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云
天地玄黄,日月盈昃。溯游千百年历史,以窥华夏文明之荣光。文物合古今而集大成,经历岁月流转,待今朝重现于天日。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符号。被時代的洪流冲洗后,依然带着华夏的精神血脉、文化密码,并将这些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缩影。秦陵兵马俑,一经现世便震撼寰宇。无数的兵马俑千人千面,肃穆庄严。每至霞光漫天,最后一抹余晖斜射至他们肩头,映射出的是大秦帝国煊赫恢弘的旧影。昔日的帝王将相早已隐去;今时的兵马俑依旧伫立。时至今日,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早已化作泥土,兵马俑不再沉睡,只愿再一睹千年未改的山河容颜。文物,赋历史以生命,赓续千年不绝;文化,炼时间为永恒,穿越岁月长河而历久弥新,不减当年。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余韵。古老的传说故事、古代的风俗美景在水墨丹青中遗存,铭刻岁月而绘乾坤。《千里江山图》,作于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之手。画中,他以黑墨勾山石,青绿施重彩。气势连贯,壮丽恢宏。只见青山远黛,是大宋不朽的千里江山。不枝蔓、不芜杂,青绿之色千年不败。《千里江山图》为世人描绘大宋锦锈明妍之河山,诉说华夏文明之瑰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带走的是无数个汴京繁华的夜晚,历史穿梭其间,穿越苍穹,登高望远,俯瞰山河湖海绝世之佳作。千百年来,江山未移,往事历历,文化不曾泯灭,惟不见画中人。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回响。美梦在火焰中幻灭,惊醒国人踔厉奋发。圆明园,中华园林集大成者,历史上曾遭浩劫。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作为历史之见证者,也随之流亡海外,天各一方。哪怕时至今日,仍有部分铜像未曾回归祖国。而幸运的是,文明传续、山水合璧、九州攸同。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正一步步走向祖国。心不曾远离,文明还在继续,今华夏之恢宏穹光普照大地,欣欣向荣,只待明月彩云归。
五千年华夏文明被载入史书,寓于古物,亘古延续,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也是华夏儿女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点评本文围绕“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符号”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并围绕着“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文物,是历史文化的余韵”“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回响”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述,举兵马俑、《千里江山图》和圆明园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论证,带我们领略了文物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
(指导教师:苏春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