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迁怒别人”,其实也是在内耗

2023-03-12 02:33驳静
意林 2023年24期
关键词:迪迪坏事前台

驳静

我采访过一位年轻的癌症患者,她发现自己得癌症时,才不到30岁,人生大好年华刚拉开序幕,换谁都要问一句:“为什么它要发生在我身上?”然而它就是发生了。她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家族也没有遗传病史,可癌症还是发生在了她身上。病情稳定后,公司欢迎她回去继续工作,可她的同事发现,她确实有点变化。有一回她把一份需要调整内容的文件,顺手放在了前台,前台一直都有替大家寄出快递的习惯,当然也帮她寄了——地址都贴在上面那还有错吗?结果等她意识到,快递已经到了收件人手里,她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被针对了,她认为前台是在用这种办法逼她离职,她认为公司只是假装愿意收留她继续工作。

没有人能立刻接受患上癌症这样残酷的现实,这位年轻的患者觉得,自己的命运已经如此悲惨,留给自己幸福的空间如此狭小,却还有那么多小小的糟糕事件来占据这个空间。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被虐待过,这个孩子成年后,也可能会有这种倾向,他或她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处处被针对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无论在哪里。形成这种思维方式,是因为他们将自己过往人生接收到的种种负面信息消化、吸收,内化成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

不得不提一个极端例子,“孟乔森综合征”。它是指一种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此症状分自发型与代理型两种。2015年,美国密苏里州曾发生一个著名的案子,就是这种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极端案例。这个后来被改编为电视剧《恶行》的案例引起了极大关注。事件中,模范母亲迪迪被发现惨死家中,警方查明,迪迪是在23岁的女儿“小玫瑰”的注视下,被女儿的男友砍死的。一开始,人们无法理解这个逻辑,因为小玫瑰从小多病,离不开轮椅,20多年来,全身插管,连进食都是管道流食,起居全靠母亲迪迪一人照顾,这样的母亲,怎么会被女儿痛恨呢?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小玫瑰身患的一系列疾病,睡眠窒息、染色体缺陷、肌肉发育缺陷、白血病、癌症、感官退化、痴呆等,都是迪迪的叙述,等到小玫瑰作为从犯被判10年监禁,入狱前体检,才发现,她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完全是个健康的孩子,却在她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中,被迫扮演病人20多年。

当然,这是极端案例,但研究者逐渐发现,人们的确会在很多情况下去扮演一个受害者。在这层外衣下,受害者会收获同情,道德绑架他人,甚至可以允许自己攻击他人,“反正我是受害者”“我是弱者我有理”,在扮演受害者的人心里,弱势一方骂几句难听的话,别人是很能理解的——你要是不理解,那一定是你有问题!

互联网上,受害者心态比比皆是。毕竟,承认错误、为错误负责,可能是人类最难做到的几件事之一。既然扮演受害者好处多多,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扮演下去呢?迁怒他人不好吗?不都在教我们不要內耗吗?

因为这是一种得不偿失且对自身有害的心态,它普遍是说那些沉湎于消极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强加于别人的人,他们认为,坏事会发生,而且会不断发生,而其他人(或环境)难辞其咎。去做任何改变的努力一定会失败,所以连试一下的必要都没有。它会让一个人丧失自主权。换句话说,成为受害者,本身就意味着对个人责任的弃权,放弃责任,当然也意味着权利的让渡。

当我们允许自己成为受害者时,也等于让渡了自己感受的解释权。我们让他人与环境来决定自己的感受,来换取那一点点别人的同情心,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坏事确实会发生在任何人头上,这让我们无法抑制地想,“所有坏事都发生在我身上”“没有人在乎我”,每一个新的困难,又会强化这种想法。我经历过工作失利与失恋的双重打击,现在回想,那段时间确实有很多负面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又与现实困难互相促进,交相辉映,最后甚至有一个念头在头脑里成形,这个念头说:一定还有更坏的事情在后面,不如请它早点发生。

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反而是去寻找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得为自己负起责任来。重新定义责任,即便是你被解雇了,你也可以试着将其中5%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告诉自己,我完全有能力对生活做出反应。

当你主动选择对负面事件的感受时,你就迈出了复原的第一步。

猜你喜欢
迪迪坏事前台
我是蜗牛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牙牙岛之旅
公路电助力 从幕后走向前台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一不小心成了“舆情”?未必是坏事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前台、后台精彩花絮停不了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
面具侠迪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