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林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7005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孕育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经内蒙古843 公里,千百年来不仅在这里播撒下了文明的火种,也为北疆大地培育了璀璨的文化。在新时代挖掘探索黄河文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培树文化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明的起源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文明曙光、部落与部落联盟的出现、早期国家的出现。
早在六千至四千年前,就有众多的史前文化出现在黄河流域。从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水洞沟文化、河套文化,中游陶寺文化、半坡文化,到下游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这些是黄河流域出现文明曙光的史实。
这个时期制陶、渔猎、农耕等活动纷纷出现,反映了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
中国历史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女娲、伏羲、尧、舜、禹、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首领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口耳相传,后来被司马迁写入《史记》。[1]这是国家出现前黄河流域原始部落和部落族群的整合,这个历史阶段有众多的“方国”或者称部落联盟出现在黄河流域。正如考古学家张学海先生所讲:“在夏朝出现前,还有一个灿烂的部落方国时代。”
公元前2070 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了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立了西周王朝。夏商周国家的出现相当关键,它是黄河文明的婴儿期。青铜器、甲骨文和王城,被称作“文明的三要素”。
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华文明萌芽时期最早的国家形态已经出现在黄河流域。商代社会中,所有人的精神和行为都被控制在巫师或者称祭司阶层手中,很多巫师或祭司本身就是国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祀”是祭祀祖先,“戎” 是对外战争。而掌握和决定这两件大事的人是巫师,国家和族群的整个意识形态,从广大底层奴隶、平民到贵族和最高王权的掌握者,都被巫鬼文化和宗教迷狂控制。黄河流域尽管出现了最早的国家,但构成国家的整个族群,还远未完成完整的心灵构建和文化自觉。
早期国家出现后,尽管具备了三要素,即青铜器、文字和王城,但这仅仅是国家产生时器物层面上的“三要素”,它距离黄河流域华夏族群思维模式的构建、意识形态的逐渐形成及完整的伦理行为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河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春秋、战国,经过秦到西汉武帝时期大体定型,历时大约五百年。五百年的时间对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整个历程是很短的一瞬,但却是相当关键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里,黄河文明逐渐从夏商时期推崇巫术和占卜的蒙昧状态走向苏醒,到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乐,巫鬼文化被礼乐文化代替。从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学说的诞生,到战国时期稷下学宫走出来的各种思潮流派,在百家争鸣中走到了西汉,在汉武帝时期完成了百家学说的万象归一,这是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被西汉王朝定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
黄河文明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农耕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上层建筑息息相关,中国古代众多王朝都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所以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民间思想的影响非常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黄河文明早期经典著作《周易》开篇文字就是激励引导华夏民族个人和集体,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基调和生活态度。
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在历史的演变中与时俱进,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砥砺、焚书坑儒的磨难、独尊儒术的转型、魏晋玄学的改造、儒释道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和近代以来的沉浮变迁,在与各种学说的交融和碰撞中,既一以贯之,又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铸就了强大的生命力,惠泽至今。儒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并以其特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走过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这也是黄河文明延续数千年从未间断的原因。
近代以来,黄河文明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到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再到改革开放,黄河文明打开窗户,与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展开交流,呼吸吐纳之间,进一步向前发展,取得了更为丰厚的成果,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等重要要求,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黄河文明是由众多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而成的,这其中有很多重要元素,概括起来有五个特征。
黄河文明的第一个特征是长期以来的“大一统”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几千年来,虽然黄河流域各民族交错杂居,但是他们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感情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这种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联系。“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和 “大一统” 的主流意识,在黄河流域各族群众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自周秦汉唐以来,天下大势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但黄河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基础框架始终保持,它在周秦汉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并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向北扩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南扩展到川云贵、西藏,向西北扩展到新疆。中华各民族具有高度认同的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表现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黄河文明的第二个特征是兼收并蓄。
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河上下的先民们不仅在黄河流域相互借鉴吸收先进文化,还以开放的态度面向各种各样的其他文化,包括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中亚文化、长江文化、西域的绿洲文化、高原上的吐蕃文化等,黄河文化张开臂膀,与中外多种异质文化相互借鉴、包容吸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黄河文明的第三个特征是朴素的宇宙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自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烧土成器、农耕渔猎、在大河两岸繁衍生息之时,就开始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是从鲧的堵河失败到禹的疏河成功开始的。从那时起,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的互动便已产生。古代哲人把这种现象叫作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本质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中国古代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天文历法、农业耕作、中医学等文明,都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依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运用中医学针灸“子午流注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依据是“人参天时”这一中医基础理论。在农业生产中,大河两岸的先民在与黄河相处的几千年中,学会了按自然规律处理与大河的关系,把握好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春种、夏锄、秋收、冬藏,顺时而动。
黄河文明的第四个特征是中华儿女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黄河水患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治理黄河需要各方面力量协同合作、众志成城,这既是黄河水患防御的客观需要,也是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这一过程中,铸就了中华民族勇于挑战、敢于超越、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磨难,但依靠自强不息、愈战愈勇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顽强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河文明的第五个特征是当代生态文明的兴起。
目前,黄河流域存在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诸如上游的土地沙化、荒漠化,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中下游的河水污染,以及全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匮乏、湿地面积缩小、水质富营养化、森林草场退化等问题,这些都导致黄河流域水生态恶化,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次召开座谈会,并把这项工作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明确提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等重要指示,不仅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也为古老的黄河文明注入了生态文明新理念。
黄河文明是民族感情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中华各民族的彼此认同,并且凝聚融合为集体意识;它不仅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今天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黄河文明的当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上。从黄河流域史前人类的出现,到华夏族的诞生,再到中华民族的形成;从历代王朝兴衰存亡,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再到中华文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伟大复兴……历史长河为黄河文明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新征程,这种文化自信也必将引领我们不盲从教条、不照搬经验、不盲信他人,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黄河文明的当代价值,其次体现到其所带来的坚强意志和实干精神上。从远古到当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中华民族,靠着愈战愈勇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顽强地繁衍生息。黄河文明、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首阔步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新征程上,这种意志与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黄河文明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其所带来的家国情怀上。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家乡家园的热爱,同时是一面具有号召力的伟大旗帜。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前仆后继,探索创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这与各族人民强烈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与情怀来源于黄河流域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和他们创造的英雄伟业之中。未来,在家国情怀感召下的中华民族也一定可以移山填海、勇攀高峰,创造出新的更伟大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