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县管乡用”机制的实践与对比

2023-03-14 05:12:54姚晨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桐城市种植业农技

姚晨红

(桐城市农业农村局,安徽桐城 231400)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总面积1 571 km2,总人口74万,现辖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北至省会合肥90 km,南邻安庆市68 km,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达之地,属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桐城市农业气候条件适宜,耕地总面积4.4万hm2,农业品种资源丰富,202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63.8亿元。近年来,桐城市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农产品生产位居安徽省重要位次,已形成了粮油、畜禽为主导产业,水禽羽绒、富锌产业、茶叶等为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猪生产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007年,桐城市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对种植业、畜牧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了“县管乡用”改革工作。改革15年以来,这2个体系在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成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规范、专业人员队伍精干、推广经费保障稳定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此,本文对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管乡用”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并与未改革的农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县管乡用”机制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更能够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责主业,更能够加强对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服务农民的成效也更加显著。

1 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分类改革情况

桐城市现有种植业、畜牧、农机、水产等4个农技推广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于2007年建立起“三权在市”的管理体制,形成和完善了以市种植业管理中心和畜牧兽医管理中心为主导,乡镇站为基础的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组建了新的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市种植业管理中心和畜牧兽医管理中心隶属市农业农村局,乡镇站分别作为2个中心的派出机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是2个中心的派出人员,坚持“人、财、物、事权”的统一管理,实行垂直管理的原则;坚持“条快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政府的意见;坚持“县管乡用”原则,乡镇站在2个中心管理下,同时为属地政府中心任务服务。

农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由农机服务中心、水产服务中心和乡镇站构成。在2018年机构改革中,原农机局、水产局机构撤销,成立2个中心,成为农业农村局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乡镇农机、水产站的三权在当地政府,2个中心对乡镇站进行业务指导。

1.2 农技推广机构情况

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是由市级种植业管理中心和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构成的,共有国家编制124个,种植业管理中心编制39个,实有人员47人;乡镇农业站编制85个,实有人员130人。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是由市级畜牧兽医管理中心和1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构成的。畜牧畜牧兽医管理中心编制24个,实有人员21人;乡镇站编制40个,实有人员25人。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是由市级农机服务中心和8个乡镇农机站组成,农机服务中心编制61个,实有人员30人;乡镇站实有人员26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由市级水产服务中心和7个乡镇水产站组成,水产服务中心编制5个,实有人员5人;乡镇站编制30个,实有人员20人。

1.3 农技推广人员情况

1.3.1 年龄构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现有农技推广人员223人,其中,50周岁以上人员78人,占实有人员的35%;36~49周岁人员138人,占实有人员的62%;35周岁以下人员7人,占实有人员的3%。农机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有人员81人,50周岁以上人员24人,占实有人员的30%;36~49周岁人员54人,占实有人员的67%;35周岁以下人员3人,占实有人员的3%。

1.3.2 职称构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现有农业推广研究员12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5%;高级职称57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26%;中级职称150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67%;初级职称4人,约占专业技术岗位的2%。农机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无正高级职称,高级职称16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20%;中级职称41人,占专业技术岗位的50%;初级职称24人,约占专业技术岗位的30%。

1.3.3 学历构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36人,占实有人员的61%;大专学历85人,占实有人员的38%;中专学历2人,约占实有人员的1%。近年来,参加学历提升计划人员50人,占实有人员的22%,其中取得研究生学历4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43人;取得大专学历3人。农机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有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3人,占实有人员29%;大专学历50人,占实有人员的62%;中专学历8人,约占实有人员的10%,无参加学历提升计划人员。

2 工作开展情况对比

2.1 桐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

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总面积达9.98万hm2,油料种植面积3 133.33万hm2;生猪存栏14万头,出栏29.5万头;家禽出栏680万羽;水域养殖面积达8 686.673万hm2。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02万hm2,流转率达7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 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3家,家庭农场881家,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17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20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1家,市级76家。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达54家,产品总数127个,农业领域中国驰名商标4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45.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3∶1,是安徽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之一。

2.2 科技服务条件现状

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的27个乡镇站都有自己长期固定的办公楼,人均面积40 m2。改革以来,在2个中心的支持下,改建、完善22个站房,新建5个站房。27个乡镇站培训室、检验检测设施及设备配套齐全,有不少于40 m2面向服务对象的咨询服务大厅。农机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15个乡镇站,12个无自己的站房,在属地政府办公场所办公。

2.3 科技服务手段现状

种植业和畜牧业农技推广体系的27个乡镇站岗位职责清晰,将机构职责职能量化细化为每位农技人员的工作任务,能够主动为农民服务。建立了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共建立18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品种和技术示范、推广、培训。承担水稻绿色高产攻关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粪污资源化利用等10余个项目,上级部门安排的农技推广任务完成良好。农机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15个乡镇站基本能够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2.4 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绩效考评情况

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立了服务对象、镇(街道)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局三方共同考评制度。主要围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量、服务效果,通过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电话抽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采取查看档案资料、电话抽查、入户核对、日常督查等形式进行。绩效考评采取百分制,量化评分,在同一制度下,得分多少能够反映出农技人员、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成绩(见表1)。

表1 2021年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绩效考评情况

3 “县管乡用”机制在桐城市的实践效果分析

3.1 更能够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责主业

3.1.1 理顺管理体制。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对县级推广中心实行监管,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计划制定、考核验收等方面的领导、管理;县级推广中心负责对乡镇站实行统一管理;乡镇站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2 明晰农技推广职责。未改革的农机、水产站农技人员,被属地政府抽调到从事乡镇中心任务的现象普遍存在,完全受制于当地政府指令,必须听从工作安排,乡镇繁重的其他工作挤占了农技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使得农技人员不能正常履行农技推广工作职责,对县级中心布置的推广任务敷衍了事,更不能创造性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农技人员长期不能正常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在工作中掌握适用和先进的农业技术,虽然也参加了一些培训,但是没有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能力,与现代农业生产严重脱节。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机构中农技人员配合属地政府做一些应急性工作,都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职责明确,农技推广业务能力强,有3个站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五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3.2 更能够加强对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县管乡用”体制畅通基层干部往上走的晋升通道、优秀人才下基层的沉淀渠道和基层站负责人使用交流机制,破除了基层的动力不足障碍。改革以来,种植业和畜牧业系统乡镇农技人员共有34人调到县级农技推广部门,成长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层干部的有12人,有3人成为主要负责人,选派县级部门农技骨干5人下沉到乡镇站成为负责人,有6个乡镇站负责人实现异地交流使用,选派11人到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履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种植业和畜牧业管理中心通过农技人员培训和定期轮训、扶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关键技术现场会、承担项目实施、高产竞赛等方式,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细化实化岗位责任,建立了科学绩效考评办法,兑现奖惩,使得改革后的乡镇农技人员履职能力较强。种植业和畜牧业体系改革以来,有26人次获得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以上奖励,1人获得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150余人次获得省、市表彰。

3.3 更能够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改革后的种植业系统和畜牧系统,能够积极应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日趋多样化、轻简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探索符合农业农村现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大幅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满足新时代农民的科技需求。2021年,桐城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达2.6万元/人、农业平均产出率达365.33元/hm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农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桐城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离不开“县管乡用”制度的实践。

猜你喜欢
桐城市种植业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6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04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49:53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山东青年(2017年7期)2018-01-11 13:55:27
桐城市发展优质米品牌现状及对策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桐城茶产业“十三五”规划建设思路
种植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