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茵 湖北省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
关于计算思维,不同的机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结合相关研究,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将计算思维划分为“界定问题、分解问题、概括表达、算法设计、评估、迁移”六个过程,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计算思维过程
S T E A M是美国学者格雷特·亚克门2010年在原有的STEM教育中,加入A(Arts,艺术)演变而来。笔者认为,STEAM理念是以数学为基础,通过工程、艺术去解读科学与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知识潜移、跨学科思维及应用能力,培养问题分析、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STEAM理论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实践体验性、协作性及艺术性五大理念(如表2)。
表2 STEAM理念内涵
①具有情境性。两者都强调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都努力创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而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利用已有的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打破学科限制,融会贯通,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以解决。
②具有综合性。STEAM教学内容具有多学科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客观世界的问题进行分解、抽象、概括、设计、评估,最终迁移应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仅凭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实现,必需具备有效的综合能力,将不同学科依据内在逻辑关系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以便于问题解决。
③具有实践性。STEAM教育注重“做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迁移,描述了学生的外显行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培养和加强,描述了学生的内在思维。行为与思维,互为表里,互相促进。
如何在STEAM教育理念中有意识地培养计算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挑战和机遇。笔者通过对STEAM理念、计算思维及课标的梳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教学内容聚焦图形化编程模块,以“模拟地月日运动”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基于STEAM教育理念进行跨学科学习,并通过尝试利用图形化编程工具来实现,因而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跨学科知识点如下图所示。
2.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其认识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能理解顺序、循环、选择等概念;已经掌握图形化编程工具的基本操作,会用顺序结构、简单的循环结构的积木搭建;在数学学习中接触算法,能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学习过月球、地球、太阳的相关知识,对地月日的运动关系、位置关系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对公转、自转有所认识;能对舞台、角色进行设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绘画音乐基础;能写简单的设计方案。
3.教学目标
①STEAM目标。
S(科学)目标:掌握地球、月亮、太阳三者关系;理解公转自转的含义;能列出除地球、月球之外,进行公转、自转的行星。
T(技术)目标:掌握利用图形化编程工具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掌握创建角色、添加音乐、更换背景等方法;掌握循环结构及表达方式;掌握图形化编程工具条件语句的应用与表达;掌握绘制流程图的方法;能够说出模拟运动不同方法(至少两种)。
E(工程)目标:能将想法通过流程图表达;根据流程图,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案,明确功能模块及相应编程语句;完成方案,设计整合程序,逐步实现各功能;调整和优化方案。
A(艺术)目标:了解各行星的外观和形态,体验其美;感受自然界、银河系的恢宏浩大;观看相关影视感受文学之美。
M(数学)目标:球体的相关知识—球体的三视图都是圆、地月日的比例关系;地月日的位置关系—能用三角函数确定地月的位置、能用两点移动的方式确定位置。
②计算思维目标。
界定问题:确定地日月的运动模型是否能够模拟?能否通过编程实现?图形化编程工具是否可以?如何编程?
分析问题:理解公转、自转概念并能进行表达;能够确定角色并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能分解运动过程,确定运动对象的逻辑关系。
概括表达:确定基础位置,能用适当方式(如坐标等)表示三者位置关系;能确定基点,明确对象数量、比例关系,开始、结束的条件;确定实现结构(顺序、循环、选择);初步画出总体流程图。
算法设计:理解每个角色公转、自转的运动过程及实现步骤;进行角色设计、分步骤实现功能,绘制角色功能流程图;编写角色程序;运行调试程序。
评估:运动过程是否完整呈现;角色设计、数量关系、位置关系是否合理;程序编写是否简洁优美;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背景、音效是否恰当;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对作品的完整性、艺术性、简洁性进行评价;优化、改进方案。
迁移:八大行星的运动;如何显现运行轨道;地球运行轨道是椭圆的,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实现椭圆轨道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形化编程工具的熟练应用;顺序、循环结构的应用;流程图绘制。
难点:流程图转化为具体程序;模型的建立;循环结构语句的应用。
5.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播放日蚀记录片,并提问—记录片中讲述了哪种天文现象?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呈现吗?
学生活动:观看记录片,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天文现象,从真实环境中考虑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STEAM知识点及目标:情境性。
计算思维:界定问题。
(2)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需要学习的知识有哪些?运动有哪些过程?如何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同时,提供学习资源,分组并巡视。
学生活动:分析已有知识基点,学习相关知识,根据教师的引导,将“模拟日月地(日蚀)”运动分解成可以求解的步骤。同时,四人为一小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分析和了解,能使其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利于问题解决。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STEAM知识点及目标:跨学科性。
计算思维:分析问题,概括表达。
(3)实践练习
教师活动:课堂巡视、指导,提出问题—地球是否有自转?用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地日月的比例是否合适?运动方向是否合适?运行速度是否恰当?
学生活动:描述算法,绘制方案流程图,并分析比较,择优采用;实施调试方案,编程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练习,体验思维可视化过程,培养学生规划统筹能力;通过不同的实现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AM知识点及目标:协作性、实践性、体验性。
计算思维:算法设计(问题解决)。
(4)反馈小结
教师活动:呈现评价量表;对个人及小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艺术性、协作性;概括总结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示作品,进行师生评价,交流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协作能力。
STEAM知识点及目标:艺术性、协作性。
计算思维:评估。
(5)拓展
教师活动:提出新任务—八大行星的运行如何实现?如何呈现日蚀?如何让三者处在一条直线(同一角度)上时暂停3秒?如何呈现椭圆形轨迹?
学生活动:分析、界定问题,明确前三个问题目前可以解决。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将所掌握的知识方法迁移至新的情境中,巩固所学,强化计算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思维:迁移。
6.教学反思
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体验了工程开发设计过程,提高了语言表达等艺术素养,培养了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从真实情境出发,学生的问题界定、问题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能用流程图概括表达,并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实现,对自己的作品与表现能进行恰当评价。
但是,本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略有变化,学生不能很快进行实质性学习,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说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欠缺,遇到困难过于依赖教师;对于合作学习,任务分配不均,导致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内容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分配不均,导致实践阶段时间紧张,讨论交流不充分;教学评价设计不完善。
今后的教学中,可尝试采用混合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学习,并给予其更充分的学习时间。同时,加强教学评价的设计,除作品评价外,还需要对学科知识掌握、计算思维进行一定的量化评价。
教学实践证明基于STEAM理念,选择适当的主题,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培养计算思维是可行的。跨学科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问题描述、问题界定、抽象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以及按步骤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他们计算思维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选择更适当的STEAM主题,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学习时间,创造更佳的学习环境。同时,笔者将进一步实践优化整合STEAM和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使之更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