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图像学分析马奈作品《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兼论西方绘画的叙事性

2023-03-13 20:44李雨航
百花 2023年12期
关键词:图像学马奈叙事性

李雨航

摘 要:作为印象派的先驱,马奈开创了自由创造的艺术之路,他对古典艺术宏大叙事和古典范式重复主题的反对,颠覆了欧洲多年的绘画传统,为印象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福利·贝热尔的吧台》(A Bar at the Folies-Bergere)又称《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是马奈创作的最后一幅作品,也是体现其个人艺术理念的最终之作。本文通过图像学对马奈的作品《福利·贝热尔的吧台》进行分析,从而论述西方绘画的叙事性。

关键词:图像学;《福利·贝热尔的吧台》;马奈;叙事性

美国作家马克·盖特雷恩认为:“从形式的角度看,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是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他在创作时所作的改动倾向于消除一切明显的故事痕迹,并使所画的空间平面化,这是现代主义的两个显著特征。”

一、《福利·贝热尔的吧台》的图像学分析

(一)《福利·贝热尔的吧台》的前图像志描述

前图像志描述阶段是现代图像学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涉及艺术品的内容、颜色、线条等方面的描述。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观察和分析,描述艺术作品的物理特征和视觉感受。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艺术家所运用的技巧、材料选择以及作品所传达的视觉效果。前图像志描述提供了对艺术作品的客观观察,为后续作品的分析和解释打下基础。依据观察者的实际经验,本文将描述作品的母题,并归纳由母题组合而成的图像的自然主题。

1.女服务员与反射背景

初看《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像是一间简单酒吧的内部,其实除了前台和女招待之外,背景是一整面镜子,反射出酒吧内部的情景。女服务员在柜台后面站着,她面前的大理石上放着几瓶香槟和啤酒,酒吧女招待的右臂后侧可以看到镜子的金色框。橘子摆在面前,两朵玫瑰从杯中伸出。尽管人群在她身后活跃,但女服务员是唯一真实的角色。观者看到的人群只是女服务员面前情况的反映,镜子反射的内容表现了酒吧的内部,并描述了马奈晚上所看到的内容。在女服务员的右侧,一群戴着大礼帽的资产阶级贵族正在和同为贵族的名媛们交谈。在女服务员的左侧,描绘了镜子反射中女服务员的背影和另一名戴着高礼帽的中年男子,还有一位拿着双筒望远镜的女子,虽然只画了寥寥几笔但却十分生动,在她旁边似有一位拿着扇子的妇人。镜子还反映了礼堂、观众、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大枝形吊灯,以及左上角一位表演空中飞人的演员的腿。

2.构图的传统与创新

马奈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女服务员身上,并将她置于画布的中心位置。她茫然地凝视着观众,双臂以稳定、威严的三角形形式搭在吧台上,这是传统三角形构图的体现。此外,吧台后面的酒吧女服务员直视着观众,迫使我们直视她。然而,更仔细地观察背景就会发现旁观者不是客户。酒吧女服务员身后的镜子反映了她与男性人物的互动,这可能是马奈的自画像。创作这幅画的那一刻,身患梅毒的马奈也许是想总结他在巴黎的生活经历,音乐厅、咖啡馆和妓女是他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镜子作画表现现实也是当时很多画家的一种想法,如罗塞蒂、惠斯勒,但直接用一整面镜子作为背景,马奈由此开创了历史先河。从米歇尔·福柯的《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开始,批评家们就此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讨论马奈镜子中隐含的视角是否完全正确,以及它是否对解释者构成了额外的复杂性。在2001年马尔科姆·帕克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通过重建场景本身证明马奈的镜子是完美的画面,隐含的视角略微偏向自然中心的右侧。

3.真实的色彩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展示的是室内酒吧吧台的场景,画中的室内光源形成的明暗面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朦胧柔和的自然色彩,马奈顺势在光与色上进行了突破。马奈从通过室内光影塑造人物体积的古典做法中跳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绘画的庄重、浓厚的棕褐色调,女服务员以一种活泼柔和的光度来区分,超越了传统古典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冷淡和优雅的色彩。前景的水果静物以生动丰富的色彩描绘,更贴合酒吧的现实场景,营造出写实明快的色调,给观者带来真实的视觉体验和轻松愉快的氛围。

同时,马奈在他的创作中超越了视点的局限,使观看者的目光在永恒的运动中,产生以静态的审美来观察动态的沉思的体验。画面中多重复杂的光源赋予了作品整体动态的变化和丰富多彩的美感,突出了马奈作品新颖、创新的一面,从而为观者提供独特的、感性的视觉体验。

总而言之,真实的色彩和闪烁的光影令观者耳目一新,获得了光、色、形、意、美水乳交融的视觉体验,同时,马奈对光和色的重视还推动着油画从现实主义向印象主义转变。

(二)《福利·贝热尔的吧台》的图像志分析

图像志分析是在对图像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艺术、文化和歷史等知识,解读图像背后作者意图和想法的方法。研究者依靠自己的学术知识,对图像中常见的主题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象征和寓意。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加深观者对作品的理解。

1.女服务员的面部分析

马奈精通形式的简化。女人脸简化为椭圆形,对称规整,像安格尔的女性面孔一样,带着一丝抽象的美感。酒吧女服务员的面部表情,仍然在艺术史学家中引起怀疑和争论,他们无法确定她是否处于梦幻状态,表现出悲伤或忧郁,或者只是在长时间轮班后感到疲倦。

镜子反射出了酒吧女服务员与客户的互动,马奈给我们支持这一理论的另一个线索是她身体的位置。她似乎离客户很远,但是在镜子的反射中,她的身体前倾。

2.静物

桌上的玫瑰代表了脆弱的爱情,摆放的几个酒瓶既可以表示来到酒吧的人很多,也可以识别为各个国家的酒品牌。它们被解读为福利·贝热尔及其赞助人的世界主义文化。镜子是这幅画中最大的静物,镜子在当时的画作中主要是用来代表现实的。玻璃球被镜子反射,它们散发出白光。马奈利用最新的创新技术——电灯泡,让他的画沐浴在冰冷的人造光中。一切似乎都漂浮在这个没有窗户、没有门、没有地板和天花板的空间里,具有隐喻性,它是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静物,就是女服务员胸口的配饰与花朵、右手手臂的镯子等。

3.三角形标识

人们通常很容易将花束呈三角形理解为只是为了强化画面上反复出现的几何图案,花束的三角形构图与这名年轻女子黑色外套的下摆形状、镜子中倒三角状的枝形吊灯、女子面前苦艾酒酒瓶的三角形腹部,以及画作左上方那名女子的黄色手套,相互呼应。艺术家后来决定让女招待的手臂向下倾斜,更是强化了这个画面语言。但在这幅画中,最丰富也最麻烦的三角形对应关系是这名女子的三角形红色胸花与印在两瓶巴斯(Bass)淡啤酒瓶标上的公司徽章之间构成的三角关系,一瓶在她的左侧,一瓶在她的右侧,这个构成衬托起女招待的存在感。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产品,巴斯开始在自己的酒桶里烙下一个红色三角形,很快它就成了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商品分销的简略表达。画家决定把自己的签名留在旁边的一个瓶子上(在画作最左侧),他的意图是欣赏这件作品的人,应该把大批量生产的商品附着的那些没有灵魂的商标,与人类身份的建构联系起来。马奈用未经授权的巴斯商标复制品,在画作的主角胸部盖了一个戳,这不仅意味着她是一个可以买卖的消费品,还暗示她就像廉价的假冒产品一样可以随意处置,从而进一步贬低她的价值。

4.其他人物

画作中还有酒吧女服务员左侧的三对夫妇。三个女人都坐在陪伴她们的男人面前,这些女性正在向其他与会者展示她们的存在,同时男士们也会向她们和其他人展示自己。

(三)《福利·贝热尔的吧台》的图像学解释

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中强调,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和寓意通常是民族、文化、时代等的彰显和书写。因此,图像学阐释作为现代图像学方法的最高层次,旨在通过挖掘图像的历史文化内涵,直抵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价值。将图像置于特定地域和时代背景中,依据研究者对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宗教与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系统的了解,去追问作品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阐释图像背后的隐藏含义。

美国艺术史学家阿尔伯特·博伊姆在其著作《马奈的酒吧作为怀旧的寓言》中指出,女主角所被设定的社会地位及她脸上的表情常常被拿来讨论。有人评论她那板着脸故作严肃的神情对现代来说是一种孤独、冷漠、厌世、疲倦以及对周遭事物丝毫不在意的象征;但也有人对此提出正面评价,形容她的表情坚定,眼神充满光芒。她的凝视是被那些活泼欢愉的气氛以及鲜艳的色彩所隔离的,如果将周遭环境覆盖不看,只独看她的表情,可以发现她的嘴角似乎有微微上扬至笑容的感觉。画面中她稳重且严肃的酒吧侍女穿着和姿态有别于当代小说以及大众文化所描绘的煽情侍女形象。马奈赋予他的女主角一种成熟感,使她能以平凡的社会地位处在一种泰然自若的生产关系中,暂时解放了女主角身为侍女的社会身份并仅保留一点侍女原有的恭顺性。她是这个公共领域的主要使用者和观察者,尽管被边缘化了,但她对观者想象力的控制使她从人群中赢得优越感,将她从工作状态抽离出来。她拒绝屈从于观众(可能是男性)的目光,并保持自己的稳定状态。

艺术史学家伊斯金在其著作《推销、诱惑与吸引:马奈的〈福利-贝热尔酒吧间〉》中提到马奈在高雅的背景中对酒瓶的展示方式与西方静物画的传统大相径庭,反而呈现出更像1940-1990年代在巴黎随处可见的酒精饮料广告形象。他的“静物”象征者公共领域的消费,目的是吸引观众、潜在的顾客及消费者。画中,观众的目光被吸引到了豪华的吧台上,为了刺激观众的视觉、嗅觉与味觉,玻璃制的酒瓶、玻璃盘中的橘子以及玻璃瓶中精美的玫瑰花都被精致地摆放在柜台前,诱使观众走进酒吧、走进这幅画。事实上,马奈的构图安排就像是一个商品展示柜台,尽管沙龙的观众们嘲讽着这幅画商业化的身份,但同时也被它吸引住了目光。与画中其他物品相比,大而清晰的静物成为画面的中心,与镜子中的反射物相比更加真实。

上述两位分别从性别和消费的角度对《福利·贝热尔的吧台》进行图像学解释,笔者接下来主要从西方绘画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图像学解释。

二、西方绘画的叙事性

西方美术史可归结为三个划时代事件:一是15世纪后出现的再现性艺术;二是1880年后纯艺术的复兴,艺术家回归素材本身,发掘媒介的表现价值;三是1964年后,以安迪·沃霍尔(1925-1987)《布利洛牌洗衣粉盒》为代表,对艺术与非艺术分界提出挑战,没有任何理想化的创作动机,艺术从风格或哲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没有特定的创作方法,意味着主体叙事的终结,也就是丹托所谓“艺术的终结”。自乔托(1267-1337)以来,西方发展了一套基于科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再现性绘画系统,旨在通过模拟深度空间的视觉效果,创造戏剧舞台聚光灯的效果,使画面呈现出立体感。因此,自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这种绘画的表象是置于二维平面上的三維空间。在文艺复兴之后,宏大叙事的历史画成为最受推崇的绘画类型。画家的任务是以真实再现的方式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伟大人物的壮举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实现这一目标,画家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包括透视、解剖、空间构造和色彩运用等。这些技能和规范的目的在于营造具有凝固时空感的场景,以掩盖画布的平面性。它们是特定观察、感知和构建世界方式的产物。

三、以《福利·贝热尔的吧台》为例浅析叙事性的终结

19世纪中期以来,写实主义画家对视觉真实性十分关注,马奈在再现性模仿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时代的地位大大提升。从学术化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注意到以下几个要点。1.写实主义的视觉真实性:写实主义画家追求通过绘画展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这反映了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和呈现真实的视觉感受的目标。2.社会正义问题的引发:绘画展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可能引发社会正义问题的探讨。这意味着绘画作品在呈现真实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3.对绘画本质的新思考:这包括对绘画的平面性和形式语汇自律性的关注。这种思考在西方现代美术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马奈的地位:马奈被置于再现性模仿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交接点上。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关注透视和解剖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暗示了他对传统绘画方法的批判和对绘画媒介本身的审视。

在本幅画当中画家将人物背后的空间用撑满画布的镜子来表示,从认知观念上马奈就没有用二维画布表现三维真实,由此缩短了观者与画面当中镜子的距离,使画面具有平面性。

卡拉瓦乔在绘画中成功实现了光线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这表明他能够准确再现场景中的光线效果,并将其应用于绘画中。传统绘画认为画中的光源应该来自畫面内部,即场景本身所拥有的光线,这与外部实际光源无关。根据描述,画面中的光线通常来自画面底部、右侧或左侧,常常通过窗户进入画面。这样的光线流入场景,同时带来适当的阴影效果。画中的光影呈现出真实而自然的效果,因此,场景仿佛被画中的光线所照亮,使主人公的主角光环更加突出。但在本幅画中,女招待被外光正面照射,光的照射使画面平面化,形成平面的装饰性。人们一看便知这是一幅画,一幅无关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伟大人物丰功伟绩的真正意义上的画。

马奈的《福利·贝热尔的吧台》体现出了“非叙事”的绘画性,它所体现的不再是处于不同人物间的“叙事的非逻辑”并置,这种并置并非不能在偶然中产生,而《福利·贝热尔的吧台》中的“非逻辑”并置却脱离了现实,于是便指向了一个新的问题,绘画不再是现实的映像,绘画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别于现实“他者”而独立于现实的存在。马奈强调“直觉”的感应,《福利·贝热尔的吧台》镜中的景象将观者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画面融合在一起,不再纠结表现一个虚幻空间的三维真实性。

四、结 语

就绘画史而言,绘画史的风格演化似乎是画家们从“画其所知”到“画其所见”的发展。马奈实现了从“画其所知”到“画其所见”,他终结了西方绘画的叙事性,他不是描绘共鸣而是在揭示真实。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盖特雷恩.认知艺术[M].王滢,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137.

[2] 克雷斯佩勒.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M].杨洁,王奕,郭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4] 汤克兵.印象派绘画的真实观与视觉现代性[J].文化艺术研究,2019,12(1):157-164.

[5] 祝新乐.基于现代图像学视角的《草地上的午餐》研究[J].艺苑,2022(3):65-69.

[6] 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7] 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图像学马奈叙事性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马奈和《吹笛少年》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蹭』出来的大师?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