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活动是幼儿在特定环境下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随着生本理念在美术活动中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进行趣味游戏、个性指导等活动,打造趣味性的学习形式,以便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玩。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玩
作者简介:卢益兰(1978—),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幼儿园。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色彩,掌握绘画技巧,提升审美素养。美术教学旨在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了解美术知识,在动手绘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部分教师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指导幼儿学习美术知识,致使幼儿难以感受美术世界的魅力,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地玩,甚至会对美术产生抗拒心理,教师也难以达到美术教学目标。所以,为了真正释放幼儿的天性,促使幼儿在玩乐中体验美术世界的魅力,教师有必要对以往的美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进行调整,并适当地添加趣味元素,从而开展富有灵活性、趣味性的活动,更好地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玩。
一、趣味导入,激发活力
要想使美术活动变得生动有趣,需要针对导入环节做好相应的准备[1]。导入环节一般是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第一印象,决定幼儿是否想要在美术活动中玩。当导入的方式相对有趣时,幼儿往往会自觉参与美术活动。幼儿大都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许多事物都有探索的兴趣。对此,在实际组织幼儿参与美术活动时,教师应当提高对导入环节的重视程度,主动地围绕活动内容,为幼儿选择趣味性的导入方式,以便幼儿将目光迅速地转移到美术活动上,更加积极地完成美术活动的任务。在导入环节融入趣味元素,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玩转美术。
例如,在引导幼儿画游乐园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趣味化的导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展示游乐园的一些游乐设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主动地将目光聚焦在活动上。随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你有没有去玩过呢?”等问题,促使幼儿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回想在游乐园游玩时的画面。在幼儿纷纷加入讨论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话题,以便充分点燃幼儿绘画的欲望,让幼儿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游乐园造型:“我们去过的游乐园都是别人设计的,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带有个人特色的游乐园呢?”相较于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更能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欲望。
除了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还可以根據教学内容,在导入环节为幼儿提供和课堂主题相关的材料,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于这些材料,以便顺利进入接下来的环节。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图形时,教师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吸引幼儿,在讲到圆形时拿出棒棒糖,说道:“看,这是什么?这是一根平面是圆形的好吃的棒棒糖。”在讲到星形时,教师可以展示星形的小灯,并说:“谁表现得好,老师就把这盏小灯送给他,好不好?”在导入环节用糖果等小物品做奖励,可以激发幼儿活力,让幼儿快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二、引入游戏,营造氛围
游戏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与其他活动形式相比,游戏更能让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2]。当活动形式与游戏相关时,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所以,教师要认识到游戏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的价值,注重为幼儿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玩转美术。不过在设计游戏时,教师也要明确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保证幼儿乐于参与其中,获得趣味体验,有效实现美术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让幼儿学习色彩时,教师将准备好的橙色的橘子、绿色的青提、红色的火龙果等色彩丰富的水果藏在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和幼儿一起玩“找找颜色宝藏”的游戏。最先把水果找出来的幼儿正确回答问题后就能获得奖励。在游戏中,许多幼儿都能主动地寻找水果,之前表现不够积极的幼儿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地加入游戏。在有的幼儿找到水果后,教师问他们:“这个水果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颜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是冷还是暖呢?”教师旨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学会识别冷暖色调,注意观察周边环境。在幼儿找到所有水果后,教师选出几名幼儿,让他们每人拿着一种水果,代表对应的颜色,站成一排,然后进行游戏。教师说某一种颜色,代表这种颜色的幼儿就要出列,以锻炼幼儿的认知和反应能力。由于几种颜色通过混合可以产生新的颜色,因此教师在介绍完相关知识后进行游戏。代表不同颜色的幼儿听到某种颜色后,需要思考这种颜色可以由哪两种颜色混合而成,代表这两种颜色的幼儿就要主动站出来,围成一个圈。开展此类游戏,不仅能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还能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已有的材料开展有关变废为宝的游戏,让幼儿亲自动手,发挥创造力,对材料进行改造。比如,在“图形宝宝变变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引入游戏,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让幼儿准备各种图形的图片、旧报纸等材料,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在神奇的图形世界中,不同的图形组合在一起,能够打开新的世界。教师设定的游戏规则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幼儿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图形进行组合。设计出的样式最多的幼儿获得胜利。之后,教师为幼儿设定游戏的时间,引导幼儿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如有的幼儿将圆形与三角形进行组合,创作出小鸡的形象。活动结束后,教师将优秀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可见,游戏的引入能够为幼儿创造玩乐的机会,促使他们真正地玩在其中。幼儿能够在积极参与游戏、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完成对美术知识的探索,提升美术素养。
三、尊重差异,玩得尽兴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受到学习经历和生活背景的影响,不同幼儿在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所差异。教师如果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安排形式单一的活动,往往难以激发全体幼儿的学习动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3]。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魅力,玩转美术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为幼儿设定差异性的活动要求,让幼儿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自主选择,以便每个幼儿都可以在美术活动中玩得尽兴。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同一层次的幼儿分在一组,对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要求幼儿观察某些物品在阳光下的阴影,并将其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只是将阴影临摹下来都有困难;而有的幼儿却能对物品进行重新组合,使组合后的物品在陽光下形成小兔子、小鸟等形状的阴影。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教师不应提出统一的要求,揠苗助长,而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让他们享受美术创作的过程。
幼儿除了美术水平有高低,喜欢的美术创作方式往往也有差异。以“水果大餐”的美术活动为例,教师在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对苹果、桃子、葡萄等水果进行观察,让幼儿对不同水果的特点有基本的了解。随后,教师为幼儿设定差异性的活动要求,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以及能力等选择创作的方式,呈现水果的特点。如有的幼儿选择用油画棒描绘不同的水果,有的幼儿选择使用彩铅,有的幼儿想用橡皮泥做出水果,还有一些幼儿则选择对彩纸进行裁剪。不同材料的选择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幼儿自主选择了活动形式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发展美术素养。
教师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为幼儿设定自选式的活动形式,能够让每一个幼儿都获得释放个性的机会,促使幼儿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玩得开心。
四、动手操作,变换形式
除了绘画,剪纸艺术、雕刻艺术、陶瓷艺术等也是美术的一部分。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部分教师将活动的形式局限在绘画上,较少让幼儿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事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幼儿自主发现、探索与体验的机会[4]。现阶段的幼儿美术教学不只是用画笔在纸张上进行绘画的教学,还需要教师鼓励幼儿多动手,了解多样化的美术。为了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玩,教师应当主动地打破以往活动的局限,变换活动形式,为幼儿引入实践类的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以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幼儿对剪纸类和陶艺类活动有极高的热情。剪纸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让幼儿继承剪纸艺术。在剪纸类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介绍剪纸的种类,传授剪纸的方法、技巧等,为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做铺垫。随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彩纸等,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自主进行裁剪。在幼儿完成裁剪任务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搭建平台,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促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与剪纸类活动相比,陶艺类活动需要的工具更多。制作陶艺的步骤和用到的工具材料会让多数幼儿感到新奇。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合作完成陶泥的塑形、上色等任务。幼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心目中的物体形状,感受到物体的线条之美。幼儿在实践中可以获得相关经验和成就感,激发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在玩中得到锻炼。教师创新活动形式,为幼儿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能够促使幼儿经历实践的过程,感受美术世界的别样魅力,在美术活动中玩。
五、融入本土资源,鼓励创造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因此比起抽象的美术知识学习,贴近生活的美术课程才是幼儿更易学习、更感兴趣的。美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好本土资源,将其与教学结合起来,开发特色美术课程,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比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的特色产业与布艺、布料相关,于是笔者搜集废旧布料进行了布艺改造活动,鼓励幼儿从本土资源中获得灵感,了解美术和生活的关系,制作有个性的布艺贴画。笔者每次开展此类美术活动,班上的幼儿都会积极挑选自己喜爱的布料,用剪刀剪出合适的形状,根据自己的想法拼贴出一幅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认识了多种布料,学会了如何在创作前进行构思,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幼儿最后的活动成果是否美观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美术是否感兴趣,是否有热情,以及他们在创作中收获了什么。
除了布艺贴画,教师也可以开展编织活动。如果幼儿园配备小型的纺织机,那么教师可以让幼儿了解纺织的原理,以及自己的毛衣、围巾是怎么织出来的,然后用五彩的毛线进行编织,体会劳动的辛苦。有的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会织出如毛线杯垫、毛线蝴蝶结、毛线手套等作品。幼儿对自己用劳动换取的成果会感到十分自豪,也能学会创作实用的作品。幼儿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教师要在美术活动中有意识地利用材料、环境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带领幼儿徜徉其中,玩在其中,加深幼儿对美术的理解,促使幼儿燃起对美术活动的热情。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教师通过有趣的导入环节、游戏、动手操作活动等,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增加活动趣味性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尊重幼儿差异,安排不同的活动,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从中受益;结合本土资源,开展动手类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学习贴近生活的美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美术活动的魅力,在玩乐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真正挖掘自身的创造潜力。
【参考文献】
[1]屈毓萍.回归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1(22):41-42.
[2]冯瑞雪.浅析创新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策略[J].学周刊,2021(21):179-180.
[3]徐军.创意美术活动中提升幼儿美术素养的策略[J].早期教育,2021(26):30-31.
[4]韩钱云.放飞思绪,解放天性: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1(2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