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非遗传承人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
祝雪兰:造福更多民众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在列。
广西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是一个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的瑶族村落,是六堡茶重要的核心产区。祝雪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15年来,她带领村民修路、种茶,脱贫致富,还创办了“茶园讲堂”,将代代相传的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授给村民,造福更多民众。
祝雪兰在从事六堡茶制作及技艺传承二十余载中,不断研究和改良关于六堡茶种植、采摘、制作、仓储等多个环节技艺,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瑶家传统制茶技艺。六堡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祝雪兰始终精益求精。多年的积累,练就了她炉火纯青的手工制茶技艺,经她亲手制作的六堡茶,红、浓、陈、醇的特点更为突出,每一款都堪称精品。
祝雪兰的手工六堡茶保留着最原始自然发酵这一步骤,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独特香气,这也让她的农家六堡茶声名远扬。
【素材解读】
六堡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喜爱。祝雪兰把“匠心”融入到制作六堡茶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和极致。祝雪兰的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痴迷,必将六堡茶推向更美好的远方。
饶宝莲:“复活”失传技艺
在中国剪纸史上,广东佛山剪纸因凿、衬、印、绘等技法而独树一帜,铜凿剪纸更是其中的珍贵种类。20世纪70年代,因为提供原料的佛山铜箔厂解散,铜凿剪纸也失传了30多年。也因为缺少这一原料,饶宝莲在“复活”铜凿剪纸绝技时,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一年又一年,饶宝莲摸索着可以替代铜箔的不同材质,如青铜、锡金、铝。但她发现,这些材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卷边或裂缝。最终,饶宝莲发现在紫铜片上镀金,能让剪纸不易氧化,作品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
从此,铜凿剪纸的一个全新类别——“金铜凿剪纸”诞生了,失传多年的铜凿剪纸技艺不但得以“复活”,还得到了创新发展。
由于镀金使得作品成本陡增,饶宝莲在创作时根本不容出错,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有半点分心”。
【素材解读】
饶宝莲“复活”并创新曾失传30多年的铜凿剪纸技艺,用巧夺天工的匠心之作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在创新中激发出非遗强大的生命力。
房志农:穿越千古时空
宁夏中卫市的岩画在世界岩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岩画受到自然风化等因素的长期作用,受损严重,部分岩画甚至濒临消失。在宁夏岩画复刻非遗传承人房志农看来,“岩画不仅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人类史书、人类文字文明的母体,还是书法、绘画、篆刻、石雕等艺术的鼻祖。”他以中卫大麦地岩画经典造型图像为蓝本,充分借鉴、还原岩画,用敲凿、研磨、点刻、线刻、面刻等原始制作手法,展现岩画的粗犷和古朴之美,赋予大麦地岩画新的生命。
“岩画是几万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祖们真实的生活画卷。他们没有太多的工具,却在岩石上留下这么多带着生气的画面,让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因为这些岩画而有了生命,它们穿越历史,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故事。”房志农说,“技艺本身很重要,但复刻岩画并非只是死板的‘复和‘刻,如果不了解复刻内容的文化和历史,不能准确把握其艺术风格和原本的创作特征,那么是很难传达出精髓的。岩画有很多表达风格,每一种都需要有深入的研究,在复刻时才能真正复制它的灵魂。”他在专心钻研技艺的同时,还不断推陈出新。在瓷器上复刻岩画,做成富有个性的岩画摆件;将岩画元素做成套系的茶托和花插,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意趣;在巴掌大的鹅卵石上复刻,让岩画可以随身携带……
【素材解读】
房志农复刻岩画就是在触摸历史,让历史走进日常生活,更好地保护岩画、传承岩画艺术技艺、挖掘岩画艺术之美。
邢晓秀:守护“中国香韵”
近年来,传统香品逐渐以文创产品等形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而山西太原元香传统香品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邢晓秀一直沿袭“祖方技艺”,运用古法制香。邢晓秀介绍,以“芳香养鼻,养神养生,开窍开慧”为制香原则,元香传统香品制作有确立香方、选取香材、炮制香材、研磨过筛、称香和合、加水、和香泥、醒香、搓制香泥、打磨雕琢、窖藏、包装共12道工序。所有的香都要窖藏至少半年以上,香性和效果会更显著,味道的层次感会更丰富,香韵更醇厚。窖藏之前,做成品需要一周左右,每个步骤都很关键,一环扣一环,哪个步骤做得不好,下一个步骤就没办法继续。
近年来,邢晓秀不断寻求创新,除了制作传统香品,仿照、复原制作祖传香珠、香饰品外,还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做了全国首创DIY套盒。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邢晓秀觉得守护“中国香韵”的传承是一种使命。她认为,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厚积薄发的,即使积累了很长时间,可能也只见一点点成效,但是仍要一直坚守阵地。
【素材解读】
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可见、可参与的现实生活,是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王娜:人“偶”不了情
木偶戏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辽西木偶戏融雕塑、雕刻、头饰、服饰等艺术于一身,注重造型、表演、舞美、结构装置的相互结合,着重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思想品格。“舉功”“走功”“捻功”是练好辽西木偶戏的三大基本功,其中学艺第一关是“举功”。为保证台上的木偶不摇不摆、不高不矮、不前不后,辽西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娜天天照镜子举着木偶练习,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这“过顶之力”而放弃,但对王娜来说,热爱可抵艰辛,所以她坚持了下来。“这种感情,只有你真正痴心于某样东西,才会懂。”她偶尔会与手中的木偶对望,眼神中流露出的喜爱,看似一瞬,实则一生。近年来,她多方借鉴国内外其他艺术之长,改进和发展舞台美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使辽西木偶戏成为综合性艺术,先后创作、编排了木偶剧《卖火柴的小女孩》《鹿乳奉亲》等多部优秀木偶剧。她还把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渔夫与金鱼》改编到中国民间故事情境里,并随着时代审美的演进,融入海洋保护等新的主题,受到广泛好评。
【素材解读】
王娜一直潜心钻研木偶戏技法与造型上的创新,并致力于辽西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她固守在小小的一方舞台,让静态的木偶有了动态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