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这表明,卫生管理部门充分考虑了来自科研机构和临床的大量证据,对防疫政策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当然,现在还有大量研究在揭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的性质、结构、毒理、侵害部位和传播途径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仅新冠肺炎应当改名,新冠病毒的命名也值得商榷。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武汉流行的致病病毒是原始株和阿尔法变异株,产生的症状不仅有肺部炎症,而且有全身症状,病毒也会入侵身体其他脏器,如肾脏。因此,在当时将其称為新冠病毒感染,也更为恰当。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这种传染疾病的命名是新冠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这是因为新冠病毒引起的病症并非局限于肺部,而且应当区别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
现在,新冠病毒已经演化了好几代和无数分支,目前引发新冠感染的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该毒株主要侵袭上呼吸道,产生的症状包括如咳嗽、咽喉痛、发烧、味觉或嗅觉丧失、乏力等。因此,改名才能让病症“名副其实”。
从病毒的演化来看,对新冠肺炎的改名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不仅对于临床治疗有帮助,也有助于公众消除对新冠疫情的恐惧,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至关重要。
根据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危险性从低到高,WHO将其分为几大类:一是监测中的变异株,二是关注变异株,三是关切变异株,其中关切变异株尤为重要。可以说,关切变异株引发的症状更严重,造成的危害更大。
2021年11月,多个国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此后发展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新冠感染致病原。因此,2021年11月26日,WHO把奥密克戎变异株升级为关切变异株。大量研究证明,与原始毒株、阿尔法变异株、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性已大大降低,主要引起上呼吸道症状。
现在,WHO还在追踪大约200个奥密克戎变异株子谱系,包括BA.5、BA.2.75、BA.4.6和BF.7。BF.7是BA.5.2.1.7的缩写,被认为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衍生的第三代亚型。2022年11月底,北京的疫情就是由BF.7引发的,此前在内蒙古、陕西、上海等地也都出现了该变异株。其特点是毒性、致病力、致死性大大降低,但传播速度较快。
被BF.7变异株感染后引发的症状与奥密克戎其他变异株类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头痛、嗅觉改变和食欲不振等。大多数感染者通过休息和大量饮水,经过7~14天可基本恢复健康。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基本不会攻击肺部,将新冠肺炎改为新冠感染是非常必要的。
直到今天,WHO还是把引发新冠疫情的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型冠状病毒”(SARS-CoV-2),该名称是在2020年2月11日由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公布的。
WHO和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表示,选择这一名称是因为该病毒与导致2003年SARS疫情的冠状病毒在基因上相互关联。但是,WHO也意识到,使用“SARS”这一名称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给一些人群带来不必要的恐惧。
出于这一原因,WHO在与公众沟通时将该病毒称为“2019冠状病毒病病毒”(COVID-19 virus)。但是,使用该名称并不是为了取代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公布的病毒正式名称。
另外,WHO还表示,除非为了避免混淆而必须更改SARS-CoV-2这个病毒名称,对在该病毒正式命名之前已发表的材料不予更新。这也意味着,虽然WHO也认为SARS-CoV-2并不完全恰当,但基于种种原因,还是一直在学术领域使用这个名称。
在SARS-CoV-2这个名称公布后不久,中国有7名病毒学专家表示了不同意见,并在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建议为新冠病毒重新命名。他们建议将“SARS-CoV-2”改名为“2019人类冠状病毒”(HCoV-19),使其与SARS-CoV区别开来。这个建议与WHO在与公众沟通时采用的名称“2019冠状病毒病病毒”(COVID-19 virus)非常接近。
中国专家认为,SARS-CoV-2可能误导公众和其他专业人员。缺乏病毒学知识的专业人员和公众可能会认为SARS-CoV-2会引起与SARS类似的疾病,但是,新冠感染的症状与SARS有很大不同。同时,SARS-CoV-2与其他所有SARS样冠状病毒或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也有很大区别。
此外,SARS-CoV-2这个病毒名称可能会对很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人们一看到SARS字样再现(2003年已经造成巨大影响),就会产生恐慌。旅游者和投资者可能不愿意访问一个SARS还在流行或暴发的国家。
因此,将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是一种误导。这样一种受到国际高度关注的流行性病毒,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但是,直至今天,WHO和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都没有对中国科学家的建议给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