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的多重宇宙
——2022年香港文坛概述

2023-03-14 14:32:45骆江瑜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西西华文香港

骆江瑜,凌 逾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如何指称香港与香港文学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它关涉香港文学的主体性表达和自我认同,同时又折射出香港的文化共同体、混杂性等结构性问题。这也注定了香港文学的丰赡性,一直以来很难被化约为一个单一的定义与概念,而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追踪与观察。在2022年香港回归25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切片香港文学也就具有了新的象征与启示。“港文”既是香港文学的缩略,也包含香港的文心、文化、文人与文明。2022 年香港文学在创作、出版、评论、传播、跨界、考现等方面仍然保持着活力,文坛前辈笔耕不辍,新生力量屡求突破,多元文化交汇交融,跨域交流持续拓深,共同描绘了2022年香港文学的瑰丽图景,也呈现出香港文学新的形态与意义,留下了可纪念的史迹与史料。

一、港派写作,构想“我城”

2022 年的香港文坛涌现出一批新品佳作,内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学术专著等,蔚为大观。这些作品或摹写港人港事,或抒发困顿之思,或还原香港文学,或思考“我城”命运。无论文体、篇幅、语言、形式、风格如何,“我城”意识始终贯穿其间,打下了浓重的香港烙印。作家们不断以新的故事、新的思考叙写他们心目中的“我城”。

在小说方面,文坛前辈西西、亦舒与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葛亮、吟光、周洁茹等相继出版了高质量新作。西西年逾八十,依旧创作力旺盛,一直写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2022年,她为文坛留下了三本新作。双语绘本诗集《动物嘉年华》[1]收录了西西近年的动物诗。以《朋友的猫》为例,蓝色简笔画出猫的轮廓,中英双语小诗就内嵌其中,中英对照之间,意义与趣味跃然纸上。

朋友的猫 the erudition of my friend's cat

学问肯定比朋友好 is certainly unmatched

朋友的书 when it comes to books

只是读过 my friend simply looks

它呢,全部读破 whilethecatismorethanuptoscratch这本书在2023 年获得第四届“香港出版双年奖”。西西用她的奇思妙想写出了温情、明朗与灵动。阅读诗歌,观赏画作,读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将获得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西西的短篇小说集《石头与桃花》辑录了十四篇小说,它们都是西西从前未结集出版的小说。该书分为两卷,卷一为近年发表的作品,实验性与思想性较强。卷二是西西的早年之作,题材更加具体且贴近生活,笔调天然。《西西看电影(上)》是三卷本中的首发,收录了西西在日报、晚报、电影和文艺刊物上谈论电影的文章。这些文字大多发表于1963—1965年,五十多年过去,仍未陈旧落灰,具有极大的可读性与生命力。2022年,西西另有旧作《白发阿娥及其他》在大陆首次印刷出版。

亦舒的小说《人呢》,书名即揭示了故事和“失踪”有关。娇妻做伴、生活富足的丈夫下落不明,由他的失踪引出了更多的人物和故事,其中不乏读者熟悉的亦舒笔下的熟悉面孔。让读者更为熟悉的是充斥于亦舒文字间的温情,主人公即便历经坎坷,最终都迎来了圆满的结局。虽然随着个人体验的不断丰富,作品中也自然融入了亦舒对光阴轮转的无奈,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友善仍然是作品的主旋律。

《燕食记》是葛亮最新长篇小说,原在《收获》连载,后结集成书。虽在某种层面这是本美食小说,但正如葛亮所言:“文学出版要尊重市场,但不能媚悦”[2],美食背后,自有哲思。“燕食,谓日中与夕食[3]”。凌逾认为,《燕食记》“精彩讲述饮食业的四代师承故事,叙述行业修炼、处世修身之道,一行一世界,一业一菩提,再现今世跨国流转、全球移民、百业跨界的时代风潮,写透华夏饮馔文化的薪传精神,省思技艺薪传渗透出何种中华优秀文化根性,而此根性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升华出中华民族各地的凝聚力”[4]。此书以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牵引出各色人物,以舌尖上的香港联系起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辛亥革命后的粤港历史图景,赢得销量口碑双丰收,也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关注。《燕食记》提名2023年茅盾文学奖,虽最终未获奖,有遗珠之憾,但在民间的受众之广、人气之旺却已得到认可。《飞发》收录了三部短篇小说,谱写手艺人在时代变迁下的生命之歌,三个故事以“匠人”为中心,用“传承”作线索,看似平常的手艺背后穿越历史、融入日常的伟大。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在北京揭晓,葛亮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香港作家。这也意味着香港文学逐步得到官方认可,潜力无限。

吟光是香港九零后作家,以跨媒介写作、科幻小说出道。《港漂记忆拼图》是一本很“吟光”的观察体小说,富有港味与科幻感。它用九个故事、九种人生摹写港人的寂寞和迷茫,每个故事都是对前一个故事的解构与翻转。这本书的独特与先锋之处还在于吟光邀请了乐队、音乐家、昆曲家、设计师创作适配的故事线索图、音乐、科幻影片等,并与网易云等APP 合作,完成了一次大胆的跨媒介实验。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进入更为丰赡多样的融媒介世界。《港漂记忆拼图》是难得的可读、可感、可视、可触的混合性文本。

周洁茹的最新小说集《美丽阁》以随笔式、感悟式的笔触细致地还原了都市女性的日常与心理,同时富有女作家少见的黑色幽默。也许是周洁茹“异旅人”的生活经验使然,《美丽阁》不断变换人物的生活空间,常以地名为题,如《佐敦》《美丽阁》《盐田梓》《布鲁克林动物园》《51 区》等,以城市漫游、city walk 思考“内”与“外”的相对位置。香港是飞地,也是浮城,但这并不妨碍港人不断探索人与城的关系,不断追问身份与价值,在灵与肉、离去与归来的往来交互之中寻找自恰与成长。

2022 年香港散文创作成果颇丰,数量可观,不少散文集中融入了作者在困顿之日的心绪与思考。董启章在2022 年出版了两册随笔集,上册为《狐狸读书》,下册为《刺猬读书》。随笔集收录了他在香港《明报周刊》专栏“Ghost on the Shelf”发表的146 篇文章。西方哲学家常用狐狸和刺猬来比喻具有相反特质的两类作家和思想家。董启章的随笔集与其小说相互映照,是其多年创作的有力旁证。

《也斯的六○年代》无疑是研究“1960 年代香港文学与文化”①的重要材料,可丰富读者对也斯的多维认知。该书编选了初出茅庐的少年也斯在六十年代发表在《中国学生周报》《香港时报》《星岛日报》上的近二百篇文艺短评,内容涉及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设计、翻译等,无所不包。除了评论性散文外,亦有少量随笔和新诗。《也斯的香港》这本文学小书在2022年也迎来了增订版,补充了诸多细节和见解,幽默又不乏严谨。

《才女故事说不完》在2022年年初出版,是香港儿童文学家周蜜蜜的个人散文集。她的散文和她的童话一样轻盈。《才女故事说不完》用优美且真诚的文字记录个人生活、文化体悟以及游历之地的风土人情等,字里行间都是自然真实的情感。“真”或与周蜜蜜的个性及她的儿童文学创作有关,这本散文集也是走进周蜜蜜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把钥匙。

蔡澜《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书写源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疫情防控期间,许多计划难以付诸现实。但是蔡澜不愿白白将时间荒废。于是,他写书、玩播客,继续寻找可以探索的“新世界”。《明朝散发弄扁舟》承继了蔡澜一贯的散文风格,幽默好玩,潇洒任情。

散文集《青霞小品》是林青霞自《窗里窗外》《云去云来》《镜前镜后》之后出版的第四本书。她在疫情生活的苦闷之下,开自己的玩笑。即便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小细节,细细品味,亦能焕发光彩。在2022年的秋天,林青霞获香港大学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又获第十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推荐奖,得到了社会、学界的认可,可谓收获满满。

《异国文学行脚》是唐睿的文学阅读和教学随笔。行脚又意为游方、游行、旅行。佛教中游方之僧又被称为行脚僧。唐睿借二十余年的行旅生活和读者分享了三十余位外国经典作家作品和文艺思潮,“给予有志从事文艺创作的读者,揭示不同经典可供借鉴之处[5]”。全书分为“登山之路”和“道上风景”两辑,前者聚焦于唐睿在法国留学时所关注过的作家,后者则将重点放在留学前即熟知的大家,如卡尔维诺等。《异国文学行脚》既是阅读笔记、旅行日记,也是唐睿作为高校教师的文学创作教材。唐睿在《字花》的“周作”系列中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对人与旧物的思考,“以各种方式展现他那股沉潜的力量[6]”,成为香港消失考现学的另一种footnote。

在学术著作方面,有四部代表性学术专著一同丰富了香港的文学景观。这个香港文学景观有印刻老香港的,有留存新香港的,也有经由香港文学望向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

香港大学黄心村的《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是张学及香港文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缘起香港》关注张爱玲与香港的联系,作者仔细查阅、梳理档案资料,力图还原张爱玲的香港影像,探索香港记忆对其文学世界的塑造作用。书的封面印着戴着厚眼镜的张爱玲的照片,图片是黑白的,脸庞是年轻的,港大女学生张爱玲形象也正寓示着香港文学不断以新的视角、新的形象走入学术界。

叶倬玮、陈智德、赖宇曼、李卓贤合著的《落叶飞花——香港三毫子小说研究》是香港首个研究三毫子小说的专著,内容囊括了学者、文化人、收藏家的论述,力图复原三毫子小说的原貌、明确其流传状况、呈现它的出版资料,以及记录亲历者的回忆,以求能重新赋予曾斑斓一时的“落叶飞花”应有的价值。

华南师范大学侯桂新的《从香港想象中国:中国现代作家的香港书写与现代文学的转折》脱胎于他在香港岭南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凡属文学,皆有想象,不可能绝对贴近本原。该书以1937—1949 年的香港报刊和书籍为对象,借“文学生产”和“话语实践”两辑论述香港书写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从文学运动、传播媒介、作家主体的角度探讨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是“南来作家”研究的重要专著。

在这些之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不那么文学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虽时常为人所忽视,但“中国儿童文学始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同源性与一体性。当我们能妥善处理‘儿童’的问题时,也就能回答‘人’的问题”[7]。知识绘本《桥相连,心相接:给孩子的香港故事》《阿天舆阿海》《海心奇缘》《我的主人是礼仪师》《小车生病了》《香港百年变变变》、儿童故事书《香港非遗与叶问咏春系列:阿桦出拳、阿桦秘籍》等都致力于讲述香港故事,让孩子们借由香港,认识自我,认识中国。

二、文学期刊,搭建平台

2022 年香港文学期刊呈现欣欣向荣之态,新、旧期刊都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香港文学》《城市文艺》等香港文学杂志依旧保持一贯的选文标准和办刊质量,坚持以香港为枢纽沟通世界华文文学,为香港文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也留下了诸多学人剪影。《华文文学》《文综》《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等期刊为文学评论的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作家专辑、作品专辑、文学社团专辑等皆有助于形成作者-读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巩固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

《香港文学》在很长的历史维度上作为华文文学在海岛上的一盏指明灯,秉承着“立足香港,兼顾海外;不问流派,但求作品素质”的宗旨,积极推动香港文学和沟通世界海外华文文学,培养了相当多的年轻写作力量与可能性。《香港文学》所刊载的作品风格多样,逐渐成为创意写作和年轻世代的风向标。2022年第5期开设的“创意写作专辑”,为文学创作的新形式、新题材提供了平台。作为香港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纯文学杂志,《香港文学》不忘初心,立足“香港味”。2022 年第7期,《香港文学》开设“香港作家联会作品专辑”,包括小说卷、散文卷、文艺卷和诗歌卷。此外,《香港文学》也始终积极推进和扩大香港文学的传播与交流,刊载“第七届‘文学中大’征文比赛公开组三甲作品特辑”,奖掖后学。

《文综》由世界华文文学联合会主办,自创刊以来秉持办刊宗旨,分区域、国别、主旨设立专辑,展示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成果。在专辑之外,大胆创新专栏:小说家园、学人剪影、世华文讯等均是多族裔共生、多文类并存的万花筒,成为内地、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文综》区别于其他文学杂志的地方除了立足世界华文文学外,还在于它十分重视学人,期期有学者评论文章,如《远景“过眼”,且论且文——华文深耕者刘俊教授》《创多项先河的梁丽芳教授》《学术的炼金术士——赵稀方素描》《朱寿桐先生学术剪影》。从这个层面而言,《文综》是一本“学人”的文学杂志,它从学人出发,经由学人成长,又以学人为落脚点。这也就形塑了《文综》的专业性与学理性。

《城市文艺》涵盖小说散文、新诗摄影、论文书评、读书随笔、作品介绍、访谈追思等,不可不谓声情并茂、色彩缤纷。《城市文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十分积极地为读者、作者、评论家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更在近年开辟了新专栏——青枝绿叶。从专栏名字可知这是一个面向青年作家中文创意写作的平台,更得到香港高科院、香港岭南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等高校机构的支持和供稿。2022年第5期的“青枝绿叶”专栏便是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中文文学创作课”作品选,经由老师甄选、同学推荐、专家评审后,成为香港高校中文写作的教学实践园地。《城市文艺》还与康文署香港公共图书馆和香港大湾区艺术文化协会于7 月2 日至8 月6 日的周六合办“2022 年青年创作坊(散文)”,为学员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并辑取优秀作品置于“青枝绿叶”专栏。此外,《城市文艺》积极举办“香港灯塔的历史记忆和发展景观”“香港文坛鲜为人知的轶事”等讲座,参与者众。

《华文文学》是中国大陆创办最早的一份专门发表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志,常设“香港文学研究”专栏。2022年的《华文文学》依旧保持优异的办刊质量,呈现出众多优质文章,尤其关注香港的文艺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汤俏的《〈文综〉与流动的华文文学》一文通过追溯其创刊的缘起、办刊宗旨、发行状况,探讨华文文学在新世纪的流动性与多元性特色[8]。此外,《华文文学》还刊登了《并非只有“时差”的香港新文学:〈铁马〉综论》《〈野草〉系列刊物与1940年代的文艺领导权之争》两文,助力香港文艺媒介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是2020年9月正式创刊的新杂志,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份综合性文学评论杂志。2022 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延续“前言观察”“思想圆桌”的固定专栏设置,常设“粤港澳文学瞻巡”“粤港澳经典重读”“粤港澳大湾区作家评论小辑”“文学现象扫描”等多个专栏[9]。《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将香港纳入人文湾区视野,重审香港文学的岭南特性,立足地方经验,进而开辟出“新南方文学”、南方叙事等概念,而成为“多相的地方文学”。

三、文艺融合,共塑人文

香港是一座拥有多元文化的城市,受海洋文化浸润,文学与艺术的多元碰撞已成为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文学与各类媒介间的互涉,体现“时代精神”,逐步摆脱“不嗅米气”的文学弱势境遇。跨媒介作为一种跨界表象,亦逐渐成为香港文艺的叙事特性。文学与艺术真正融入公众的生活,不断为香港文坛注入新生的活力,以文化融合、媒介融通的方式可视化、形象化文学作品,共同塑造人文香港。

在融媒体的时代下,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融汇了科技、舞台、音乐、书法、时尚等系列元素,成为聚焦湾区文化的重要把手。香港舞蹈团致力于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将“线下剧场艺术”与“线上会员制度”、“表演”与“教育”相融合,形成不同文艺形式的嫁接与移植,创造当代艺术创意和香港特色的中国舞蹈。舞蹈剧目《一个人的哪吒》重写中国传统文学中耳熟能详的哪吒故事,以现代香港视角重塑经典,关照当下青年人的社会心理,“叛逆成长,唯双目清澈”,让肢体情绪、布景服饰成为无形的孤独与爱的另一种诠释;舞蹈演出《三国知多少》展现群雄争霸、乱世枭雄之风流,以“舞蹈”之“舞功”窥看历史罅隙,形成“舞蹈演员”与“历史经典”、“演出角色”与“视听观众”的双重对话,文学成为舞蹈的取材点;大型原创舞蹈诗《山水》邂逅中国古典山水画和山水诗。诗之意与境和墨之韵与律遥相呼应,以光影实现天人合一之致。“舞蹈×武术”跨界联合,剧目《凝》打破固有的舞蹈套式,重构肢体细节,将舞与武合二为一,欲至“舞”而忘“武”、“武”而忘“舞”的境界,形成“似舞似武”“非舞非武”的剧场表达,在另一种程度上重现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香港话剧兼并大众流行及后现代解构,主张在前卫的剧场意识中探寻一种自足性和社会性。剧本是话剧的核心和灵魂,而话剧演出,则是剧本的生命化与活化。自后疫情时代以来,剧场演出更加注重对于个体生命感受的描绘。香港话剧的新美学范式是在传统范式上建构的,整体仍然以言情剧、心理剖析与黑色幽默剧以及“詹瑞文现象”的搞笑剧为主[10]。今年是香港话剧团45 周年,它以“同‘戏’连枝”为主题,打造了2022—2023 剧季节目。其中,黑色喜剧《两刃相交》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以家庭、爱、责任、逆境为关键词展开一家三代八口人之间的故事。剧目角色包囊了男角女演、女角男扮,打破传统的束缚,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现代主义剧作《天下第一楼》以名噪京城“福聚德”为中心,将美食、财务危机、市民生活等大量内容融入剧本中,正如编剧何冀平所言:“桌前推杯换盏,盘中五味俱全,人道京师美馔,谁解苦辣酸甜”[11]。此剧曾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此次粤语版本的重现彰显了香港戏剧的地域气质。除此以外,还包括《爱情观自在》《不散的筵席》《姊妹》《中女7号》及“新戏匠”系列《夜莺玫瑰》《白头宫女》等。除了话剧之外,大型原创音乐剧《大状王》效仿英美商业剧场的传统方式,先预演,再调整,于9 月正式公演。它以荒唐乱世为背景描绘了两人一鬼的自我救赎之路。而被称为香港现代梨园的“西九戏曲中心”也推介了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以及相关展览,为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剧作家是戏剧的灵魂,被称为“跨界先锋者”的熊式一近些年再度成为学界新热点。2022 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回顾他海内海外双开花的一生,爬梳剔抉地以史料丰富着这位先驱者数年不衰的灵魂侧写,弥补了中国学界对其研究的缺失。熊式一逝世已三十年有余,早年中文作品多在港台印刷发行,如今剧本《王宝川》、散文集《八十回忆》、长篇小说《天桥》等通过再版、中英双语对照等形式跨越时代的隔膜陆续与大陆读者会面。这不仅打破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评价壁垒,同时展现了这位“跨界人”为教师、为演员、为翻译家、为小说家、为剧作家、为导演、为编辑等灿烂的一生。他的作品经历了“中文—西文—中文”的演化,在不同语境中相互碰撞、摩擦,使文化的异质性达到一种新形态水乳交融的高度,既非拒斥,也非缠绵,而是恰如其分,双向循环。

在香港这座城市,多元文化活动和创意展览持续展开,让文学在泛化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场域与空间。同时,这些文化活动又“涉及新兴数字媒介对于旧的模拟媒介技术和机构的整合”[12]。“艺术香港”“此刻·更爱香港”、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2022 香港艺术发展:全球机遇与挑战”论坛、“香港博物馆节”、香港浸会大学的“华语作家创作坊”、香港中文大学的“港文存档——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文学特藏20周年展”等,都为文学泛化与媒介融通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空间。文化跨界融合既能拓宽视野和思维,亦能使文化生活更具深度,不同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亦体现香港文化深沉的魅力。

四、文人殒落,作品永存

2022 年对于香港文坛而言,无疑是一个沉痛的年份。古苍梧、倪匡、冯湘湘、西西、古远清等文坛大家相继远行。巨匠陨落,天地同悲。巧合的是,他们几乎是同代人,不约而同地带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以不竭的创作拓宽香港的空间,传达文学和艺术超越时间的意义,而成为灯塔、路标与典范。

2022 年1 月11 日,知名作家、媒体人古苍梧猝然辞世,终年77 岁。古苍梧原名古兆申,1949 年移居香港。古苍梧擅诗歌,富有现代气息,自觉传承三四十年代的现代诗传统,后期转向民间文化研究,出版了《戏出年画》《黄河十四走》《曹雪芹风筝谱》《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等书。1976 年,古苍梧开始参加香港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先后任《盘古》《文学与美术》《文美月刊》《八方》《大公报·中华文化》《汉声》《明报月刊》等报刊的执行编辑,皆引领时代风气,影响颇深,尤其《盘古》《八方》这两本杂志在特殊年代为海峡两岸暨香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园地。

2022 年7 月3 日,香港作家倪匡逝世,享年87 岁。倪匡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家喻户晓,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卫斯理》《六指琴魔》。20 世纪60 年代末,在武侠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其创作的剧本有数百部之多,代表作品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倪匡的小说呈现的深度远超过科学及科幻的启发,倪匡借此展现香港都市的繁荣,亦呈现对底层社会的关注。2012年,倪匡获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倪匡逝世后,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也接受访问,访问中提及倪匡最后的遗作、从美回港的原因,生活中的轶闻趣事,追忆倪匡传奇。

2022年10月16日,作家冯湘湘在多伦多玛嘉烈公主医院不幸去世,享寿68 岁。冯湘湘原名冯穗芳,笔名有书茵、湘女、淇淇、方舞阳等。1979 年,冯湘湘移居香港,为《文汇报》《大公报》《明报》《成报》《清秀杂志》《城市周刊》等撰写专栏文章,又先后任职香港多份报刊文化版、娱乐版、副刊编辑、“香港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加拿大。冯湘湘著有散文集《人在香港》、人物传记《香港影坛怪杰》《港台作家小记》《香港明星》等,文风清丽脱俗。她最大的文学成就还是在武侠小说上,曾获“第一届皇冠武侠、科幻小说大赛”特等奖。《今之侠者温瑞安》《倪匡妙人妙事多》《古龙与柴田炼三郎》《侠骨琴心的梁羽生》等文都可见冯湘湘对武侠小说和武侠小说家的思考和省察。1999 年3 月,冯湘湘还和温瑞安、曹正文合力推出杂志《大侠与名探》。女性作家写武侠小说少,写得出色更少。她的《剑侠悲情》《烟雨红楼》《绿杨庄传奇》《东瀛奇侠传》《西域天魔》明显有着女性作家的细腻与温柔,描画了另一种快意江湖。

2022 年12 月18 日,西西因心脏病过身,享年85岁。素叶出版社在Facebook 贴出讣告:“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我们都会怀念她。”西西的著作多元,包括诗、散文、长短篇小说、书评,代表作有《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等。西西也是继王安忆、陈映真后的“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曾获“纽曼文学奖”“蝉文学奖”、香港书展年度作家、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文学大奖。西西以香港的城市生活为题材,诗意书写香港时代,巩固这座城市在华语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在2022年第6期设有“粤港澳文学瞻巡——粤港澳经典重读:西西”专栏。华南师范大学凌逾教授指出,香港跨媒介文化走在时代前列。跨界达人西西深耕融界创意近七十年,由香港、中华叙事而人类叙事,打通文学与绘画、电影、音乐、体育、建筑、布偶手艺等界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西西体”叙事,其跨艺术和跨媒介的创意实践独树一帜,深具开创性[13]。此文后被《新华文摘》转载。西西去世后,众多学者对西西的悼念与研究散见于各类期刊报纸。香港岭南大学黄峪撰文《西西的双城记》[14],回顾了西西的姐妹篇小说《候鸟》《织巢》,真挚感人。华南师范大学凌逾的《“我城浮城钦天监,候鸟织巢化飞毡”:悼念西西》[15]在总结西西一生成就的同时,也披露了西西鲜为人知的趣事。《西西的文学史》《相遇又重逢——西西早期创作与香港文学史因缘》《西西再见,我们会一直怀念那个小女孩》《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西西是一座孤岛,但郁郁葱葱》《孤寂与自由,本是“天生一对”》《西西:从一个格子跳向另一个格子》等文,都是深情的追思怀念之作。

2022 年12 月27 日,著名文学评论家、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奠基人古远清教授因病不治而逝,享年81 岁。古教授曾言“人生八十才开始”,此番猝然离世,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古远清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中《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香港当代新诗史》《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当代台港文学概论》等书为香港文学立论做传,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参照。作为“学术警察”,古远清坚持毫不留情、公正无私的学术批评,去世前几天还在《羊城晚报》发文《呼唤锐批评》,提倡当下的学者要敢于直指文坛时弊[16];作为“资料库”,古远清收集了诸多台港文学资料,“占书为王”;作为“史家”,致力于编写《世界华文文学年鉴》,从2013年起已坚持9年;作为学术界的“相声演员”,古远清常以快人快语为课堂与会议增添笑声。2022年,古远清出版了《微型台湾文学史》《台湾百年文学出版史》《台湾百年文学期刊史》《台湾百年文学纷争史》等“新五书”,形成了有大陆学者主体性的台湾文学研究场域,另有《台湾当代文学辞典》《世界华文文学新学科论文选》《2021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在2022 年付梓,不断攀登新的学术高峰。除学术专著外,古远清在2022年还发表了《陈晓明“文学批评史”的得与失》《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台湾“年代/年度诗选”的争霸战》《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奠基——两代学人的对话》《占书为王》《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品格》《疯狂写书的理由》等文,勤勉不已,自称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凌逾梳理古教授的丰硕成果,指出其致力于夯实“著述+学科”的地基、搭建“独家+团队”的架构、希冀构筑“曲高+和众”的殿堂,自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之城[17]。《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华文文学评论》《华文文学》三大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在2022 年也分别开设“古远清专辑”“文学史·古远清”“学者研究-古远清”专栏,对古远清的学术脉络、治学精神做出了深中肯綮的评价,为学界重现了一代学人风采。

直到今天,如何言说香港,如何言说香港的文学,却已然是(或依然是)因其丰赡而成为年年返顾的新的命题。当本文追随时代的脚步,将目光聚焦在2022年的香港文坛上时,会发现香港文学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依旧,会洞见众多的人与城、文学与历史、他者与本体、理论与实践、新生与死亡等具体而微的诸项议题,并以此体察文学的深刻,思考香港的未来。本文从图书、期刊、跨界文艺三大媒介出发扫描香港文坛概貌,文学出版物积极调适雅俗,构想“我城”,文学期刊扩宽文学场域,而跨界文艺则融媒融圈,另一种程度上激活文学,扩大影响力。此外,由于地理、文化、政治、阶层等多重身份特性的交织重叠,香港文学和香港文艺之间有诸多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独特性所构成的城市多样性、丰富性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于香港文学的理解和参与,并延续至今,呈现出与内地完全不同的文学景观。可以永远期待香港文学,就像张爱玲所说的,像他明天就会来一样期待。2022年6月2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专设数码展厅,3D扫描、互动感应装置。而2023 年,香港文学馆也将在赛马会的赞助下开始筹建,相信香港文学馆会像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一样,丰富、现代、厚重。香港文学亦如此。

猜你喜欢
西西华文香港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28
种子西西的烦恼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展与拍
收藏与投资(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愚蠢的代价
误会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