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丽丽
无废农业是一种绿色生态发展方式,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产业组成,推进无废理念必不可少。本文介绍了无废农业的概念与发展现状,并建议通过源头减量、渔业固废回收利用、全域尾水治理、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和回收体系构建等措施来推行“无废渔业”,以期实现水产养殖业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助力无废农业有序发展。
无废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五大板块之一,也是固体废物领域生态文明改革的“催化剂”。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有大量农业废弃物伴随产生,譬如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水产养殖尾水、废旧塑料制品、农兽药包装等。这些与日俱增的农业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大,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妥善解决农业废弃物问题势在必行。
我国无废农业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基础,通过推动形成绿色生态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农业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将农业废物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农业发展模式。
无废农业是建立在无废城市基础上的一种理念,而水产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产业组成。针对杭嘉湖一带水产养殖在农业中比重较大,渔业经济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40%左右的现状,推行无废理念十分必要。在“双碳”背景下,做好“无废渔业”将对推进水产养殖业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重要意义。
从各地已经施行的政策措施来看,无废农业主要取得了三方面成绩。
一是一些地区已建立农业废弃物全量化利用体系。推进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秸秆利用等绿色转型,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建立健全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实施渔业领域的“肥药两制”,实现化肥、渔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实现肥药减量化的同时,建立跟踪制度,从源头规范农业投入品流通使用,进而实现“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管理。
二是相关部门推动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化利用。通过农业生态模式、农业绿色循环的建设来推行农业可持续化生产,实现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针对牲畜家禽粪便,以“种养平衡”为核心,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推广畜禽粪便种养循环、综合利用的多种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内陆地区开展“鱼塘种稻”“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农田资源的阶梯利用,推动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齐抓共管;针对秸秆残株利用,以秸秆就地还田为基础,坚持就近原则,探索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多途径利用模式;针对地膜、棚膜和农兽药包装等农产品废弃物,加强回收激励措施,提升农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水平,持续开展回收工作。
三是开展了农业固废的综合管理。一些地区加强对废弃物回收处置的监管力度,利用农资配送网络,在物流配送环节中通过农资下乡、废弃物归集回笼的双向流通,开展“谁售卖、谁回收”的闭环管理,实现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管理的追根溯源。沿海地区建设“无废渔村”“无废渔港”,推广海洋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淘汰近海筏式和吊笼养殖,拓宽渔业发展空间,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
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通过长期一线生产实践,我们建议从源头减量、固废处理、尾水处理、绿色生态模式推广等方面着手,打造绿色、开放、共享的“无废渔业”体系。
1.减少渔药施用
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中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推进减少渔药施用量,从源头控制和减少废弃物产生量,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一是要使用优质苗种。采购信誉可靠品牌的苗种,严格控制苗种质量,加强苗种检疫,从源头上减少用药可能性。二是要防控病害发生。定期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合理判断病害发展形势,及时发布病害预警;增强疫病净化和突发疫情处置能力,避免药物滥用乱用;推广疫苗免疫等预防技术的应用,减少疫病发生。三是要依法精准用药,建立规范用药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照处方剂量和次数施药,避免盲目增加使用次数或加大施用剂量。四是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管。积极指导养殖企业完善自身养殖管理流程,健全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制度,同时加大养殖生产的监管力度,监督投入品规范使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用药行为。
2.科学投饵饲养
施肥和投饵间接或直接地为鱼类提供饵料,是饲养管理的中心环节,科学投喂可以减少养殖废水和废弃物的产生。一是要看水合理施肥。施肥要把握好尺度、时间、用量,确保水质稳定,既不能太瘦,也不能过肥。施肥不当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特别是夏季水温高时,建议多次、少量施肥。二是要合理选择优质饵料。适量、优质、适口的饵料是养殖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饵料的选择、调配、加工以及投饵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养殖产量,也对养殖成本和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三是要提高投饵技术。坚持“四看”“四定”原则,鱼类在一年中取食的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初春、深秋气温低,鱼食量小、觅食能力差,应少投;6月份~9月份气温较高,特别是气温上升到28℃左右时,鱼类生长最快,这几个月饵料要适当多投。
1.进一步推进病死鱼无害化处置
建立无害化处理体系。一是坚持集中处理模式。建议构建养殖环节病死鱼无害化处理工作政府统一监管、委托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和场报告、点收集、地方政府监管的处理模式。二是优化收集点规划布局。根据辖区渔业发展规划、水产养殖规模、病死鱼种类和数量等,统筹规划和优化养殖环节病死鱼收集点的设置布局,完善设施设备,保障正常运行。
2.加强对废旧渔药瓶和渔业设施大棚膜的回收处置
渔药等养殖投入品对有效防控病虫灾害、保障养殖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肥药两制”的大背景下,对于随意遗弃在田间、沟渠、河流的养殖投入品塑料包装及渔药残留物自然挥发造成的“二次污染”,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建议政府在加强对投入品塑料包装、废旧农膜、肥料袋等固体废物回收处置的同时,还要增强社会引导力,呼吁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废物回收利用的队伍中来。
浙江省“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在摒弃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不断调整养殖产业结构的同时,整治养殖面源污染也是重中之重,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就是其一。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中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利用“两坝四池”尾水处理系统,通过“两条过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人工湿地”的治理模式,利用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的生态作用,确保全域养殖尾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或循环再利用。各地可结合区域特色,设计合理的尾水治理方案,争取全面完成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彻底消除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直排现象,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
全面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中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提升渔业从业者的认知水平,加大绿色循环渔业和“无废渔业”宣传推广力度,促进水产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养殖向科技化转变,由单纯养殖向种养结合等转变。以科学合理、生态循环、绿色优质为目标,总结凝练一批如稻渔综合种养、渔菜共生、工厂化养殖等优质高效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全面实现控制渔业用水、减少水中氮磷含量、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量。积极发动新模式宣传推广,在全社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打造“集聚融合、高端高质”的美丽田园综合体,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稳步推进地方品牌价值提升,加快渔业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构建以“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主体回收、乡镇属地管理、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机构处置”为主要模式的农渔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以暂存点、收集点、归集点、处置点“四点”为一体的农渔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归集、处置运行体系和一套因地制宜的农渔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价格体系,规范收运废弃物。强化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通过农资经营者、养殖业大户建立起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网点体系,实现区域全覆盖。同时,利用农资经营网点,在投入品销售中增加废弃包装物回收环节,实现“谁使用、谁回收”的管理闭环;利用农资配送网络,在物流配送环节中通过农资下乡、废弃包装物归集回笼的双向流通,实现“谁售卖、谁回收”的管理闭环。农资经营网点持续做好“三本账”即农药、农膜、化肥进货台账、销售实名制台账、回收实名制台账,通过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工作机制,实现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管理的追根溯源,从而保障回收监管工作能落到实处。
“无废渔业”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在新形势下,将是绿色生产的发展方向。“无废渔业”的建设道阻且长,我们水产人要始终坚持、不懈努力,让绿色无废成为渔业发展的底色,走出一条“无废渔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