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馨玉 凤 蝶 刘建艳 邓 敏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乡村产业的兴旺繁荣,是民生之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产业发展有其必要性,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依靠;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村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身份标志,是对民族文化高度的理性自觉,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依靠。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也是促进传统村落振兴的实践逻辑。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传统村落是农业文明的灵魂,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延续,是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所在[2],唤醒村民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纽带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可以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成为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驱动力[3]。同时,传统村落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4]。
协同共生模式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5],“景村融合”空间协同已然成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6],文化自信是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而文化自信是与村落多元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多元产业协同发展不仅给传统村落带来经济收益,使村民收入增加,从而增强对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建立起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也会吸引村民投入更多力量到多产业协同发展中,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传统村落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可以提高村民收入,增加经济收益,提高生活水平,激发村民对当地社区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认同,开发当地农业与旅游业,使传统村落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
梅塘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绍水镇三友村委会所在地5 km 处,于元初始建,距今有700 余年历史,地处越城岭脚下,地势西高东低,处于山岭和丘陵之间的小平原,梅塘村交通便捷,临近322 国道、湘江支流和湘桂高铁,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种植自然条件优越,村子以传统农业为主。
梅塘村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不仅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而且完好地保留了村中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村落布局。村中年轻人外出,留下老人小孩,使村子出现“空心化”,传统建筑被破坏,传统文化得不到保护,村中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其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绿色柑橘种植产业
梅塘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梅塘村大量种植柑橘,柑橘产业蓬勃发展。现如今梅塘村的柑橘种植类型多样,每年的秋收季节,水果经销商会来梅塘村采购柑橘,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吸引了县城和市区的游客前来游玩采摘,不仅增加了梅塘村村民的收入,而且拉动了当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目前,梅塘村柑橘除村民自家采摘零售,还与隔壁村农业合作社合作,采用“基地+农户”的形式,优化村内柑橘产业种植和销售结构。
2.文化旅游产业
梅塘村不仅拥有大量的传统艺术文化,还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彩调是梅塘村的艺术文化表现之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来的腔曲与当地的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艺术形式,在梅塘村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辉煌百年路,湘江党旗红”,全州作为湘江战役的主战场,留下了的湘江战役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在梅塘村还完好地保留着当年红军宿营的旧址。近年来,梅塘村抓住村中的红色资源,以当地的红色文化为引擎,绿水青山为底色,以文化遗产为支撑,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文化遗产紧密结合,打造红色梅塘村,建立红色文艺演出台,吸引不少外来游客或党建团队来这里追寻红军足迹,挖掘红色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3.梅塘村产业发展问题
梅塘村经济收入增加,村民才有底气,民心才能更稳,才能留住年轻人,留住乡情;才能在保障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护梅塘村传统古建筑、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挖掘梅塘村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自信;才能吸引更多的村民、更多的力量投入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但梅塘村一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制约了梅塘村多产业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柑橘产业品牌优势不明显。梅塘村的柑橘产业虽种植面积广、种植品种多,但多为散式种植,未形成规范的产业基地。此外,梅塘村的村民品牌意识不强,品质观念也不高,缺乏营销战略、开拓市场的能力,未做好柑橘品牌建设,导致梅塘村产业的发展势头不强,从而制约柑橘产业的长期发展[7]。
二是旅游产业效益不突出。梅塘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拥有多种旅游资源,但对旅游产品的挖掘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首先,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薄弱,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仍有待加强。其次,梅塘村的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没有整合成线,旅游产品服务雷同,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体验需求[8],旅游者在此游玩的时间不长,进而导致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不高,带动地方居民增收效果不明显,旅游产业效益不突出。
三是文化产业辐射面不广。梅塘村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红色文化产业、非遗彩调文化产业等,但其价值未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与发展,辐射面也不广,目前这些文化产业的主要受众为梅塘村及附近村落的村民。此外,梅塘村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不强,以个体单向性为主,结构单一,未拓宽产业链。
四是协同发展自组织尚未建立。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意为“协调合作之学”[9]。而“自组织”是指由内部机制推动的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的过程[10]。梅塘村目前的柑橘产业、旅游产业、彩调等文化产业均呈现各自发展态势。笔者调研发现,梅塘村诸多发展事宜由老年协会会长牵头完成,初步行使着统一协同,上传下达,联系群众的职责。总体而言,对于梅塘村多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来说缺少一个结构完整、权责明确的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自组织。
1.专家指导,科学种植
当地有关部门应组织农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先进柑橘种植户制定柑橘种植的标准规范,形成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合理化、多产量的标准化种植体系。从各个环节保障村民种植行为合理、科学和高效,降低广大村民投身柑橘种植产业的难度,避免各项复杂烦琐的环节同时有效防止柑橘病害和品种退化,避免柑橘产量下降使得村民收入受损。
2.绿色发展,多途增收
梅塘村可因地制宜,建设柑橘生态园,打造绿色健康产品,凸显梅塘村柑橘产业优势。柑橘生态园不仅能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柑橘产品,还能提供生态旅游发展新途径,增加额外经济收入。同时,要进行柑橘产业深加工,防止柑橘滞销浪费,延长保存时间,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传统古村落的吸引力仍以村落建筑为物质吸引,文化为内核,其中文化是古村落发展和传承的原动力,因此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
1.各界联合,推进彩调建设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资金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改善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建立彩调文化传承保护组织,以利于彩调发展和延续。其次,呼吁人们重视彩调的传承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来传播、宣扬彩调,从各方面加强对彩调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彩调知名度。
2.创新创作,增加文化内涵
加强桂北彩调建设,要从文化入手,首先对彩调文献资料存档、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彩调演出,进行民间艺人的选拔、组织相关交流活动,加强村民等非正式彩调传承人对传统彩调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增强其传承意识。其次与传统民间艺术家进行沟通学习,挖掘彩调文化内涵。最后结合当今新的艺术元素进行创作,丰富彩调的文化内涵。加深年轻一代对彩调的喜爱之情,鼓励年轻人参与彩调演唱与创作,利用当代年轻人的优势为彩调传承提供新思路。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产业体系加快完善,给游客带来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梅塘村可以抓住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古建筑群、农田景观、绿色农业和周边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科教、生态农业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结构体系,红绿旅游协同发展。同时设计红绿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复合型文化体验活动,将乡村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游客。
梅塘村多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协同发展自组织发挥作用。首先要筹建梅塘村多产业协同发展自组织,由村干部建立自组织协同发展的章程与制度,保证自组织在梅塘村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自组织树立好典型示范,积极传授柑橘产业致富经验、绿色生态旅游经验;弘扬彩调非遗文化精神和当地红色文化事迹,带动村民发展经济产业,增收致富,解决经济后顾之忧。最后是由协同发展自组织多渠道多途径吸引政府、资本的关注,为梅塘村多产业协同发展制定规划,实现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共享、共赢。
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其核心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是否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相关和协同作用,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有序地发展[11]。马克思指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梅塘村同样适用。梅塘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应积极发展绿色柑橘产业,提高村民收入,增加经济收益,提高生活水平,稳定民心,激发村民对当地彩调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视与认同,进而开发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业,促使梅塘村将经济、文化两手抓。梅塘村经济收入增加,村民才有底气,使梅塘村建立文化自信。在协同发展自组织作用下,梅塘村通过宣讲柑橘产业致富经验,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深挖当地文旅资源,充分组合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和地方彩调文化,促进乡村柑橘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多产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作用如图1 所示。
图1 梅塘村多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传统古村落要想传承和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建立文化自信,让村民建立起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当地文旅资源,在多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下,积极投身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让村子“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