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莉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而学校美育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应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还需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优秀的美学品鉴能力。这种美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来源于个体对美的认知和追求,也来源于个体内心的审美人格的健全。为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深度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理念与政策支持下,不断加强美育的指导与美育课程的建设,致力于培养一支优秀的美育师资队伍,积极协同企业,凝聚校企协同育人合力,以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帮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这有助于培养出既有扎实技能、又具备丰盈思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美育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提升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助于健全个体的人格,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培养出德技并备、德艺双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维度的教育不仅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机会,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1]。当前,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理念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相结合,以有效满足企业与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高质量要求。需求和培养两端的直接对话,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培养出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一方面,美育可以陶冶学生心灵美感,涵养学生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提升内在修养。杜卫于《美育论》中提及美育的德育功能,而德育功能作为美育的一种外在功能,能以感性方式实现德育目标,美育是德育艺术化的实践[2]。美育以艺术、音乐、舞蹈等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同时,美育工作者通过带领学生欣赏与学习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以艺术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学生在艺术、音乐等活动的熏陶与感化下,其艺术修养、审美素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将得以显著提升,这对学生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出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将有助于满足部分行业和企业对具有审美能力并且具备创美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艺术创作与表演等活动,美育可以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提供平台契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接触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艺术表达,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绘画、雕塑、摄影、手工制作等艺术创作活动的组织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创作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全新创意和表达方式,锻炼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激发学生独特创造力。在美育熏陶下,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个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与个人专业技能相结合,在提升个人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具有全面发展和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
产教融合视域下开展美育,对于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而言,有助于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针对美育主体而言,有助于实现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将审美教育融入院校教学与企业实操的教育全过程,壮大美育育人主体,拓宽高职学生接受美育的渠道和平台。而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美育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审美与现实生活、审美与专业发展、审美与实习就业等与个人未来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真正明确审美的重要价值[3]。一方面,实现教育教学理念与内容形式的创新发展。美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这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理念形成鲜明对比。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注重实践体验,倡导以多样化教学形式,为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契机。高职院校能够通过与企业、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广泛组织校企文化对接、艺术创作、文化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体验。且创新性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进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美育可为高职教学内容注入新元素、增添新动力。美育工作者将艺术、文化、审美等内容纳入教学范畴,丰富教学内容多样性与综合性,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艺术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内容,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将美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美育有助于协调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默契配合度,贯彻落实开放、包容、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整合院校与企业的美育资源,聚集校企协同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训平台,推动学生技能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质量、服务的需求与要求不断增多,文化产业的繁荣、审美经济的发展呼唤着更多具有审美意识和创新创造力的人才出现。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美育有助于契合国家与社会对审美创新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实现技能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同向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技能人才。一方面,审美意识、美学内容、美学创作可以持续丰富技能型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美学鉴赏能力,为学生人生发展、职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有助于提升审美修养,培育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成长为有品位、有内涵、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育美育文化和美学创新人才,能够提升学生艺术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丰富文化、美学艺术产品与服务,为文化、艺术、美学等相关的产业发展提供综合型人才支持,促进相关产业的持续繁荣与创新发展。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素养,在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与欣赏艺术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成长为兼具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美育也注重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导职业技能人才结合自身专业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而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满足市场对文化消费的多样化需求。美育强调跨学科合作和综合能力培养,力求学生具备在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进行交叉融合的能力。基于当前文化产业与科技、设计、旅游等领域的融合趋势,具备艺术、设计、创新等综合能力的文化创新人才将成为推动不同行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社会需求导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2020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各学段、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为新时期高职美育提供根本遵循。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美育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制约着美育效能的实现。
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显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美育的普及和师生对美育的认知方面。首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注重“以就业为根本”,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以及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导致“重智轻德、重技轻美”的现象,使得“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育美、以美促劳”的美育价值被忽略[4]。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和主抓学生就业的教育特点,使得美育在高职院校中普遍被忽视。美育普及不足,美育效能难以发挥,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学生缺乏美育意识和美学素养,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对具有创造力、审美力以及文化素养的人才需求。教师和学生对美育的概念和内涵理解模糊,部分人仅将其局限于艺术教育,忽略了其更广泛的应用,难以发挥学生美学素养和美学能力在不同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实际效能。其次,社会对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认知度不高,导致高职院校美育教学缺乏外部支持和合作机会。校企合作的重心主要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实操训练方面,由于美育效能的滞后性、隐蔽性,校企合作在美育教学和美育合作项目等方面投入精力较少。因此,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缺乏外部资源支持,难以吸引企业、社会机构等提供的合作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美育教学工作缺乏实践平台,无法让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美学思想和人文素养在实操中融合。
在产教融合的视角下,课程教学扮演着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角色。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还与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然而,当前的美育课程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进行优化。一方面,美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将美育基本等同于艺术教育,除舞蹈、美术、体育等专业学习外,其余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中鲜少纳入美育教学设计,且美育相关课程主要以艺术鉴赏等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缺乏与美育相关的美育通识必修课、学科美育和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安排。由于缺乏完整的美育理论课程,部分高校的美育工作开展不足,学生学习缺乏课程依托,美育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仅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常识,习得美学创作技能,无形中制约着美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美育课程缺乏实践教学。由于高职院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较低,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在数量与质量上均有广阔发展空间。高职院校以专业课教学为主,美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课外拓展实践课程存在,美育课程缺乏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下的企业和社会机构也难以有效参与到学校美育教学当中,使得美育课程内容未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合作企业无法看到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和应用价值,导致企业对于参与美育教学的兴趣降低,无法有效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产教融合视角下,专业化的美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满足产业界的需求,提高美育的质量。但当前高职院校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美育教师数量少、专业水平需提升等情况。一方面,美育教师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资源,但由于高职院校更加侧重于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美育师资的培训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美育教师的数量不足,美育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稀缺,高职院校难以招聘到具有丰富美育经验的教师专门从事校内的美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美育教师专业水平需全面提升。在产教融合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教师不仅应具备美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和背景。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美育教师的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与行业和市场需求相关的科研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将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融入教学中,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将美育效能转化为具体的科研项目和教学成果,无法为美育教学和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美育教师的专业构成对于美育的质量也有影响。部分教师是由思政教师兼任或转岗担任,或者是在“双师制”下由企业授课导师担任,往往因缺乏系统的美育理论知识和授课方法的培训,缺乏对美学、艺术史、文化理论等方面的系统性学习,难以扎实掌握美育的基础理论和学科内涵。
在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美育渠道单一、校企美育合作不足等问题。一方面,美育渠道单一。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主要依赖课堂教学,缺乏多元化教育渠道。学生仅能在课堂上接受美育,缺乏拓展和深化机会,这种单一的教育渠道限制着学生的美育体验和学习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需要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美育的边缘化发展与企业美育支持力度的不足,使得高职院校美育缺乏与实际艺术实践相关联的机会,缺乏校企美育合作平台,学生仅能在课堂中进行模拟实践,缺乏与艺术机构、社区等实践环境的连接,导致社会参与机会有限,难以充分发挥美育的社会意义。此外,高职院校美育开展缺乏跨学科的教育融合。美育理应与其他学科融合,推动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的教学理念,存在专业学科的藩篱,使得美育难以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限制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校企美育合作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具体合作项目、资源共享不足、教学互动有限、实践机会匮乏等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美育领域拥有的资源互补性较差,院校缺乏企业的艺术实践资源、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而企业可能缺乏专业教育教学经验和师资队伍,这种资源缺乏使得双方在美育中难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美育领域缺乏具体合作项目、教学互动和交流平台。校企双方往往局限于各自教学环境中,剥夺了学生跨界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艺术实践和行业需求,缺乏与企业专业人士的交流指导,无法参与真实的美育项目,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这些无疑限制着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应将美育作为育人重要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审美观,使学生在实现精神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升的基础上,成长为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匠才。
高职院校应加强美育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高职院校美育的重要地位。首先,明确美育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应将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内容纳入教育目标中,将美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当中,注重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美学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学科融合,将美育纳入各专业学科教学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美育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美育的综合性和终身性,强调美育在创造力、想象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合作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美育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体验与理解美育的多重意义。其次,完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不断推进国家要求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完善校企合作美育实操课程体系。例如,高职院校应开设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学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引导学生将专业与文艺素养、创新创造能力相结合,逐渐成长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工匠巧匠。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校企美学产品研发课程,共建共享优势校企合作美学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引导企业参与美学教学课程建设。例如开展以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为代表的专业性较强的工业美育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汽车美学设计主题活动与竞赛,提升学生在汽车专业领域的美学审美和创造能力。此外,还应加强美育教材研究和开发,组织校内美育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行业专家学者、美学艺术家等形成美育教材研发团队,合理选取不同美学艺术教育元素,不断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如高职院校根据学校自己的特色,建立科技之美、建筑之美、设计之美、生态之美、非遗文化之美、茶艺之美、园林之美等与专业有关的鉴赏类美育课程体系。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高职院校应不断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丰富美育形式,组建美育师资队伍。首先,不断丰富美育形式。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拓宽优质课程覆盖面;高职院校应提升美育科学研究水平,建设校企合作美育综合研究和决策咨询的基地,组建校企美育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特色和专业特点的美育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规律模式、考核评价标准,以推动美育协同创新,探索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机构等的协同育人机制,促使校企合作育人联盟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应当重视提升美育教师的质量。鉴于美育课程成功开展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作为美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力量,高职院校美育教师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5]。为达成此目标,高职院校应制定专门的美育教师培养计划,包括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联合培养方案,提供美育学科知识、艺术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以提升教师在美育教学方面的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协同育人,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由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和高职教师组成的美育教师人才资源库,实现合作教育教学。这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学生能够从实际专业人士那里获得指导和经验分享。此外,与企业合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了解行业发展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美育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以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情感和创新的内容为核心,美育开展过程是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对此,高职院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首先,高职院校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美育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享受美育文化氛围。例如,加强艺术美育实践,组织学生创编、巡演艺术歌剧、舞台剧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在开展美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极具职业氛围的物质文化。高职院校应联合企业,组织以美育为主题的企业文化活动,学习职业精神、感受职业氛围。其次,高职院校应创设有助于促进和发挥美育功能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活泼的文化氛围。优美的校园景色能够使师生感受到美,将美的感动与审美意趣渗透于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美好的校园生活中构筑起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再次,完善校园文艺设施。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艺术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场所,使经典艺术作品为学校美育服务,引进高水平文艺展览和演出,丰富校园美育活动。此外,高职院校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的工匠、设计师和艺术家进校担任美育指导教师,并不断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打造最美校园,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美育情感体验和教育氛围,进而帮助学生成长为真善美的实践者。
校企合作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产业的实际需求。企业通常拥有对行业趋势、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他们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有关美育领域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要求。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可以使美育课程更贴近市场需求,从而培养出更受市场欢迎且适应能力更强的毕业生。“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可将学校与企业各方优势发挥至最大,维持学校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各方优势资源能够充分运用于人才培养中[6]。高职院校应凭借校企合作办学、产教融合发展优势,不断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提升美育实效性。首先,完善校企美育合作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应推行美育课程联动教学,将美育内容融入专业学习与企业实操培养全过程;建立校企合作美育导师制度,邀请企业美育专业与学校美育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指导学生美育实践项目和美育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和反馈,帮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不断成长;制定艺术家、企业家驻校计划,邀请艺术家、企业家参与高职院校美育项目,开展艺术创作、工作坊、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其次,加强校企美育实践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美育实践项目,例如共同策划艺术展览、文化活动、舞台演出、专业设计大赛等,学生则根据自身专业技能参与相关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与企业专业人士共同工作,积累艺术实践经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从事艺术设计、文化创意开发等企业在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参加美育实践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进入实际工作环境,与专业人士合作开展美育项目,获得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培养。且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可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美育,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提升高职院校美育质量。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美育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全环节之中,不仅使得美育实践转化为育人实效,更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美育顶层设计,丰富美育形式,完善美育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获得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