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泽阳 孔令丞
关键词:开发区共建;经济效应;长三角
摘 要: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开发区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文章基于长三角开发区合作共建的背景,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具有共建关系的开发区经济绩效增长特征,以及共建关系对经济绩效增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开发区共建有利于实现经济共赢。第二,在共建开发区中,高发展水平开发区之间的学习效应较强,经济增长的同步特征明显;低发展水平开发区具有持续的“向上学习”特征,有利于强化经济增长的同步效应。第三,基于共建关系形成的招商合作有利于双方经济增长,而税收合作与土地合作对共建双方经济增长效应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上述研究对于各大城市群从开发区合作共建角度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3)06-0125-11
From Co-construction to Win-win: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Effect of Cooper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CHAI Zeyang1,2,KONG Lingcheng3(1.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2. Chongqing Development Institute,Chongqing 401331,China;3. School of Busines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Key words:co-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economic effe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bstract:As the growth pole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main carrier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zone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this paper studies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development zones with the co-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Firstly,co-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zones' economic win-win. Secondly,in the co-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zones,the learning effect between the developed development zones is strong,and the synchroniz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s obvious. And the underdeveloped zone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upward learning",which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synchronous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Last but not least,investment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co-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is conduciv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both sides. However,the impact of tax cooperation and land sharing on economic growth is not stable. The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to carry out region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on and co-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一、引 言
以城市群构建区域协调新发展格局为建立优势互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具体路径。自党的十九大对实施区域協调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之后,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1982年成立上海经济区后就开始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探索道路。其中,跨地区的开发区合作便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一。2003年,江苏省开始试点“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此后,上海参与到江苏南北共建园区的建设,并与南通、盐城等地共同成立了合作园区,浙江省和安徽省也先后在2012年展开园区共建工作。通过对长三角各级政府官方网站、开发区网站以及地方新闻网页等进行查询,我们统计到,截至2020年,长三角地区共建立了172对跨省市的共建园区。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共建园区实质上是一种“飞地经济”(Enclave Economy),往往由两个或多个具有较大发展差距的不同地区的开发区联合推动。理论上看,这种“大手牵小手”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区域内部的开发区抱团发展,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为发达地区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是一种双赢范式。那么,长三角地区的这种异地开发区合作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经济共赢?合作共建对双方经济绩效的影响又源于什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能够检验长三角地区开发区共建的经济成效,也能够为推进地方政府合作进而实现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与本文联系较为紧密的文献是研究地区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地方政府在中国式经济协同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关系存在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因此地方政府既可能成为区域联动发展的推动者,也可能成为区域联动的阻碍者。1就地方政府竞争而言,中国分税制改革和政治晋升机制在激发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积极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催生了地方政府的本位利益偏好。2出于对本地经济利益的关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地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引致了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现象、项目跟风重复建设、外资政策偏向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3甚至产生区域经济分化现象。为扭转这种“分裂式”发展格局,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就地方政府合作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研究路线。一是从理论层面探讨合作型政府关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主要形成了以制度权威助推地方政府合作的主流观点,4通过在特定领域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强化跨地区合作的过程管理,推动政府合作关系的固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5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设立了专门性和权威性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6有效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为推动区域合作设立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并形成了常设专题、热点专题、前沿专题以及合作协议的区域协作制度。7二是探究地方政府合作的经济效应。近年来,探讨政府合作的经济效应研究主要从特定区域展开,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效应、8长三角组建城市经济协调会的经济效应、9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经济效应等。12学者们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合作既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竞次问题,3也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绩效,4还能够通过强化经济联系从而扩大区域市场潜力。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式”区域合作在初期往往浮于文本,难以有实质性进展,因此产生的经济发展效应也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6
既有文献对地方政府竞合关系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充分关注,但仍存在不足。第一,府际竞争引致资源错配的负面经济效应是过去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尽管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府际合作的经济效应,但相关研究仍然不够充分。第二,从府际合作的实证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献倾向于对区域协同政策进行效果评估,如前文所提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缺乏对地方间开展实质性经济合作的效果研究。第三,在探究政府合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时,微观层面的人才流动、中观层面的产业升级或市场规模、宏观层面的经济联系往往会成为首选机制,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学习、优势互促、利益同享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因。鉴于此,本文在以下方面存在可能的边际贡献:第一,以长三角地区的异地共建园区为例探讨区域实质合作的经济效果,对现有府际合作的研究成果形成补充,为地方政府推动跨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之所以选择长三角地区为研究样本,是由于长三角是国内跨地区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先行者”,且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第二,为探究政府在开发区合作过程中的经济效果,本文通过对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地理位置解析,将企业数据加总至开发区层面,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共建关系是否促进了开发区经济共赢,为认识地区合作的经济效应提供了现实证据。第三,在探究园区合作共建促进经济绩效增长的内在动力时,本文从不同发展水平开发区之间的学习效应、税收分成、土地与招商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机制检验,为促进不同开发区形成有效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假说
虽然跨地区的共建开发区并不具备地理邻近特征,但共建双方通常会存在较大的发展梯度差距,经济互补性强,存在合作共赢的空间。发达开发区由于要素成本上升具有“腾笼换凤”的潜在需求;欠发达开发区要素充沛但缺少产业项目支撑。因此,依托于共建平台,两地开发区在信息共享、人才培训、合作交流、项目对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78共建园区使得各种要素能够实现跨城市转移。从欠发达开发区一方来看,共建关系的建立不仅是名义上的“挂牌”,同时还有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复制,为其注入了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使得企业在欠发达开发区也能够享受到发达开发区的经济资源和管理方式,促进企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欠发达开发区转移,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和品牌效应从而带动开发区经济增长。从发达开发区一方来看,共建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发达开发区土地要素缺乏的问题,为其实现高端要素集聚提供了空间支撑,从而使得发达开发区能够将有限的空间资源配置于效率更高、附加值更高的项目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率提升。由此可见,共建园区通过要素互换形成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体系,进而带动了关联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异地合作共建能够促进共建双方开发区经济的同步增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建立共建关系有利于开发区经济绩效同步增长,即共建能够实现共赢。
共建开发区的双方通常具有较大的发展梯度差距,这就为欠发达开发区提供了学习样板。通过学习模仿发达开发区,有助于欠发达开发区实现经济绩效增进。逻辑模仿律指出,同群者中绩效好、地位高的个体更可能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且模仿者对这些优质个体的模仿程度也比较强。1按照这一思路,在开发区中,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开发区正是容易被学习和模仿的优质开发区。这些优质开发区的成立时间相对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发展模式,对相关产业的资源和信息具有一定的支配能力。而那些欠发达的开发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获取信息的渠道较窄,招商引资能力相对较弱,对本地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因此,欠发达的开发区通常会向发达开发区进行学习模仿,从而提升其经济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低发展水平开发区具有“向上学习”效应,有利于强化共建开发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同步性。
傳统的要素竞争型经济使得开发区之间对资源要素的竞争转向洼地攀比式的优惠政策竞争,既损害了双方经济利益,也为低效企业或僵尸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进一步蚕食地区经济竞争力。与此不同,园区共建这种合作型经济发展路径打破了传统的要素竞争型经济格局,有助于克服区域竞争的“囚徒困境”,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实现经济发展的集体理性,提供了制度基础。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共建开发区双方之间的发展梯度差距弱化了税收、补贴等政策性竞争,且有利于合作园区之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例如: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与启东各占股本60%和40%,同时税收等收益也按照6∶4分成;上海嘉定工业区建湖科技工业园,上海与嘉定双方成立合资股份公司,收益按股本结构分成。第二,异地共建开发区具有“飞地经济”的特征,欠发达开发区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发达开发区土地“后备军”的角色。发达开发区往往会将一些占地面积大的企业转移至欠发达的合作园区,既实现了其“腾笼换凤”和转型升级的目标,也为欠发达开发区提供了产业项目支撑。第三,共建关系也推动了开发区之间的招商合作,特别是发达园区在招商过程中会将一些适合的项目介绍至合作园区(例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2017年招商谈成的项目有80%来自上海推荐),因此共建双方实际上是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因此,开发区的异地共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市场边界的行政藩篱,2为各方构建合作共赢的经济关系提供了可能。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3:依托共建关系,开发区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双方共赢。
三、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
开发区共建是一种经济关联特征,为了分析这种关联特征的经济效应,本文沿袭现有文献考察地区关联网络同群效应的研究,34利用空间滞后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事实上,空间计量模型包含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模型需要经过统计检验进行选择。然而,本文目的在于考察具有共建关系的开发区是否存在经济共赢特征,选择基本的空间滞后模型并重点关注其空间滞后项系数r即可验证该特征存在与否。模型设定如下:
lnYit=α+ρWlnYit+βlnXit+μi+τt+εit (1)
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开发区和年份;lnYit是因变量,即开发区i在t年的经济绩效;WlnYit是因变量lnYit的空间滞后项,其中W为反映开发区共建关系的空间权重矩阵,若不同城市的开发区之间存在合作共建关系,则对应矩阵元素Wij=1(i?j),反之为0;lnXit为一组解释变量,用于控制开发区特征;μi和tt分别为开发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eit为随机误差项;a为常数项;b为各解释变量的估计参数;r为因变量空间滞后项系数,衡量了开发区在共建关系下由于主体决策与互动而形成的经济增长特征,是本文关注的核心系数。1若r>0,说明开发区共建双方的经济绩效增长具有同步性,即共赢特征;若r<0,说明开发区共建双方的经济绩效增长存在差异性,即虹吸特征;若r=0,说明开发区共建双方的经济绩效增长没有统计关联特征。2
(二)数据筛选与变量选取
1.开发区数据
本文的开发区数据来源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加总,同时基于数据的完备性,本文将研究窗口期设定为2007—2013年。由于长三角的亳州、淮北、宿州、舟山等4市筛选出的开发区企业样本过少,直接用企业加总数据代替开发区数据可能存在较大偏误。因此,本文剔除了该4个城市的开发区样本,仅以长三角其他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348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对开发区数据的筛选过程如下:首先,将开发区范围简化为以其管委会为中心的圆,并利用高德地图API抓取各开发区管委会的经纬度信息;其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名称和地址信息抓取企业的地理位置信息,并计算各企业到各开发区管委会的最小距离;然后,根据各开发区的核准面积计算开发区的平均半径为1.55km,为了避免部分开发区的企业样本量过少,本文将距开发区管委会2km内的企业均视为开发区企业;最后,对开发区企业的各种指标进行汇总得到开发区层面的指标。
2.变量描述
被解释变量,开发区经济绩效。开发区现存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持续为地区政府提供税收,工业效益仍将长期是开发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利用开发区的单位面积工业产值(lndzpd)和劳均工业产值(lndzlp)来衡量开发区的经济绩效。其中,工业产值数据和劳动力数据均来自工业企业层面的加总。
解释变量。为了控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和缓解遗漏变量带来的估计偏误,本文在模型中加入如下解释变量:①开发区从业人数密度(lndz_employ)用开发区企业加总后的从业人员与开发区面积的比值来衡量;②开发区出口规模(lndz_export)用开发区企业加总后的出口交货值来衡量;③开发区企业平均规模(lndz_ascale)用开发区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总额来衡量;④开发区平均工资水平(lndz_wage)用开发区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来衡量;⑤开发区企业国有资本份额(dz_ncpart)由开发区内部国有与集体控股企业数占总企业数量的百分比来衡量;⑥开发区级别(dz_level),省级开发区取值为0,国家级开发区取值为1;⑦开发区年龄(dz_age)用当年年份与开发区首次成立年份的差值来衡量。为避免潜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对部分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
以上经济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开发区级别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進行查询所得,开发区首次成立年份是从各政府、开发区以及新闻媒体等官方网页查询所得。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
鉴于传统的面板数据估计方法会导致误差项方差矩阵奇异以及方差估计量不一致,1本文采用正交转换准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来对模型进行估计,该方法采用正交转换来消除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可以得到无偏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无论是单位面积工业产值还是劳均工业产值,开发区经济绩效的空间滞后项WlnYit的系数r均显著为正,表明具有异地共建关联的开发区,其经济绩效呈现同步增进的共赢特征,与假说1一致。跨地区合作共建使得不同的开发区通过优势互补优化了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有利于在开发区之间形成利益共享和实现联动发展。
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显示,开发区出口规模、企业平均规模、工资水平、开发区等级和开发区年龄均对其经济绩效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也符合我们的直观认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开发区从业人数密度有利于工业产值密度的增长,但不利于劳均产值增长。该结果符合基本逻辑,因为从业人数密度越大,即劳动人数越多,此时在工业产值一定的条件下劳均产值就会下降。第二,开发区国有与集体企业的比重过大不利于开发区生产绩效增长,该结果与现有研究指出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弊病是一致的。2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估计的稳健性,本文分别从替换因变量、缩尾处理、添加滞后项以及设定新样本等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列(1)将因变量替换为开发区劳均销售额(lndzsale);列(2)—列(3)对上下样本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以缓解异常值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列(4)—列(5)将模型替换为动态空间滞后模型,即增加了因变量在时间层面的滞后项,以控制未被观测到的历史因素对当期开发区经济绩效增长的影响;列(6)—列(7)将模型替换为空间杜宾模型,即增加了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列(8)—列(9)将开发区企业样本重新设定为距管委会3km内的企业,以检验企业样本选择对估计结果的影响。从估计结果来看,因变量空间滞后项系数r的符号与基准回归结果均一致,且显著性较强。可见,核心系数的结果不受因变量、异常值以及模型和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三)反事实推断
根据前文估计结果,经济共赢来自于具有跨地区合作关联的开发区。然而,如果不能排除非共建开发区之间也具备经济共赢特征,就不能说明异地共建与开发区经济共赢存在因果关系。对此,本文拟对共建关系的经济共赢特征进行反事实推断,具体方法有二:第一,从未建立合作共建的开发区中随机选取与真实的共建开发区相等数量的开发区作为“伪共建”空间权重矩阵;第二,保持空间权重矩阵不变,将城市—开发区层面的截面位置关系进行随机化处理,从而达到改变开发区共建关系的目的,这种“伪截面”的处理方式与构建“伪共建”空间权重矩阵的思路实质上是一致的。如果在“伪共建”矩阵或是“伪截面”关系下的空间滞后项系数r仍然显著为正,那么说明开发区的经济共赢特征可能来自于其他因素,而非共建关系;相反,如果空间滞后项系数不显著,则说明开发区经济的共赢特征来自共建关系。反事实推断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无论是在“伪共建”矩阵还是在“伪截面”关系下,空间滞后项r的估计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反事实推断表明“伪共建”关系对开发区的经济绩效变动并无显著影响,从侧面支撑了基准回归模型的结论,即共建催生了共赢。
五、进一步的机制分析
前文理论分析指出,欠发达开发区的“向上学习”以及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促成经济共赢的原因。对此,本部分将从学习与合作两方面对共建园区的经济共赢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一)学习效应的动态机制
通常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开发区具有更多的发展经验和信息优势,更容易成为其他开发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除了对学习效应的探究之外,学习效应的持续性也是本文关注的问题。对此,为了检验假说2,本文在邓慧慧和赵家羚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学习效应动态化,1设置如下估计方程:
其中,kj为一组年份虚拟变量,当j与当年年份相等时,取值为1,否则为0;m为样本组合标识;其他变量的设置与前文一致,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通过利用m对lnYit进行组合,可以反映出不同开发区之间的学习模仿特征,若ρ>0,说明不同开发区之间存在学习模仿行为,有利于促进经济共赢;反之,说明不同开发区之间没有学习模仿行为,不利于促进经济共赢。1模型L-L表示低发展水平开发区之间的学习模仿,模型H-H表示高发展水平开发区之间的学习模仿,模型H-L表示低发展水平开发区对高发展水平开发区的学习模仿,模型L-H表示高发展水平开发区对低发展水平开发区的学习模仿。其中,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2007—2013年开发区劳均产值均值的中位数划分为低、高两个组别。
学习效应的估计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首先,低发展水平开发区之间的共建关联并未激发双方的学习模仿,两者间的经济绩效变动也没有统计学特征。其次,高发展水平开发区之间的共建关联存在相互学习特征。高发展水平开发区往往将彼此作为“标尺”,2为了维持绩效评价的相对差距,彼此之间在经济决策上进行学习和模仿是各自的占优策略。最后,当共建关联存在于两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开发区时,低发展水平开发区会持续向高发展水平开发区进行学习从而强化经济共赢效应,验证了假说2的“向上学习”效应;而高发展水平开发区不会向低发展水平开发区进行学习模仿。
(二)合作效应的动态机制
为了检验假说3,本部分拟从税收、土地、招商三方面来衡量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合作行为。①税收(lndz_tax)。税收分成是开发区之间开展合作的前提之一,本文利用开发区税收与工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开发区之间的税收合作程度,其中税收数据来源于企业税收的加总。②土地(lnlands)。土地供给既是欠发达开发区的要素优势,也是与发达开发区达成合作的禀赋条件。共建关系成立后,产业转移以及项目合作对土地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本文利用开发区所在城市建设用地出让面积来衡量土地要素合作,出让土地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③招商(lninvite)。共建园区通常位于欠发达开发区,在企业招商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与发达地区开发区的合作,能够为欠发达开发区推荐大量的企业入驻其中,因此开发区企业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彼此之间的合作行为,本文利用开发区单位面积的企业数量来衡量招商合作程度。开发区企业数量来源于前文对开发区企业的识别结果。此外,本文还对长三角共建开发区合作效应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甄别,在石磊等估计方法的基础上将开发区合作效应的影响动态化,1设定如下模型:
其中,将开发区经济绩效的空间滞后项WlnYit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与开发区i有共建关联的其他开发区的平均经济绩效水平;Vit为反映开发区经济合作的变量,即税收(lndz_tax)、土地(lnlands)与招商(lninvite);kj为一组年份虚拟变量,当j与当年年份相等时,取值为1,否则为0;λ为本部分重点关注的参数,若λ>0,说明开发区共建过程中的税收、土地与招商合作有利于促进关联开发区经济绩效的增长,若λ<0,说明开发区共建过程中的税收、土地与招商合作并不利于关联开发区经济绩效增长,若λ=0,说明开发区共建过程中的税收、土地与招商合作对关联开发区经济绩效没有影响;2其他变量设置及参数与前文一致,不再赘述。
图2显示了开发区共建过程中税收、土地与招商合作对关联开发区经济绩效影响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税收合作的经济增长效应仅在2011年显著为正,土地合作的经济增长效应仅在2011和2012年显著为正,两者对共建开发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均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共建初期税收分成机制并不成熟,且新增税收多用于共建园区的滚动开发;同时,土地要素在共建初期也以新开发为主,也还未产生实质性经济价值,因此税收分成与土地合作的开发区经济共赢效应存在滞后特征。另外,该两种合作机制对共建双方的经济绩效影响在较多时期是不显著的,也说明了开发区共建各方在利益分配与要素合作方面仍未形成一套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招商合作的经济增长效应始终显著为正,表明招商项目推荐是共建双方共赢的主要来源。虽然共建初期还未有实质性的企业进入与迁移行为,但共建合作的达成已经向在园企业释放出产业发展信号,对在园企业的经济绩效提升与生产能力扩张形成正向促进效应。总体而言,该实证结果虽然与假说3不完全一致,但至少说明了在招商项目上的合作行为对开发区共建双方的经济绩效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需要关注的是,该结果也从侧面揭示,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要素共享机制对于促进开發区共建双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結论与启示
开发区共建是打破行政藩篱,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实现了从共建到共赢。跨地区的开发区合作共建,通过以共建园区为载体使得区域经济形成关联网络,对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长三角开发区合作共建的现实背景,通过将工业企业数据汇总至开发区层面,研究了开发区共建的经济共赢效应,同时从学习与合作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的开发区共建有利于双方经济绩效同步增进,即共建实现了共赢。第二,在开发区共建关联中,高发展水平开发区之间的学习效应较强,经济增长的同步特征明显。需要关注的是,共建联系中的低发展水平开发区会持续向高发展水平开发区进行学习从而强化经济增长的同步效应。第三,税收合作和土地合作对开发区共建双方的经济绩效影响具有较强不确定性,而共建双方达成的招商互助则有利于实现经济共赢。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到的政策启示在于:
第一,异地共建开发区不仅对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也对其他区域形成了示范效应。其他城市群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可以借鉴长三角开发区的合作共建经验和模式,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推动本地开发区建立跨城市、跨省份的合作共建关系,利用“飞地园区”做好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工作,搭建开发区合作网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第二,持续性学习是共建关系中低发展水平开发区经济绩效增进的来源之一。高发展水平开发区往往在产业布局与规划、管理模式创新、政务协调服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场经济的服务者,在推动开发区产业合作的同时,也要鼓励内部低水平开发区“向上学习”,积极选派干部到优秀的开发区挂职锻炼,学习经验,从而优化本开发区内部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内部产业,提升开发区竞争力。
第三,招商合作互助是实现开发区共赢途径之一,但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要素共享机制。因此,地方政府在达成共建协议并进行开发区合作的同时,一方面要在企业招商项目上展开合作互荐,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双方经济共赢;另一方面,从2007—2013年间长三角共建园区在税收合作与土地合作方面的经济效应强不确定性来看,其他城市群区域在施行园区合作项目时,应当对共建开发区合作各方的目标定位、利益分配以及要素共享进行合理规划,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有效保障各方共建利益,跳出区域合作中的“囚徒困境”,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孔庆洋
*收稿日期:2022-07-25;修回日期:2023-03-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20&ZD06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贸易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20AJY008);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基金“成渝地区城市关联网络特征及其经济效应研究”(21XWB037)
作者简介:柴泽阳(1990-),男,山西晋城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与集聚经济;孔令丞(1963-),女,天津宝坻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与能源经济。
1 申桂萍、孙久文:《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2 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期。
3 储德银、费冒盛、黄暄:《地方政府竞争、税收努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研究》2020年第8期。
4 周伟:《地方政府间区域合作治理中的制度权威建设》,《理论月刊》2018年第5期。
5 曾鹏:《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政府合作治理及其制度权威建设》,《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6 杨志云、毛寿龙:《制度环境、激励约束与区域政府间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个案追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7 周仁标:《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8 张冀、史晓:《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效果评估——以家庭经济风险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9 张学良、李培鑫、李丽霞:《政府合作、市场整合与城市群经济绩效——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实证检验》,《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9期。
1 李林威、刘帮成:《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能否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准自然实验》,《经济问题探索》2022年第10期。
2 李礼、王鹏程、任宏志:《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情境推演的视角》,《金融经济学研究》2023年第4期。
3 王芳、余莎、陈硕:《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基于重力模型的证据》,《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9期。
4 孔令丞、柴泽阳、邱丹霞:《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能力驱动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22年第12期。
5 张跃:《政府合作与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财政研究》2020年第4期。
6 袁胜超、吕翠翠:《地方政府合作与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当代财经》2022年第9期。
7 陈耀:《园区共建是推动我国省区合作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8 张京祥、耿磊、殷洁、等:《基于区域空间生产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
1 陈仕华、卢昌崇:《企业间高管联结与并购溢价决策——基于组织间模仿理论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
2 费文博、于立宏、叶晓佳:《共建产业园区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吗?——来自沪苏两地的证据》,《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3期。
3 邓慧慧、赵家羚:《地方政府经济决策中的“同群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4 杨晓军:《城市环境质量升级的同群效应及其机制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6期。
1 陈治、张少华:《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中国274座城市数据的异质性研究》,《管理学刊》2023年第1期。
2 Li,X. Y. and Xu,H. Z.,Effect of local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competi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China's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vol.29(June 2020),pp.2418-2431.
1 邓慧慧、赵家羚、虞义华:《地方政府建设开发区:左顾右盼的选择?》,《财经研究》2018年第3期。
2 李平、卢霄:《外资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南开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
1 邓慧慧、赵家羚:《地方政府经济决策中的“同群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1 Gangopadhyay,P. and Nilakantan,R.,Peer effects and social learning in banks invest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vol.75 (September 2021),pp. 456-463.
2 周波、孔欣悦、张超:《墙内开花墙外香吗——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1 石磊、陈乐一、李玉双:《区域经济增长的同群效应——来自中国城市数据的经验证據》,《地理研究》2020年第4期。
2 Kelchtermans,S.,Neicu,D. and Teirlinck,P.,The role of peer effects in firms usage of R&D tax exemp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vol.108 (January 2020),pp. 7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