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刚,陈霞,陈健
(1.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养殖业管理科,四川 成都 611330;2.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
池塘精养是大邑县水产养殖的主要模式,根据《2022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1 年,大邑县养殖面积270 hm2,养殖产量9 620 t,养殖产值 28 594.8万元。大邑县水产养殖业在保障居民优质动物蛋白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扩大农村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邑县在池塘养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养殖模式较为粗放、养殖密度过高、散养连片式养殖、尾水直排等方面,导致池塘内源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养殖对象疾病频发;而大量残余的饲料、鱼类的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天然水域,对养殖区周边水体造成潜在风险,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大邑县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如何高效净化池塘养殖尾水、改善养殖环境,现针对大邑县水产养殖特点和地理条件,在沙渠龙华渔场集中养殖区,因地制宜实施了“三池两坝”养殖尾水生态化综合治理模式,经过1 年正常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龙华渔场位于大邑县东南端,距成都二环路仅36 km、成都双流航空港28 km,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紧邻岷江支流西河。水源主要以冬、春季(龙华渔场)补充地下井水、夏秋季补充地表水河水为主。经测定,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池塘集中连片,进、排水渠道分开,独立排灌。渔场于20 世纪80 年代初由村集体投资建设,土地性质为坑塘水面,占地面积73 370 m2,池塘面积58 696 m2,共有22 口池塘,由当地具有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8 位养殖户分塘承包经营,主要养殖大口黑鲈,套养鲢、鳙。养殖单产每667 m21 500 kg,年产商品鱼约140 t,产值约500 万元,药残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采用三级净化技术,以“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生态池”为主体工艺,以构建“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生态系统为核心,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自身及共生生物体系,对氮、磷及有机质等进行沉淀净化和吸收利用。尾水治理设施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15%,约8 671 m2。
具体工艺流程:养殖尾水→生态沟渠→一级沉淀池→过滤坝→二级沉淀池→过滤坝→生态池→种养结合、资源化利用。
(1)生态沟渠原为排水沟,养殖尾水经集中收纳,通过自流进入生态沟渠中,沟内栽种水生植物,初步缓流、沉淀和净化尾水;
(2)经初步净化的尾水进入一级沉淀池,池内栽种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大颗粒悬浮物被进一步拦截和沉降;
(3)经一级沉淀池净化的尾水由过滤坝的碎石砾石等进一步过滤,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
(4)第二个沉淀池定期补充EM 菌、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等,尾水进入第二个沉淀净化池进行生物净化;
(5)尾水经生物净化后再次由过滤坝过滤;
(6)尾水进入生态池,进行生物净化和生态调节。
(7)尾水进入稻田、果园资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设施主要有生态沟渠、2 个沉淀池、2 个过滤坝和1 个生态池。
养殖尾水在生态沟渠统一收集,沟渠内栽种水生植物,以挺水和沉水植物为主,如水芹菜、伊乐藻、菹草和轮叶黑藻等。
养殖尾水经生态沟渠自流进入一级沉淀池,面积约3 001.5 m2,深4 m,在尾水入口处深挖面积约20 m2的坑,淤泥等集中于此便于吸污泵抽出利用。二级沉淀池约2 668 m2,深3.5 m,定期补充EM 菌、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等。2 个沉淀池中均栽种水生植物,如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搭配栽种如荷花、大薸、菹草和轮叶黑藻等,对池塘尾水进行充分缓流、沉淀与净化。
2 个过滤坝依塘埂而建,呈“U”字形,底宽约8 m,上口宽约5 m,离池底2.5 m,设过水通道,铺设砂石和砾石等,水从上自流溢出过滤。
生态池面积约2 334.5 m2,深3 m,栽种水生植物,如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搭配栽种如荷花、大薸、菹草和轮叶黑藻等。放养30 尾鲢、10 尾鳙、10 尾草鱼。定期补充EM 菌、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调节水质。
经沉淀净化和生态调节后的尾水通过提灌进入管道,用于种养结合、资源化利用。
通过实施尾水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减少了养殖尾水悬浮物、总氮、总磷及有机物等的排放。2021 年4 月—2022 年 6 月,由环保部门实施不定期监测,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养殖尾水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养殖尾水指标变化 mg/L
(1)该模式适用于连片集中池塘面积>66 700 m2、池塘排水渠道独立并能完全收集尾水、具有建设场地的养殖区域;
(2)在一级沉淀池尾水入口处,深挖面积约20 m2的坑非常实用,可最大程度集中淤泥等,方便定期用吸污泵抽出淤泥,缩小清淤范围;
(3)该模式过滤坝与普通过滤坝有很大区别,主要通过水溢出自上而下进行过滤,便于坝体维护和后期更换过滤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