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荫
(贵州徐祖荫养蜂工作室,贵州 贵阳 550001)
笔者等曾经发表过一篇有关智慧养蜂的小文章,近期因工作来往,了解到云南省正在编制中蜂智能化养殖数据采集及控制技术规程,从中学习到了不少有关方面的知识,受到极大启发。现进一步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智能化养殖技术咨询系统,应该具备数据采集、优良养殖技术优化整合及实际生产应用这几项功能,其中包括信息采集(如智能蜂箱对蜂群动态信息监测)、养殖专家咨询系统建立和实现养殖技术交流这3 个部分。智能化养殖系统的组建,需将养蜂成熟技术全面收集、整理,通过“互联网+专家咨询平台”,实现网络融合、数据融合、应用融合,使专家、技术人员到蜂农,达到一个无障碍交流的状态,用最快捷的手段,最先进和能接地气、切合实际的技术,及时指导从业者开展养蜂生产。
智能化养殖技术的集合、整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数据采集,到过往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到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其中既有硬件,也需要软件设计和建立管理平台(服务网站或微信平台)。
建立智能化养蜂技术平台框架(图1),大致涉及研究开发管理层、感知层、存储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这5 个层面。
图1 智能化养殖数据采集、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及控制技术框架
其中传输层、存储层等硬件设备可利用目前已经广泛运用的网络设备和渠道。应用层为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感知层包括但不局限于智能蜂箱(蜂巢内温湿度、巢门口进出蜂数、箱体重、视频信息、地理位置等),同时还应包括养殖场的地理、气象条件(大气温湿度、刮风、降雨等)、蜜粉源状况、蜂群实际状况、病敌害情况等多种重要信息在内。目前,智能蜂箱只能起到部分数据采集、反馈的作用,智能蜂箱实际只反映了蜂巢中的一部分情况。养蜂员仅仅凭借这些信息实施蜂群的科学管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即使是第2 代智能蜂箱,使用者能通过手机App,收到蜂群分蜂、飞逃或发生盗蜂、胡蜂的警报,并下达指令关闭巢门,但依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管理,更不能代替人工操作。因为上述问题,既可以事先预防,又需要事后再及时去处理。
其实,如果养蜂员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是有很多办法可以防止蜂群意外分蜂的,发生意外分蜂的情况很少,即使发生分蜂也不会引起蜂群损失(如提前给老蜂王剪翅)。胡蜂为害期,也可采取多种手段解决胡蜂为害的问题。再说蜂场的日常工作,如决定加础造脾(加础有一定规律)、喂糖补粉、清理整顿蜂巢、调蜂补子、给蜂群上继箱或浅继箱等,也只能靠养蜂员自己。养蜂效益的好坏,与养蜂员的技术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从目前来看,智能蜂箱对科研人员在采集数据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中,其使用功能还相当有限,更不能因此说使用智能蜂箱,就等于实现了智能化养蜂。
从图1、图2 中不难看出,实现智能化养蜂,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建立智能化养殖专家咨询系统。众多应用单位和个人,经与相关管理平台签订运用协议,能够用电脑或手机,通过互联网连接到这个系统,及时得到正确指导和帮助。比如,发生病虫害,用户可通过拍照或视频,上传到系统,系统及时给出正确的鉴定和防治建议。将蜂群实际状况,通过照片、视频,上传系统,系统针对上传的图文或语音交流,给出正确的管理建议。实际上,现在通过微信平台,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农户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作为智能化养蜂,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专家或科技人员,因为分工等原因,各自的研究方向不同(如养殖、蜂保、选育种、产品开发等),或因本专业资历尚浅,实际经验不足,这种指导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需要优化和集中整合各方面专家的智慧、特长、经验和知识,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全方位服务的专家咨询系统,来解决不同地区、不同蜂场出现的不同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广泛的数据采集、将过往文献资料和近新重大研究成果收集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理出一套地域覆盖面宽、系统完整性强、权威可靠、标准化、实用化的蜜蜂养殖技术(内容包括中蜂养殖的方方面面,见图2),通过互联网和远程管理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时在线服务,随时随地供用户咨询检索,面对面地对养殖户进行精准指导,将专家的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果用户能一键导航,进入这个系统,达到现在微信交流、互动的水平,智能化养蜂的目标也就可以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养殖专家咨询系统的建立,同时也为今后智能化养蜂其他软、硬件设计,升级改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图2 中蜂智能化养殖专家咨询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