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全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研究

2023-03-14 07:16:19伍红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全科乡土文化

伍红霞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桐城 2314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点工作,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的新起点[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教育。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与助力,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保障,具有服务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与功能。在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全科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深度制约和影响着育人成效,只有为高质量推进全科教育创设良好的条件才能保障乡村功能的有效实现,为乡村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乡村全科教育的开展应立足乡村实际,融合乡土文化进行,应突出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由此提高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全科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盲目城市化,“离农、去农”问题凸显。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全科教育的开展应建立在尊重乡村教育特殊性与独立性基础之上,它应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2]。乡村全科教育应扎根于乡村文化沃土,贴近乡村社会生活,由此才能基于乡村需求而铸魂育人,使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和谐统一。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日益加剧以及城市化浪潮对乡村教育的裹挟,诸多乡村学校出现了价值取向偏离的问题,它们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各个方面皆复制城市模式,盲目追求升学率,以向城市输送更多优秀学生为核心使命,教育实践缺乏精神内涵,功利性特点突出,忽略了乡村教育对农村文化的涵养价值。在此育人理念下,诸多乡村学子不熟悉乡土知识,对农村文化缺乏依恋与认同,乡土情怀日渐淡薄,一心只读圣贤书、千方百计逃离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迷失在城市化浪潮中的乡村教育逐渐失去了其风格本色,无法引领乡村学子获得完整的生命体验与全面发展。

(二)乡村教师缺乏乡土情怀,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乡村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且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有参与和服务的义务,这就要求乡村教师应具备浓厚的乡土情怀,能融入村民生活、联系乡村实际而发挥服务乡村社会的功能。但现实的状况令人遗憾,诸多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感偏低,他们在不自觉中会保持与乡村社区的距离感,缺乏融入乡民的意愿,他们在内心深处并未将自己视为乡村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且乡村教师流动性强、稳定性差,这也局限了其服务乡村建设发展功能的发挥。此外,乡村教师整体专业素养较低,他们中大多数人学历水平不高,在职期间又缺少系统的培训进修机会,这使得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更新与优化,他们知识结构单一、全科思维不足,年复一年地重复程式化的教学套路,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共时代同行,久而久之,教学实践会表现出无法适应新时期课程要求的滞后性,这对于保障和提升乡村全科教育质量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掣肘和阻滞[3]。

(三)乡村学生学习效能感较低,欠缺足够的学习动力。乡村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受到现实学习条件的限制,诸多乡村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会逐步降低,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未来缺少期待与抱负,学习态度偏向消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教师更注重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不重视对学生实践精神及探究精神培育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很多乡村学生留守性的状态相关,这部分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自身认知限制导致自制性普遍较差,相较于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课程学习而言,他们更愿意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未形成对学习的正确态度与认知,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也普遍偏低。长此以往,乡村学生必定会在全科教育的道路上面临更多困境,长远发展受到巨大限制。

二、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实现全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一)更新乡村教育思想理念,明确乡村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的核心宗旨与使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全科教育应具有灵动的活力与丰富的具象形态,能基于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而为其提供资源支持与教育服务,探索具象化的发展路径,由此才能收获最佳的实践成效。乡村教育生发于乡村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存在于乡土社会格局之下,它有着与城市教育不尽相同的特点及规律,为此乡村全科教育不应成为城市教育的延伸与附庸,它不是对城市教育的复制和临摹,乡村全科教育应回归其本然属性,根植于乡村文化沃土,结合乡村社会发展需要及乡村受教育者教育需求制定教学规划,确定教育目标与模式。

首先,乡村全科教育应突出其独立性与独特性,不受城市教育模板所限,立足自身的文化环境而探索适宜的实践路径。比如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应基于乡村实际而加大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力度,以此改变入园难、入园贵的教育现状。乡村应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使乡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政府和企业应在普惠性幼儿园的规模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能动性作用,给予充分的资金、人力等保障,由此使更多的乡村幼儿能在普惠性幼儿园中接受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师资问题则要严把人才入口关,防止资历不达标者进入师资队伍。此外要加强幼教职前职中培训,为幼教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使他们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并始终保持对学前教育饱满的热情,有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保障乡村全科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其次,乡村全科教育应观照乡村学生的独特文化生长环境,保障其生命的完整性而实施教学。乡村学生与乡土社会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密性,这就使得乡村全科教育具有诸多与城市教育不同的特点及规律。比如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应从培育学生对乡村的情感,深化其对乡村的认知出发形塑学生的科学意识。此外,科学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教学开展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占据了科学教育的主体。乡村社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可被凝练整合为科学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环境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通过链接书本知识与乡村资源素材,促进乡土文化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增进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与感受,激发其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厚植其对乡村社会的依恋情感。

(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农村文化认同。一方面,乡村教育是提升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充分改变乡村知识水平与精神面貌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乡村全科教育应扎根乡土,维系其自身的文化特性,摈弃对城市教育模式的复制与照搬,强化师生对乡土文化的肯定与认可[4]。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担负起组织与引导职责,与乡村学校、教师、学生一起共建乡村全科教育互补机制,促进全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的链接融合,使受师生形成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的意识自觉。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乡土文化保护机制建设,深入挖掘和凝练优秀的农村文化,对其进行创新性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开发。乡村学校则应引领师生营建蕴含有丰富乡村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园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使朴实自然的乡土文化品格得以延续与传承[5]。

另一方面,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也应体现乡村的本土化特色。乡村学校应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特点,充分挖掘提炼乡村自然、人文资源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元素,以此为前提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应与乡村生活、历史文脉等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教材可了解并学习到更多的乡土知识,同时又能切实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风格魅力,使他们对乡土社会产生浓厚的依恋之情。为此,乡村学校应积极响应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转变办学理念与思路,既要让乡村学生通过全科教育而提升素养与能力,继而走出去获得更多深造机会,又要厚植学生的乡村情感,强化其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使命意识,在其学有所成后能主动回归乡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说,乡村本土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乡村元素走进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加强了与乡村社会的记忆联结,他们在接受全科教育过程中怀乡、恋乡的情结也更为浓郁,这使他们牢记生命之根、文化之根,在完成学业后能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事业之中。

(三)乡村学校明确发展定位,促进自我更新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而乡村教育要想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风格与面貌,即需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过去以促进学生“脱农”“进城”为目标的办学宗旨与定位,顺乘“四化同步”的发展东风,创新教育机制与模式。通过主动更新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提升自己的存在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空间。乡村教育不是城市教育的补充与延伸,也不是城市优秀建设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源头,它应该有自身的特色性与独立性。乡村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号召,立足为社会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突破自己的发展瓶颈,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在新时期展现出更大的价值魅力[6]。

首先,乡村学校应对自身发展有准确定位。梁漱溟先生曾指出,新式教育无益于乡村建设,它将无数优秀的农家子弟诱离乡村,使之“受诱驱于都市而不返”,故此为防止乡村社会的“枯落破坏”,乡村教育才被提倡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今天乡村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大好机遇,大量的政策资源被投放,诸多利好政策在乡村得以落地实施,乡村教育应敏锐把握机会,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使命,在乡村场域中传承文化、铸魂育人。乡村全科教育作为乡村教育体系的基础,不可排斥逃离乡村,相反应紧密地联系乡村,融入乡村,通过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使乡村形成完备的价值体系及良好的文化氛围。

其次,为了促进和保障乡村全科教育功能高效发挥,国家应不断提高乡村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和财政支持。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经费及公用经费投入都与国家平均水平间有较大的差距,乡村教育投入经费总量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发展,对于全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掣肘。鉴于此,国家应逐步提高对乡村全科教育的财政支持,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如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育投入机制,此外也要广泛调动多方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参与乡村全科教育发展,藉此使乡村全科教育得到更多渠道的投资支持。当然,乡村自身也应积极发挥能动性作用,乡村政府部门不能一味地“等、靠、要”,完全依赖外部力量发展全科教育,而是要积极抓住国家政策红利,利用各项倾向性政策为教育发展谋求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要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出台地方政策条例,持续强化对乡村全科教育的保障支持。乡村中有能力的个人和组织也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支持和助力乡村全科教育的发展建设,与政府、学校一起共建奖学金与助学金体系,使更多的乡村学子能获得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乡村学校应加强对全科教育经费的管理与配置,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率,使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有效提高全科教育成效[7]。

(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构建教师治理制度体系。教师是乡村全科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与推进者,他们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全科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促进乡村全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即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通过多种举措打造一支量足质优的乡村教师队伍。

首先,要为乡村引进更多高素质的全科教师人才,不断拓宽人才的选聘渠道,延展人才的选聘范围,使优秀的全科教育人才向乡村流动和迁移。对全科乡村教师的招聘应面向全社会进行,与此同时要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各项利好政策与措施,大力提高乡村全科教师的薪酬待遇,优化其生活工作环境,使优秀的教育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乡村全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积极参与,乡村学校应切实保障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其在乡村全科教育功能的实现中发挥更大的能动性作用。此外,在选聘乡村教师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流程,全方位考察全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储备状况、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境界修为与职业道德,充分保障全科教师的基本质量,防止浑水摸鱼等状况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全科教师的职前职中培训,为全科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完善的培训服务,促进全科教师通过系统培训而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习得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并有效增强信息素养,善于借鉴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开展课程教学。培训的方式应是多元化的,既有网络培训、在线培训,也有专家宣讲、“老带新”帮扶等各种方式。学校应密切关注全科教师的职业成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规划,完善教学管理团队听课、评课制度,定期组织全科教师赴名校考察学习,提升全科教师的综合素养。

最后,学校应做到“以关爱感召、以情感留人”,关心全科教师的生活与情感,及时为他们排忧解压,建设有人性、有温度的学校文化,使全科教师在学校的温暖与关爱中强化对学校的归属感与依恋感,并藉此而迸发不竭的工作动力。

结语

乡村教育振兴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它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在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乡村全科教育取得了诸多骄人的成绩,但也尚存盲目城市化、“离农”“去农”状况、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力、乡村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等诸多问题。鉴于此,需明确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强化学生农村文化认同、乡村学校明确发展定位,构建教师治理制度体系,强化乡村全科教育的价值,保障全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全科乡土文化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0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芬芳乡土行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4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