆,化妆师需要为卢奇粘上皱纹,染好白发,在脸部和头部刷上黏稠的酒精胶,然后贴上十余块人造皮肤。整个妆容需要在脸上停留十多个小时。到了晚上卸完妆,卢奇的脸干得生疼。比化妆更难熬的是带妆候场,长时间的等候,闷热的酷暑,他的脸痒得就像有蚂蚁在爬,只能靠用力地拍大腿、跺脚来缓解。
由卢奇塑造的银幕上的邓小平,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邓小平身边人的肯定。电影需要在邓小平居住、生活过的大院取景,卢奇得以有缘与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会面。“我还记得见到卓琳同志时,身边的工作人员代着询问她卢奇演的老爷子像不像。卓琳当时说,‘没有见过老爷子的一定会说很像了,因为我和老爷子生活了这么多年,连我都觉得像’。那年我不到50岁,也是第一次出演老年邓小平,大家都担心我是否能演好,听了卓琳的话,所有人都放下心来。”后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首映时,邓小平的儿子曾对他说:“卢奇,你这戏演得好。”邓小平的女儿邓榕也曾给剧组打去电话,表示“感谢卢奇同志,他演得很成功”。
因为邓小平家人的认可,卢奇得到了“神州第一邓小平”的称号。
卢奇到过邓小平战斗和生活过的许多地方。“无论在哪里,我都能时刻感受到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的爱戴与深情。”卢奇说。无论是在百色、太行山,还是在淮海、渡江战役的旧战场,听说是在拍邓小平的戏,四乡八邻的乡亲都赶来看,就连许多小脚老太太也从很远的地方跑来看卢奇的表演。“因为大家非常爱戴小平同志,演了他之后,观众认可了,那些不知道我名字的人,看到我就都叫‘小平同志’。”卢奇说,这个称呼让他觉得自豪,更觉得责任重大。
2002年,故事片《邓小平》在日本拍摄邓小平访日时的镜头。当地的一个华人老板找到拍摄现场。“我是上海知青,是邓小平恢复高考让我上了大学;又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能够出国留学。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邓小平。”这个在东京新宿拥有多家商店、资产过亿的老板对卢奇说,“需要什么东西,你说,我都可以送给你。”卢奇说:“我们国家发展很快,我什么都不缺。感谢你的好意。”
有一次,拍摄邓小平在深圳国贸大厦发表南方讲话的戏时,化好妆的卢奇刚走进大厦,500多名群众演员便齐声高呼:“小平同志好!”“邓爷爷好!”大厦一楼至四楼的商场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激动。
卢奇说:“饰演小平同志经历的这一切,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这句话的含义。因为小平同志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贡献,所以大家对他有很深的感情,作为一个演员,我沾了这个光。”
在诠释每一部作品时,卢奇仍在尽力寻找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尽量成为角色,以富有层次感的表演,专注于细节的拿捏,去还原邓小平风采。他表示越是演得多、了解得多,越能感受到邓小平的伟大:“对他的扮演是没有止境的,是一种对自我素养的提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最让卢奇遗憾的一件事是,演邓小平这么多年,却错过了同邓小平见面的宝贵机会。原來,1991年他到北京参加电影节开幕式,邓小平听说后,主动托人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但不巧的是卢奇正急着赶回四川录制国庆晚会。邓小平的家人说以工作为重,以后还有机会。卢奇说:“当时情况紧急,我原以为以后还有机会,能亲眼见到他老人家。但我没想到,错过那次宝贵机会后,我就再没有机会亲眼见到小平同志了,这成了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董晓:“我不是著名演员,著名的是邓小平”
1994年,大连话剧团的刘占加看到董晓穿着军装排演话剧《使命》,说:“你能演青年邓小平。”董晓说:“这不可能。”他觉得自己除了个头像,没有任何地方像邓小平,怎么看自己都没有邓小平的影子。
刘占加见董晓不相信,干脆请人给董晓做造型,结果发现效果不错,其他老师和同事也鼓励董晓往特型演员方向发展,这给了董晓很大的信心。
董晓开始一点一点留意,查阅大量和邓小平有关的资料:影片、照片、音像资料、报道,翻阅大量邓小平的书籍。那时经济不宽裕,董晓甚至借钱去买资料。“300多元的画册当时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谈及当年的困境,他不好意思地说,“还钱的时候特别着急,但我还是借钱,通过各种渠道,让自己‘走’近邓小平”。
1996年底,深圳举办“迎新年·喜迎香港回归”晚会。在晚会上,董晓第一次扮演邓小平。“那是一次失败的表演,语言、形体,可以说从内到外都不对。”董晓说,晚会导演最后只能让他“定格不动”,来一个远镜头。谈及第一次扮演邓小平的失败经历,董晓爽朗地笑了:“这是未来表演的基础,我认定将来一定会堂堂正正,尽量趋于完美,把邓小平演好。”
从那以后,董晓走上了邓小平特型演员的艺术之路。很快,他在《风火青春》《向前!向前!》《东渡黄河》等影视剧中出演了邓小平。“当董晓在台上时,他就是我的大哥邓小平,”邓小平堂弟邓先炎说,“董晓多次来到四川广安,许多广安市政府领导和老百姓都很认可他演的小平同志,很尊敬他。”
从1996年底第一次上台的失败经历,到如今的神形兼备,董晓正如话剧《春天的故事》的艺术总监及总导演宋国锋所形容的那样,“董晓从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到剧本的创作当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他都在用‘心’演绎,刻画出邓小平作为中国人民儿子的真实情感。”
当董晓被问及“是如何驾驭邓小平这个角色的”,他连连摆手,说,“驾驭这个角色还谈不上,比起十几年前我只是成熟了一些”。特型演员要求神似形似,若神形兼备就更好。“我没有一天忘记学习,通过传记和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演技。能力、水平由观众和专家去评价,自己在形象、语言、心态等方面离邓小平的差距还挺大。”
董晓经常研究其他演员扮演的邓小平,“同行不是冤家,而是朋友,特别是扮演同一角色的演员,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对董晓来说,把握邓小平的内心世界是最难的,“不能只演表皮,而要真正进入到邓小平的内心世界,从里到外表现真实的邓小平,这是非常困难的。”
董晓说自己的办公桌上总压着一张纸条:“我所做的事情,邓小平会不会高兴?”他以此作为人生的一把尺子。“我希望我和同行们能真正演伟人、学伟人,严于律己,不给自己扮演的角色丢脸!”“我不是著名演员,著名的是邓小平。很多套在我身上的光环都是扮演邓小平得来的。我深深知道一点,邓小平的形象太重要,这是一种责任,不能因为我扮演邓小平,损坏邓小平的形象。生活中我希望能自由一些,但观众会以‘邓小平的扮演者’来衡量我。因此我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演了20余年的邓小平,董晓说,伟人的胸怀与风格对自己影响甚大:“每当我遇到高兴或失意的事情时,都会看看邓小平同志的视频或书籍。看着他,就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平和。”
马少骅:仅演了一次邓小平,被评价为“数十年难以被超越”
提起马少骅,过去人们最熟悉的形象几乎都是他扮演的孙中山。圆礼帽、中山装、两撇胡子,是人们最熟悉的扮相。马少骅以邓小平的形象出现在荧屏前仅有《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便让观众彻底记住了他。
2013年8月,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拍只有1个月时,马少骅接到了该剧制片人高成生的邀戏电话。那时他非常犹豫:“我没演过邓小平,也没想过角色会找我,太突然,所以一开始就推辞了。但高制片和我说,‘无论如何你要来北京谈谈’。我答应了,但还是强调‘你们不要抱太大希望’。”
高成生称,选择马少骅演邓小平,一开始很多人都有过担心,“但最后无论剧组、还是邓家人都觉得他形神兼备”。导演吴子牛坦言,坚持用马少骅是因为他外形和气质有七分近,且能讲四川话。
马少骅回忆,整个拍摄过程中,他如履薄冰、压力巨大。为了准确拿捏邓小平版的四川话,他把录音随身带着听,“渐渐摸到了边”。
“我试戏完,当场就有人鼓掌”,但马少骅还是忐忑,觉得自己不够像,“像不像是观众很看重的,我问剧组,你们能解决吗?毕竟孙中山我演了6次,而观众离他远,对他的熟悉程度有限。可小平太近,观众会有先入为主的情况,这个风险我不敢冒。”
马少骅说,能接到邓小平这个角色对演员来说是很荣幸的事情,“但对我的专业来说,却是最大的挑战”。马少骅为此增肥20斤。“‘像不像’是观众认可的门票,我还需要外部的帮助,比如化妆等手段。表达人物上,我得做到神形兼备。外形像小平的特型演员很多,但如何演绎好真的很难。我自己提出要求,希望既要‘像’,又要‘是’。”
“接了角色后,我5个多月没开过电视,每天都在看邓小平的资料。我把他的录音放到MP3里,走到哪儿都听,揣摩他说话的状态,渐渐觉得能够摸到边了。”马少骅虽在贵州长大,但为了说出小平味道的四川话,他下了功夫,“我得是他的語调和语气,而且剧中我的戏三分之二都在开会,发表讲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少骅在了解邓小平人生历程的同时,也渐渐摸清了一些逻辑。比如说青年时期的邓小平开朗外向,心里虽有报国之志,但精神层面略显稚嫩。而从法国学成归来,再到革命时期,他的思想与情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到老年时期,他面对家国矛盾、未来命运时更加成熟内敛、睿智随和。
拍摄期间,他也从一开始的稍显茫然,逐渐走入到角色中,同时也对邓小平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在“知青返城”的剧情中,“让孩子们回来吧”虽然只是一句简短的台词,马少骅却体会到了邓小平彼时的复杂心绪,一连拍了6次才抓住感觉。
马少骅和邓家人见过四五次面,开了一次座谈会。“邓家人表现得冷静、克制。他们很有分寸,尽量不干涉我们的拍摄,在他们看来,拍摄邓小平不是个人的家事。”“他们会告诉我,邓小平当年穿什么衣服,举手投足什么样,小平的孙子萌萌和我接触多些,他会说‘我爷爷肚子比你大’。”
马少骅说,在他们家拍摄几天后,见到了邓小平的子女,“他们远远看着,我们拍到晚上9点时,他们过来说‘大家辛苦,多喝水’,还肯定我说‘老爷子还行哈’,这对我鼓励很大。”
为了演出邓小平的精气神,马少骅常常顺着人物的逻辑去创作。剧中有一个情节,描写邓家人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喜极而泣,只有邓小平一脸平静。马少骅说,这个情绪本不是剧本中所写的,但他认为,作为一个饱经磨难的成熟的政治家,粉碎“四人帮”他当然高兴,但克制的性格显然会让他呈现不同于普通人的反应。
扮演领袖人物,马少骅的原则是“既不能模式化,也不能太自由化”。他时刻提醒自己,表演要发乎情而止于真实,“任何反应必须是当时的情境下人物会有的,不是我马少骅的反应,而是邓小平会这么做。”
当演到邓小平握住饱经沧桑的科学家满是伤口的手时,马少骅已是热泪盈眶,连声音都要哽咽了。但他记得邓家人说过,没有人见过邓小平哭,就为了这句话,他立即调整了情绪,“这时候我扮演邓小平,就不能流泪”。
拍摄完成后,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廉打来电话,“他问我是不是认识老爷子(邓小平)。并说老爷子常在我家玩儿,我们太熟悉了,你怎么把他抓得那么准啊”。这部剧在后来被评价为“数十年难以被超越”,也收获了包括业界前辈卢奇、邓小平子女等人的认可。
(责编/赵雪纯 责校/李希萌、陈小婷 来源/《他在60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邓小平,每次表演都不敢怠慢》,佚名/文,《新京报》2021年8月20日;《董晓:演“小平”是我的荣耀》,尤梦瑜/文,《海南日报》2016年2月21日;《平视伟人重温一个时代》,高宇飞、许青红/文,人民网2014年8月15日;《卢奇:不知道我名字的人,都叫我“小平同志”》,刘淼/文,《中国文化报》2017年7月15日;《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演员卢奇眼里的邓小平》,李宣良/文,《广安日报》2017年2月17日;《马少骅:扮演邓小平,我不能流泪》,李夏至/文,人民网2014年8月20日;《“伟人”在民间》,郭凌鹤/文,《文摘报》2012年5月10日;《特型演员董晓:用“心”演绎邓小平》,王振红/文,中国网2014年9月3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