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灾害书写的百年变迁

2023-03-15 22:37:4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鲁滨逊教科书传染病

马 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据许慎《说文解字》,自然发生的火害叫“烖”,灾是“烖”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宀、火”会意。火从屋下烧起,焚烧屋顶,在古代多指火灾,后引申为水旱等各种灾害。害,傷也。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各种自然灾害便如影随形,水灾、旱灾、冰灾、雪灾、风灾、虫灾、瘟疫、海啸、地震等时常困扰着人类,抗灾、救灾、赈灾、御灾、防灾、减灾等也是围绕灾害的永恒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发展史便是与各种灾害不断搏斗的历史。

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教科书对灾害的表现一直是题中应有之意,语文教材丰富的选文是灾害教育的重要载体,生动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这些选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文化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也生动诠释和发挥着教化育人的功能。从灾害教育的视角比对民国时期和当下的统编语文教科书,能够触摸到时代变化的脉搏,感受到编辑理念的变化,更能引发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一、从集中到分散:灾害类型呈现的世纪变化

从数量上来看,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灾害选文数量有绝对优势,如《开明国语课本》有《救火》《水灾》《荒岛上的鲁滨逊》等,《启蒙国文》中有《禹》《雹》《微生物预防法》《黄河》《农》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有《雹》《微生物》《微生物预防法》《沙漠》《传染病》《种痘》《雷电》《鼠疫》《鼠疫预防法》《童子障堤》《鲁滨孙》《禹》等,《民国国文课本》有《仁侠之母女》《兄与弟论传染病书》《弟复兄论传病书》《饥民惨状记》等。新世纪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灾害主题的选文中远古神话有《大禹治水》(二年级上册)、《羿射九日》(二年级下册)、《女娲补天》(四年级上册)等,此外,还有《猎人海力布》(五年级上册)、《丰碑》(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五年级下册)、《桥》《青山不老》(六年级上册)、《鲁滨逊漂流记》(六年级下册)等篇目。总体来看,灾害教育在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从来不曾缺席。

从灾害类型上来看,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有很多关于传染病的选文,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少见,这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春季易流行的传染病有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猩红热、麻疹、百日咳、天花等;秋季易流行的传染病有伤寒、赤痢、霍乱、疟疾、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真性肺炎等。[1]而清末庚戌鼠疫对中国北部的蹂躏以及民众在瘟疫中死难的惨状让人们心有余悸,传染病这个时代主题在教材选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初版于1912年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的《微生物》《微生物预防法》《传染病》《鼠疫》《鼠疫预防法》都是有关传染病的选文。如《传染病》一文,先解释了什么叫传染病,然后指出传染病中最厉害的是瘟疫:“瘟疫之属,或谓之温,如春温、秋温、冬温是。或为痧,如白喉痧、瘪螺痧是。或为痢,为霍乱,为鼠疫。凡此诸症,始起于一二人,不久蔓延各地,死人无算。”此外,还介绍了传染的原因:“病疫之人,体中必有微生物。生殖繁而速。恒由唾、洟、便、溺发散于外,故能传染。”其他相关选文也先后列举了痢、痘、癣、疥、伤寒、肺痨等当时比较常见的各种传染病。此外,《新式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的《兄与弟论传染病说》《弟复兄论传病书》内容也直指传染病。《蚊子复苍蝇的信》(《世界书局国语读本》)是选文中比较独特的一篇,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为孩子们普及了蚊子可以广泛传播疟疾这一基本常识。教材选文从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向孩童进行全面教育,表现了从上至下对传染病防治的重视。相较而言,新世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主题上稍微分散,涉及到洪灾、旱灾、极寒、风灾、虎患等,其中涉及洪灾的选文在数量上略多,如《大禹治水》《猎人海力布》《桥》等。

与民国时期传染病肆虐相关,“卫生教育”成为教科书中的重要主题,它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饮食卫生、防护卫生、营养卫生、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它既治身,也治心,内蕴丰富。《商务国语教科书》中的《衣服》《洗衣》《整洁》《指甲》《剪发》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的《指甲》《沐浴》《剪发》《苍蝇》《洁净》等,《世界书局国文课本》中的《谁最苦》等课文主要教育孩童注重个人卫生;《造屋》(《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居处之卫生》(《女子国文》)等则是环境卫生教育,教科书编者期待通过卫生教育传递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防灾御灾部分的选文数量并不是很丰富,只有少数篇目如《青山不老》涉及到植树造林、环境治理。

二、从孩童到成人:救灾主体的世纪变化

总体来看,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灾害主题的救灾主体以成人为主,但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有少量选文的救灾主体为孩童,如《仁侠之母女》《童子障堤》等。《仁侠之母女》故事发生在美国。山洪爆发,桥被冲毁,一对贫穷的母女担心蒸汽火车会掉进山谷里,于是连夜施救:“母乃立线路上,裂其衣,揭于竿而然之。女则焚树枝,高举回旋。”“后为铁路公司所闻,亦赠以重资,自是称小康矣。”母女共同救灾后“善有善报”。《童子障堤》则是一个男孩子独自完成救灾任务:荷兰一个男孩子见堤穿一穴,“遂坐堤次,以手抵穴阻水。久坐夜深,冷风砭骨,竟达旦。”这两篇课文具有道德示范作用,教育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树立主人翁意识,为保护国家财产做出贡献。这种救灾理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巅峰。当时四川省石棉县中学年仅14岁的初中学生赖宁,在石棉县海子山发生山林火灾时,为了挽救山林,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国掀起学赖宁热,学习他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精神。后来许多英雄少年道德模范典型被树立起来,然而在重大灾害或危险面前这些英雄少年因年少而力所不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教育的深思:生命只有一次,该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随着思考的深入,少年救灾逐渐淡出舆论宣传,跨越世纪的统编语文教科书不再鼓励少年救灾,而是重在教育少年儿童如何在灾情来临之时科学避灾,确保自身生命安全,这是思想观念的重大改变,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世纪的统编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承灾主体一般为成人,如《猎人海力布》《丰碑》《桥》等,回答了个人在灾害面前的自我抉择,凸显了在灾难面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勇于担当、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在这类灾害叙事中,“小我”被“大我”取代,“小我”为“大我”让路,文中处处闪耀着道德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这几篇选文的共同特征是都塑造了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成年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灾害无情人有情”——选文所突出的是抵御灾害的勇气与力量、责任与担当。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里已有的灾难题材,以赞美团结抗击灾难、讴歌贡献牺牲为主,这是必需的,因为正面讴歌在任何时候都是灾难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2]这一类选文讴歌了在极端情形之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弘扬了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高尚道德,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三、从行为到心理:救灾关注点的世纪变化

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灾害教育的关注点经历了从主要关注受灾主体的外在行为到更关注受灾主体内心世界的变化,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跨越了百年的经典选文,《开明国语课本》《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均选有此文,《开明国语课本》中的《荒岛上的鲁滨逊》首先用一句话简明扼要交代了鲁滨逊来到荒岛的原因:“英国人鲁滨逊出门航海,遇到大风,船被吹翻了,同伴都死在海里,只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了海岛边。”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一个没有人的荒岛,到处是丛树乱草,他怎么能生存下去呢?”选文后面分别叙述了鲁滨逊的各种行为:从船上运回东西,解决住宿问题,解决食物问题,解决没有同伴的问题等,最后鲁滨逊回到故乡。选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叙述冷静客观,重在表现鲁滨逊面对困难的积极作为。似乎担心学生受到鲁滨逊“脱离集体、个人奋斗”的不良影响,这篇课文后紧跟着的一篇选文是《合群生活》,选文强调:“共同努力,共同受用,生活才得安舒。如果各做各的,不相往来,即使能够同鲁滨逊一样,也不过住一个狭窄的山洞,穿几张破烂的兽皮,吃一些粗糙的麦饼罢了……所以,鲁滨逊的精神和行为虽然可以佩服,但更可称赞的,却是人类的合群生活。”选文在《荒岛上的鲁滨逊》后紧急正名,强调集体主义和共同协作的精神,可见编者的审慎。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的《鲁滨孙》以两课的篇幅呈现,选文开宗明义:“境遇无常。唯能自立者,可不为境遇所困。否则安顺之时,因人成事,若可偷生。一旦值意外之变,呼吁无门,未有不束手待毙者。呜呼,吾读英人所记鲁滨孙(逊)事,未尝不叹其坚忍之力,创制之才,深足为图自立者之模范也。”文中多次对鲁滨逊进行评价,如“好奇耐苦”“忍苦”“备尝艰苦”“精力坚固、思想缜密”等,选文最后写道:“呜呼,鲁滨孙(逊)居孤立无助之世界,衣食日用,取之不竭,可谓能自立矣。今或居人烟稠密之地,百业并举,物用皆备,乃犹束手嗟贫,谋生无术,能勿耻与?”和《开明国语课本》仅仅注重鲁滨逊的行为相比,选文稍微提及了鲁滨逊的情感特点,如恼欲狂、大喜等。但总体来看,课文的关键词是“自立”,所要传递给学生的是自立自强、遇逆境不气馁的精神,符合当时的国情。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辑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关注在异常境遇中鲁滨逊的内心世界。与灾害所带来的人类大量生命财产损失相比,受灾主体的心灵创伤也是巨大的,它所引发的负面情绪往往给受灾主体带来长久的心灵伤害,因此心灵救赎是灾害教育的重要议题。选文以“故事梗概+片断节选”的形式在教材中呈现出来。节选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鲁滨逊的生存困境,孤独、寂寞、恐惧、多疑等都是遭受巨大灾害后典型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表现,如何消减这些负面情绪、增强承灾心理能力是灾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选文后半部分主要表现鲁滨逊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流落在荒岛之后的各种事件从好处、坏处两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获得心灵解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他能荒岛求生的重要原因。课后练习也指向这个问题:“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后拓展题目是“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如何解决困难、如何排解烦恼。作为经典名篇,不同层次的读者会从宗教、文化、生态等各种角度从该著中读出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就入选统编教材的《鲁滨逊漂流记》而言,它更加关注的是心灵教育: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说服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平静。当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以及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即将结束节奏相对缓慢的小学生活步入快节奏高强度的初中学习阶段,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可能会遭遇紧张、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教科书编者通过突出鲁滨逊面对困境的心路历程,教育学生唯有冷静理性、积极乐观才能摆脱困境,巧妙地回答了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语文向生活延伸,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百年之前的语文教科书突出的是鲁滨逊自强、自立等精神品质,这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关。从晚清到民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老百姓和鲁滨逊同样遭遇了困境。如何在困境中生存,如何从困境突围,如何自立自强通过集体的奋斗改变弱国子民的状况是一个时代的焦虑。而百年之后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强大的祖国给予了人民安稳的日常生活,但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这是新的时代课题,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突出的是内心世界的拯救与心灵的解放,这便是选文时代性的突出表现。

四、从知识普及到文化传承:编辑理念的世纪变化

百年教科书的编辑理念也呈现出从知识普及到文化传承的变化。民国时期灾害频发,加剧了社会动荡,加之广大民众受教育程度低下,对灾害的认识存在偏颇,盛行巫术救灾,相信天命,习惯于求助神灵庇佑。语文教科书有必要廓清这一认识,向孩童传递科学的灾害知识,因此语文教科书承担了一部分常识教育的任务。正如一些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在灾害面前无知和麻木是人类的最大灾害;灾害教育是最好的防灾减灾和对国民最好的灾害救援,不仅成本小、效益显著,而且比灾害救援更人道。”[3]与选文功能相匹配,民国时期的选文主要以说明性文章为主。

民国语文教科书多维度多层面为孩童进行灾害知识宣传。首先,这些选文让孩童们认识到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如《雷电》《鼠疫》《雹》《黄河》《水灾》等选文介绍了雷电、鼠疫、冰雹、水患等给人类生产生活、生命安全带来的巨大危害。其次,科普了灾害产生的原因,如《雷电》介绍了雷电产生的原因,《微生物》介绍了微生物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传染病》介绍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病疫之人,体中必有微生物。生殖繁而速。恒由唾、洟便、溺发散于外,故能传染。”其三,教科书也传递了科学避灾知识。如《种痘》主要介绍种痘之法,《鼠疫预防法》介绍了封窟穴、谨盖藏、养猫、放毒药等几种灭鼠方式。并介绍了如果感染鼠疫,如何预防传染:“屋内墙壁、器具,宜用煤油或沸水涤之。其衣服或薰以火,或濯之以消毒之药,使鼠虱尽死,庶不致传染他人。”《微生物预防法》阐释了如何从微生物的角度来预防疾病,一是“病之发于微生物者,常由痰涎散布,以传染于他人。”因此不可随地吐痰。二是如果瘟疫发生,不可与病人接触。三是所用器物要注意消毒。这些选文在灾害科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百年之后的统编语文教科书更注重的是如何传承从救灾、御灾等集体行为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从特别能体现民族精神的远古神话入手,如上文提及的《大禹治水》《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等,不仅反映了先民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不畏艰难困苦、顽强不屈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伟大精神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激情。而当代散文《青山不老》(六年级上册)则是中华民族灾害治理精神的当代传承,强调了人呵护自然、防灾御灾的勇气与决心。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当下,如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重要的时代主题,这篇选文也是对时代的热切呼应,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理念。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从‘原始和谐’到‘冲突失衡’引发自然灾害再到‘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和谐,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从灾害教育中学习提升的结果。”[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山不老》教育学生只有保护环境、珍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把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和威胁转化为人类有效的应战与共处,体现出可贵的灾害意识,即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和反思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远古神话到当代散文隐含着中华民族这一优秀传统,立足当下,追根溯源,这些篇章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对涵养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科书。纵览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它生动诠释了国家对灾害教育的高度关注。后疫情时代,灾害教育更是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和国民教育的新课题。在多学科中融入灾害教育,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是灾害教育的路径之一。语文教学中根据教科书选文特点适当渗透灾害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猜你喜欢
鲁滨逊教科书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5:08
传染病的预防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50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08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2-13 02:48:50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鲁滨逊漂流记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中学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