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23-03-13 07:40张闻
科学中国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气科学家医学

张人禾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副校长

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问题之一。清洁能源中风能、太阳能都和大气状态有关,风能的产生取决于大气的状态(风速、风向等),太阳辐射也受大气中云和气溶胶等的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预报。

大气状况还涉及能源安全,比如水力发电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气温高低又影响能源消耗。此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夏季,中国东南部极端高温事件对电力供应造成极大考验;2008年1月,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天气,几乎使电力设施被毁;2021年2月,美国东部的极冷天气让一些地区的电力、能源系统崩溃。因此,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和影响研究、提升预报预防能力,是保证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全球变暖不仅是气温变化问题,还涉及海洋温度、极端降水、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冲击。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能的影响有清晰认识,要考虑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自然环境变化,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吃、用、穿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土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土壤的。

在研究内容上,除了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土壤分类、肥力等基础研究外,如今土壤学家们更侧重于研究土壤中生物驱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城市代谢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废水中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对土壤、作物和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近几十年来,我国土壤科学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整体研究系统,以土壤肥力提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重点,以土壤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为研究目标,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我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学科体系,我国土壤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面向未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土壤问题具有独特性,每个国家要面对的问题都不同。我国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系统与国外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围绕我国的具体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切实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扎实实地解决我国面临的土壤问题。

闻玉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

医学的发展呼唤以疾病“防治结合”为中心的模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之间的整合势在必行。我们要通过这种模式来突出重点,加强共性和启迪性。此外,医学还要加入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经济学、哲学、传媒学等其他学科的内涵,让医学自身的内涵更加丰富。

医学并非纯理论科学,它的发展和技术发展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应重视一些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相关技术融入疫苗研制、新药开发中。

与“大医学”的发展理念相应,我们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根据医学的发展需求调整学科建设和发展。比如,医科人才培养可以考虑分为“疾病群方向”和“防治结合”的医学队伍。在医学人才培养方法或方向上,以疾病群作为培养方向,把基础、临床、药学、预防等学科整合起来,突破单纯治疗的培养模式。如,从认识脑、保护脑,综合性地学习脑结构、功能与疾病防治出发,建立防治结合的队伍。除在医学学科培养人才外,医学技术方面也可以设立一些专业方向培养人才。

此外,对妇女孕期保健、儿童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等方面,都需要整合性的教学布局,从而适应大医学的观念,适应现在医学改革的新方向、新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李树深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当今国际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建设科技强国,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更要立足本国自主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发展人才。

科学家群体是创新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体性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高产杂交水稻育种、首次实现体细胞克隆猴、人工合成淀粉,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量子计算机,从“两弹一星”到国产航母、“东风快递”、天宫空间站……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组成的科学家队伍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潜心致研、勇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须将科学家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将科学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年创新人才,主动引导他们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着重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积极鼓励他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励他们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大气科学家医学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医学的进步
假如我是科学家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水之后,土十条来了
医学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