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李颖,于洲华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面向学校层面细化了有关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给予了明确指导。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 使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有据可依。
随着多项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但就现实来看,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普遍存在脱离生活实际,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未及时有效整合资源,课堂受时空限制, 只进行散乱的劳动知识讲授,没有考虑到学生参与劳动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等问题。
劳动教育是贴近生活、立足生活的教育。只有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才能为劳动教育提供生存的土壤,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劳动过程中,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然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与学校紧张的人力物力资源形成了结构性矛盾,各种因素的综合叠加使得本应深深扎根实际生活土壤中的劳动教育与生活分裂开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虽进入课表,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指导标准;劳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常常具有任意性,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不够等现象较为突出,课程开展的实效性较差。这些现实情况不利于课程内容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割裂了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之成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实施劳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本应从动手实践到认识深化的劳动课往往变成了只注重劳动知识的讲解传授,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做法一方面确实使课堂上教学环节更为完整、劳动知识讲解更为全面、课程思政的开展更为容易,但是其弊端也十分明显,比如忽略动手实践环节,而仅将其布置成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劳动过程缺少必要的跟踪和监管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学校实践场地的缺乏等客观原因,但是脱离实践的劳动教育便谈不上真正的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实践性活动,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过程。这要求劳动教育必须要整合更多的资源,既包括学校内部各个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渗透融合,也包括整合基地、师资等校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实际情况却是校内劳动课更多作为“副科”“小科”不受老师重视;课堂上仅限于收纳、清洁、 洗衣做饭等技能教授的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需要家庭协助完成的课后作业不能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同; 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即便有学校有心要落实劳动教育,往往也没有整合家庭、社会各种资源的意识或能力,最终陷入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
教育的主体是人,劳动教育应当是从每个学生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因此劳动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应更多地关注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环境和发展需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很多学校最初开展劳动教育都是行政推动, 对劳动教育本身的认识和解读不够深入,对于学生应该养成的劳动素养认识更多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没有把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导向。当劳动教育脱离劳动主体,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劳动素养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导向性、真实性、具身性、融合性的特征;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田园教育主张立足现代、回眸传统、面向未来,其特征是回归本心、回归自然、回归实践。它与劳动教育有着高度的可融合性,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有良好的效果。
建校初期,学校结合自身地理位置和生源结构,致力于打造城市中的田园学校,实现学校特色化发展。随着劳动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提出,社会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对“田园教育”和“劳动教育”相关文献的研究,学校在两者的交叉处寻找生长点,结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和谐共生”的田园劳动教育理念,旨在让学生快乐、健康、自然、和谐地成长。
学校田园教育理念的核心在“回归自然”,田园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是一种用回归自然的方法开展的劳动教育。这里的回归自然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让学生具身到田园中, 通过劳动感受自然规律;二是指尊重人的本性和成长规律,为学生构建自然和谐的育人课堂和氛围, 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在劳动中创新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三是指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塑造学生人格,注重情感价值观培养,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
田园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是以自然、 发展、融合为核心要素,以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和谐共生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创造性育人理念,主要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简称“四化”):
一是生活化。田园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是回归自然的教育,让学校回归自然,让学生回归自然,让学习生活回归自然,以此达成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在生活中体现教育,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二是实践化。田园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是实践和发展的教育,将劳动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出力出汗,在拓宽的田园课堂实践当中习得知识和技能,磨砺劳动意志和品质,以此达到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三是融合化。田园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是融合一体、共情共生的教育,应卷入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打造关联融通的课程,让学生在层次化、系统化的学习体验中持续发展。
四是生本化。田园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立足学生立场,遵循学生身心规律,积极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个性学、全面学、持续学和创新学,让学生自在、健康而有个性地成长。
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在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实际,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找到自身发展的优势,锻造学校劳动教育特色理念,走特色化道路,从宏观层面综合考虑课程架构和体系,模块化构建课程内容,卷入多方力量,多渠道、协同化推进课程实施,对标课程核心素养,建立高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多元化实施,以评价助推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以田园劳动教育理念创新课程模块设置,聚焦“四化”,拓展劳动课程的实践边界,实现课程体系设计的创新。旨在让学生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追求个性发展和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劳动素养基础,并为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帮助。
学校课程建设体现学校价值追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心脏。因此,学校着力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工作, 并通过课堂实践、课题研究等路径,将课程实施落地,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目前,学校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秉承学校“灵动智慧、笃行致远”的办学理念和田园劳动教育理念,积极构建“会劳动—慧劳动—惠劳动”的“三hu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配合劳动任务清单的使用,为课程、课堂、课题提质增效,助推学校全过程、全学段、全方位育人机制的形成。“会劳动—慧劳动—惠劳动”的“三hu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劳动特色课程体系
“会劳动”课程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体,旨在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慧劳动”课程以生产劳动为主体,旨在让学生形成关爱生命、尊重自然,遵循生物生长规律和季节特点进行科学、智慧劳动的观念;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种植、采摘、加工过程中不怕困难,养成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惠劳动”课程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包含传统服务业岗位体验、现代服务业岗位体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体验三大模块。在小学阶段,服务性劳动以岗位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劳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的组织、实施,运用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服务他人、学校和社区,惠及自身发展。
将田园劳动教育理念作为课程实施的主核,以学生为主体,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之中,因地制宜融入本校特色,整合资源,融合推进五育发展,实现课程实施协同化推进。
1.联动项目模块,打通校内课程实施路径
为真正把田园理念下的劳动教育落实在常态化教学中,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课程组,下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文化建设、学生活动四个项目组。各项目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大推动了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提质增效。
如联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文化建设项目组完善劳动课程构建,完成教师指导手册、学生活动手册的编写;再如依托课程实施项目组和学生活动项目组,完成课程实施,利用晨会、午管、劳动课、劳动教育实践周、劳动教育活动月等时间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将校本课程运用到课堂中、活动中,有目的、有规划、有指导、成体系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
2.牵手社会机构,开辟“联盟”课程育人渠道
学校不仅仅依托本校的农场和果园,常态化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劳动中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收获幸福”的道理;还拓宽田园边域,联合区内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我是校园改造家”“我是农场小助手”等活动,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师资及专业技术保障,让学生通过改造校园、学习种植知识及技术等,有效推动校内和校外劳动的衔接互动;根据联盟协议,通过聘请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单位及辅导员, 将农业博士、果蔬专家、土壤专家、蔬菜专家请进校园,为学校田园劳动教育提供专业的知识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学校还成立“微型种子博物馆”,依托联盟专家开设种子课程,创新性开展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劳动教育联盟实践活动。这些丰富的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是田园劳动教育理念落实的具体渠道。
3.联结家校社,形成“1+1+N”合力育人模式
“1+1+N”即一批“家长劳模”、一批“劳动小专家”、N 个“劳动小达人”。整合利用家校社资源,重点开发“榜样示范”“技能传习”“社区推广”三个模块,从家长劳模的评选到榜样示范作用,再由家长进校园带领更多的劳动小达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劳动实践体验,营造“爱劳动、会劳动”的氛围,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劳动中。这种“1+1+N”的家、校、社合力育人模式不仅对学校田园劳动教育理念的落实大有助益,更是在全社会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宣传、带动作用。
4.跨学科渗透整合,构建“劳动+”育人体系
整合学科资源,制定劳动教育学科渗透导则。目前,学校将已探索出劳动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体育、英语等学科融合的课程,并将其纳入“慧劳动”课程,构建起“劳动+”育人体系。各学科互相补位,全方位、全领域培养学生。强调各学科与劳动教育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希望学生把不同学科或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了解彼此之间的关联,建立起融合一致的关系,并综合运用以助力劳动,以此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灵魂”,在生活化、实践化、融合化和生本化中探索构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劳正行,促使田园劳动教育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制定《成都市全兴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实施方案》,建立“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多元+对象多元”的“多元一体”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和家长的评语、学校评选、社会实践评价,以及“劳动银行”“劳动护照”“劳动成长手册”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评价,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和调整改善提供科学有效的判定。
1.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紧扣课程内容要求和劳动素养要求。根据课程模块的设置,拟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除了整体地对习得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评价之外,还帮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的“会劳动”课程,侧重于对卫生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自立、自强等意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慧劳动”课程,侧重于对工具使用和技能掌握、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的评价,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点; 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惠劳动”课程侧重于对服务意识、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助力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校劳动评价要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具象化表现在学生是否自愿并积极主动参加劳动,是否愿意吸收借鉴他人的劳动建议,是否能通过劳动实践掌握对应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并让自己、家长、教师和学校满意等方面。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调动学生、家长、教师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形成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和学校评为一体的评价模式。
3.评价方式多元化
设计劳动活动手册。根据不同类型的任务群和劳动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清单,形成学生劳动活动手册,实现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一体化,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价记录。
与校外平台签订劳动教育线上评价软件(小蜂知行)免费使用协议,将评价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建立数据库,为动态评价学生平时表现提供依据。
成立“兴美劳动银行”,旨在加强对学生参与劳动锻炼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以“劳动星章”“劳动币”“劳动徽章”等激励学生参与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愉悦,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4.评价对象多元化
学生层面。将评选劳动小达人、种植小能手、制作小行家、劳动之星等纳入学生评优选先中,每年评选劳动之星等占全校总人数一半以上。学校每年开展“最美班级”“劳动之星”评选活动。
教师层面。以各类活动课程推动劳动教育工作,如劳动教育课、田园种植课等,收集教师的教案、反思和过程性照片,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内容。每学期进行劳动教案设计比赛,开展劳动课说课、赛课、评课活动等,评选“优秀劳动教师”,调动广大教职工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层面。邀请专家对校本教材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学校对课程实施的时间、覆盖面等进行自评;请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特色劳动课程的创建成果进行验收;由家长、社区等对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点评。
家庭层面。开展“家长劳模”“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卷入家长团体这一有生力量,帮助家长成为学生劳动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带动学生提高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