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读书目中挖掘考点

2023-03-16 00:52李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考分语言孩子

李兰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讲究“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这其实都跟费先生所说的“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有着殊途同归的意思。

语言往往是有局限的,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层次意蕴异常丰富的。我们常常会感觉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一种空洞感和乏力感。甚至越是华丽的言辞,越是会把本来的意思扭曲得面目全非。很多时候,雕饰是多余的,返璞归真反倒是容易直击心灵;很多时候,甚至语言都是多余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们阅读、思考、练习表达和写作,都是为了熟练地掌握语言这种工具,以能够更加准确地表情达意;但往往最打动人心的美,最引人深思的哲理,都不在于我们刻意的议论抒情里。我们要掌握语言这种工具,但又不能被语言所束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适当的时候,语言的留白,其本身就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素材对接:朱光潜先生在其《无言之美》一文中说:艺术具有无言之美,也就是说艺术因为留白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这就是艺术之美的精髓。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小说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无言的叙述者。正是由于这个无言者的中立或冷漠才造就了小说之美。教育同样需要无言之美。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也有教育的产婆术。因为老师的无言,才成就了学生的有言。

运用示例:无言是一种美。它美在站起来的你嗫嚅着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老师却始终充满着温暖和鼓励的目光里;它美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自然里;它美在翠翠始终和黄狗守着那艘渡船的剪影里。费孝通先生说,在很多情形下“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语言文字诚然是很美的,可在有时候,语言文字的留白更蕴含着一种别致的美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最触动人心的美面前,再精致的语言也略显矫情,再灵动的语言也略显笨拙了。

知识丰富,并不代表思维灵动,也不代表能力超群;知识缺乏,并不必然等同于智力低微,或是能力低下。可我们往往把“学历高”,在下意识中置换为“能力强”,那么相应的,“学历低”就意味着“能力弱”;我们甚至还把“考分高”,在下意识中置换为前程远大,那么相应的,“考分低”就意味著前景黯淡。故而,考分高的,常常有一种可以征服世界的膨胀感,而考分低的却往往觉得自己抬不起头;学历高的,常常有一种自恃身份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学历低的似乎连说话都直不起腰。但知识带来的不该是优越感,因为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我们进行思考和判断,却并不等同于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就一定准确。就比方说一个农业大学的学生下田种地,并不必然就会比大字不识的老农更里手;插秧的速度,恐怕还没有农村的孩子来得熟练灵巧。一如《乡土中国》里所说,“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我们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越多的知识,越要认识到世界的广阔无垠,越应该生出一种谦卑来。不应该让“知识丰富”成为我们心胸狭隘固执己见的可笑牢笼。

素材对接: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从表面上来看,读书是一个悖论: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为励志名句——鼓励人多读书,其实庄子的意思完全相反,庄子想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会把自己搞得非常危险。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的无限性保持足够的谦卑。

所以,读书首先可以培养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才能知道知识的大海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选摘自罗翔《圆圈正义》)

运用示例: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眼界,让人能更容易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知识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让人因为对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而越加自信。但知识最重要的应该是改变一个人的涵养,让人学会谦谨,学会对更广阔的未知保持一种敬畏之心。牛顿年老时写道:“我并不知道我在世人眼中是什么模样,对我来说,我似乎只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男孩,不时找一颗平滑的卵石,或是比较美丽的贝壳来取悦自己。而真理的大海则横陈在我面前,一无发现。”费孝通先生说:“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知识不该成为傲慢与偏见的起点。

费先生说:“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费先生是在提醒文明传播者们,不能不考虑乡土社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想把“先进文明”灌输到乡下人的脑袋中去。也就是说脱离了实际情况的文化输出,哪怕动机是充满了善意的,也很可能毫无回应,乃至于适得其反。

无论是想获得个人或是想获得群体的认同,都不能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的单方面宣讲。“这是对他(们)好的,所以他(们)应该欢天喜地地接受才对”,这背后隐藏了一个很重要的前置主谓框架,那就是“我(们)认为”。然而,不站在对方视角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的“我(们)认为”,真的就是对的吗?这种具有居高临下意味的强加的善意,往往可能造成的不是进步,而是伤害,甚至演变成一种文化霸权主义。

送去对方需要的,而不是送去“我(们)认为”最好的,恐怕才能真的受到欢迎,受到心悦诚服地追随。

素材对接

她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山间汲泉水,在菜地摘时蔬,在幽静的院落里烹饪传统美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依照时令而行……四川女孩李子柒,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中取材拍摄视频,作品散发着浓浓的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这些视频从国内火到了国外,不少外国人通过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又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

李子柒的视频,没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直接介绍和夸赞,甚至连台词都很少,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高佑思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吸引外国人,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西方人熟悉的工业化语境,与大城市观众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相去甚远,使他们看到了想要的生活。他甚至评论说,李子柒的视频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沉的区域,“通过视频你能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家庭的意义。”

运用示例:如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激荡,在外国朋友对中国越来越好奇,但却又充满着许多提防和误解的当下,我们应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灌输和强加式的讲故事方式不仅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尤其是,如果完全无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方面和语言表达方式上面的差异,更会对故事的传播效果带来不利影响。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字下乡”时应该考虑中国农村的乡土本色,同样的,输出中华文化时,也应该考虑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尊重差异,抓住共通的渠道,就像是李子柒的短视频那样,呈现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呈现人们对于家庭和自然的守望,或许才是那条让中华文化直抵人心的最平坦最有魅力的通途。

猜你喜欢
考分语言孩子
分式求值——中考分式题的核心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