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宏伟
近现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变局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势崛起,这一变局带给中国的挑战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对外贸易领域,主要是西方殖民者凭借资本主义文明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优势,将中国逐渐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殖民贸易体系之中。鸦片战争后所建立的不平等条约制度,更是从制度层面完全确立了西方对华的贸易霸权地位。因此,从西方视角去审视鸦片战争以来中外经贸交往,特别是中西贸易,中国长期都处于十分被动局面,国人也一直在“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世纪之问中探寻和重塑自己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重塑过程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并走向新生。因此,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成就,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民族复兴逻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学术界对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对外贸易问题研究也多有涉及,不过相关研究主要侧重贸易发展阶段性表现及其影响问题,本文主要从大历史观角度结合贸易政策阶段性变化讨论70年来的贸易发展历史。相关具体研究如彭波、韩亚品:《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财贸经济》2019年第10期;尹智超、彭红枫:《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历程、机理与未来展望》,《世界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10页。这一规定定调了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政策和措施,彻底将对外贸易改造为独立自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诸如合理的保护关税等政策,促进与各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正常的通商贸易关系。
按照这一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外贸易政策根据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取得海关行政的完全支配权。1949年12月30日,政务院第13次政务会议正式批准《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管全国一切海关事宜。”(3)《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载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43页。1950年3月7日发布《政务院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规定必须结束以前各种不平等与不自主的状态,收回了中国在关税政策方面的独立主权及管理海关事业的自主权。(4)《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人民日报》1950年3月8日,第1版。1951年4月18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包括8篇19章217条内容,该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海关机关及其业务,由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统一管理之。(5)《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人民日报》1951年4月28日,第2版。至此,独立自主对外贸易海关管理体系以立法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尽管之后海关管理机构和机制因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但是独立自主的海关行政支配权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2)确立对外贸易管制和保护的基本原则。早在1949年2月16日,刘少奇在谈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就明确指出“为了迅速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我们应该立即开始进行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同时又特别声明发展这种贸易关系(对外贸易)必须“在对我有利及严格保持我国家主权独立并由政府严格管制等原则的条件下”(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8页。进行。1950年12月8日,政务院第62次政务会议通过《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并于12月9日公布实施。之后,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贸易部等机构围绕怎么更好地执行管制和保护对外贸易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规定、通知和指示,如《关于全国贸易统一实施办法的决定(1950年2月25日)》《政务院关于统一全国国营贸易实施办法的决定(1950年3月20日)》《政务院关于向国外订货须先经中财委批准再交贸易部统一办理的通知(1950年8月31日)》。(7)相关法规详细条款可以参阅: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25-342页;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5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75-182页;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52)》,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21-122页;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53)》,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51-166页。(3)突破“封锁”与“禁运”,实行东、西兼顾的对外贸易策略。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加紧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新中国为突破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运,一方面,出台一系列反制措施,企图降低封锁和禁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1950年12月12日,中央财政委员会针对当时美国提出新经济封锁政策,就提出七项具体对策;(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159页。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关系。仅1950-1953年间,中国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总计就有51个。(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一集,1949—1951)》,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第35-99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二集,1952—1953)》,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第9-176页。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于当时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迅速摆脱了旧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的依附性。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贸易部部长叶季壮曾对新中国成立三年来的贸易发展有以下总结:
我们肃清了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的依赖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对外贸易关系。我们已经由历史上长期入超的国家,转变成为进口和出口平衡的国家,战胜了美帝国主义者对我们中国的禁运和封锁。我们通过对外贸易的管理,扶助了国内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我们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10)叶季壮:《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对外贸易》,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编:《三年来新中国经济的成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60页。1953-1966年是处于社会主义过渡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国民经济先后经历发展、困难与调整阶段,对外贸易为适应变化,也不断进行调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服务于“一化三改”这一中心工作。一方面,不断加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合作,特别工业制成品和技术资料的合作交流。如1954年10月,与苏联访华代表团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15项中国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11)《关于中苏举行会谈的公报》,《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2日,第1版。另一方面,继续开拓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1955年6月2日,全国各省市对外贸易局长会议上要求做好对资本主义出口贸易,并提出五项具体举措。(12)《中共中央转发对外贸易部党组关于全国各省市对外贸易局长会议的报告(一九五五年六月二日)》,载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九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6-328页。与此同时,随着针对对外贸易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外贸易经营和管理体制也更趋于集中和统一,国营贸易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如1953年8月3日颁布《公私营出进口商经营范围划分的原则规定(草案)》和1954年4月9日颁布《国家统计局、对外贸易部联合指示关于对东南亚及资本主义国家进、出口贸易经营成分统计分类的规定》,通过扩大国营商业货源,限制私人投资经营的企业及个人经营的进出口贸易范围。(1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1-1085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对外贸易工作则力争服务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3月3日,对外贸易部雷任民副部长在对资出口会议总结大会上指出:保护群众热情,鼓足革命干劲,克勤克俭,多快好省,组织思想上、工作上、贸易额上的大跃进,以支持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大跃进。(1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对外贸易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7月19日,叶季壮部长在全国对外贸易局长会议上再次强调“对外贸易中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问题是有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外贸易的根本性方针政策问题”。(15)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对外贸易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9月21日,对外贸易部雷任民副部长在华南八省外贸局长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就必须要求对外贸易工作上的大跃进,提出对外贸易在反对右倾保守主义的基础上,贯彻“大进大出”的方针。(1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对外贸易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7页。在这些政策指导下,对外贸易的年度计划目标也不断被调高。
“文革”时期的对外贸易呈现出动荡与恢复性增长的反复变化。不过,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向好,特别是“四三方案”的实施,让这一时期的对外经贸工作有了很大改变。1972年1月16日,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提交《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提出“为争取时间,掌握技术,加快我国化学纤维和工业建设的步伐,求的一个较大的突破,并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又提出《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关于为30万吨乙烯配套加工进口所需成套装置的报告》《关于进口承台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等请示报告。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提出拟在今后三五年内,集中进口一批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设备计划。(17)《关于“四三方案”的一组文献》,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总第90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9页。这一计划被称为“四三方案”。尽管这一方案并没有全部实现,但是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极大促进进出口贸易商品构成的变化。1970-1976年间对外贸易进口商品中,机电仪器和成套设备组成的机械设备类商品进口数量快速增长,由1970年的3.69亿美元,增加到1976年的20.37亿美元,在整个进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15.8%增长到1976年的30.9%。(1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编:《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汇编(1950-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1990年版,第18-19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历两年的徘徊探索,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万万不能,已基本上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因此,1978年12月18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19)《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至此,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8年10月23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国发〔1978〕167号文指示精神,编制《关于安宝、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提出“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20)《关于安宝、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三日)》,载钟坚、郭茂佳、钟若愚主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迈出建设经济特区的关键一步。1979年6月6日和6月9日,广东省和福建省又先后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和《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委会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速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分别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出口特区,以便扩大对外贸易。7月1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发〔1979〕50号文)指出“关于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21)《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1981年5月27日至6月14日、1982年2月11-13日和11月15日国务院、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先后3次围绕广东、福建经济特区工作召开工作会议或者座谈会,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九日)》《中共中央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一九八二年三月一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当前试办经济特区工作中若干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日)》等文件,规范经济特区的健康发展。在短短三年内,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特区的试办成效非常明显,特别在加强对外经济贸易联系方面成绩显著。至1984年,四个特区与外商签订的各种经济合作协议累计达4700多项,协议投资额2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4亿美元。(22)谷牧:《关于经济特区建设和沿海十四个城市进一步开放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七日)》,载钟坚、郭茂佳、钟若愚主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经济特区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也进一步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沿海城市开放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置被提上日程。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后,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23)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319页。3月26日至4月6日,在北京专门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建议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一九八四年五月四日)》,载钟坚、郭茂佳、钟若愚主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123页。1985年1月31日,国务院又在北京召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会议提出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继而将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5)《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节录)(一九八五年一月三十一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366页。1988年4月,国务院又做出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的决定,新增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使我国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构成的沿海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显著扩大。(26)《我国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人民日报》1988年4月9日,第4版。至此,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步伐和探索进一步加大。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考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重要“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7)《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34页。随后,国务院于3月9日、6月9日和7月30日先后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1992年3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南宁、昆明及凭祥等五个边境城镇的通知(1992年6月9日)》《国务院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问题的批复(1992年6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二连浩特市的通知(1992年7月30日)》,开放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凭祥、东兴、畹町、瑞丽、河口、伊宁、博乐、塔城、二连浩特13个边境城市。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等市的通知》,又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五个长江沿岸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四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十一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2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审定:《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460-468页。至此,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确立。
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城市的全方位开放主要是中国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向世界打开国门,让世界拥抱中国的过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不仅仅是向世界开放的问题,而是更加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组织和规则,中国主动拥抱世界的问题,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
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向关贸总协定提出恢复缔约方地位的申请,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加关贸总协定发起的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即乌拉圭回合谈判。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成立“中国缔约方地位问题工作组”,至1993年3月该工作组召开13次会议,完成审议中国外贸制度内容,并进入起草议定书阶段。不过,之后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1995年11月,中国也由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转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之后,中国遵守“复关”三原则,与WTO的37个成员方开始了拉锯式的双边谈判,从1997年5月与匈牙利最先达成协议,到2001年9月13日与墨西哥达成协议,其中中美谈判进行25轮,中欧谈判进行15轮。(29)龚雯:《让历史铭记这十五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备忘录》,《人民日报》2001年11月11日,第2版。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开始全方位融入并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履行和遵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条款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内容:第一,构建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法律体系;第二,全面履行货物贸易领域开放承诺;第三,全面完成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第四,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第五,履行透明度义务。正是在主动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和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3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10页。2011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对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所取得成就进行系统总结,指出这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历史性进步: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3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的对外贸易》,《人民日报》2011年12月8日,第14-15版。
十八大以来,建立与世界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新时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主题。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3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从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三个方面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3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25页。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从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强支持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等十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3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5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03-520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要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3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7页。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又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3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0年10月29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4页。2022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把“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5页。作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提出要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发展、制度型开放、贸易强国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开放布局优化、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采取措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2-33页。至此,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核心内容,以“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纽带,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在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过程中,十八大以来的对外贸易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第一,对外贸易质量不断优化升级。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不断增长,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20.66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49.1%,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分别增长67.8%、86.7%和82.2%。2022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9.8万家,增加5.6%。其中,民营企业51万家,进出口21.4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0.9%。贸易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其中,出口1.55万亿元,增长11.7%,进口0.56万亿元,增长4.9%。(39)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302330/4795072/index.html,访问时间:2023年9月5日。第二,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1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2022年流量是2002年60倍。202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548.1亿美元,是2002年末存量的92.1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全球的190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81.5%。(40)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3年版,第8、18、21页。2022年,我国吸收外资规模居全球第2位,连续第3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占2022年全球FDI总量的14.6%。(4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年,第22页。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推进,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2023年10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0、28页。第四,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十八大以来,全力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1个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更是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全面提升提质的新高地。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43)《这一年,中国高水平开放不止步》,《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12月27日,第6版。加强与包括联合国在内国际组织、区域经济组织进行合作,提出一批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1949年4月12日、13日在香港发行的《大公报》上连载署名为MF的《论新旧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一文,文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新贸易政策与国民政府的贸易政策最大不同在于目标不同,中共新的贸易政策目标是在于发展工商业,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为人民生活的政策”,而国民政府的贸易政策则缺乏一贯性和执行力,成为“吸吮人民血汗的政策”。(44)MF:《论新旧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上、下)》,《大公报(香港)》1949年4月12日,第5版;1949年4月13日,第5版。这一论述尽管立足于新旧中国的贸易政策异同而言,但是这一论述却一语中的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政策本质内涵。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贸易政策的演进过程,有很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思考,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对外贸易大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发展与党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紧密相连,一体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对外贸易政策更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目标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外贸易问题,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政策演进历史可知,对外贸易又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摆脱西方殖民贸易束缚,实现贸易自主、独立和自强,都是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领导密切相关。
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关系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其关键是不能独立和自主,并且服务于西方贸易需求,具体表现就是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和制度缺乏独立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由弱变强,其关键是“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可以独立自主制定有利于人民的对外贸易政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政策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取得成功关键原因。
根据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对外贸易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之所以在量和质上都有质的飞跃,其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充分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从长时段、大格局的角度谋划对外贸易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禁运,但是我们从没要把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联系排除在外。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大发展也是与我们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拥抱世界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