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马 超,李文新,陶宝泉
(1.湖北文理学院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襄阳 441053;2.湖北文理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现代交通运输组织形式,它通过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提高运输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主流的运输模式[1]。构建提供多层次高品质运输服务、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4]。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以及邮政等行业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已进入加速推进、发挥整体效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当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争早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数字化、绿色化,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服务能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也是襄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家、省和市重大战略落实的客观要求[5]。“十四五”是襄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襄阳五城共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这些发展战略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本文在阐述襄阳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分析其发展机遇,探索构建高质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策略。
襄阳地处汉江中游、湖北省西北部,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对接东西、沟通南北,区位得天独厚。从区域来看,襄阳正好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接合部,是中西部经济过渡带的连接点,是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节点。
目前,襄阳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备,已初步建成“三纵两横一环两支”高速公路骨干网和“三纵两横两出口”国道骨架网;基本形成“三纵三横”铁路网;襄阳港被规划定位于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未来将贯通千吨级航道;通达航点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6]。可以说,襄阳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的基础条件正加快形成。同时,襄阳是全国铁路重要货运枢纽,浩吉铁路年设计能力超过2亿吨,全线唯一的组合分解站设在襄阳,即为襄州站;汉丹铁路作为区域内东西向主要干线铁路,线路能力有较大富余,能承担襄阳与重庆、成都、武汉等地货运交流;襄渝铁路呈南北走向,线路串联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线路能力利用率不到70%。特别地,随着“米”字形高铁网的形成,襄阳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新时代的襄阳交通运输正开启快速发展新征程[7]。
近年来,襄阳交通运输业加强运输组织模式创新。襄阳铁路班列化运行加快推进,“襄钦马”“襄欧”“襄阳-宁波”“襄阳-上海”等相继开行,公铁联运、海铁联运持续推进,铁路物流组织能力加快成长[6]。各类网络货运平台正加快在襄阳布局,货运车辆智慧管控水平与利用率显著提升。围绕汽车整车、电商、农产品、冷链等专业物流服务加快发展,物流模式不断创新,物流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监测平台等信息化平台正逐步在襄阳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作用。
另外,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全国41个产业门类,襄阳占据37个,在整个汉江流域首屈一指[8]。近年来,襄阳经济发展迅猛,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现代产业体系布局逐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成长,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9]。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襄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存空间,为襄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造了有利的产业条件。
襄阳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物流设施布设相对分散,协同联动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物流空间独立发展,集约化程度不高;铁路缺少大型铁路枢纽站场与仓储设施,处于中心城区的铁路站场作业受限,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的现实条件[6]。另外,运输组织断链,铁路入港、入园、入企“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短板突出,综合交通运输效率较低、运输成本优势无法显现。另外,汉江航道通航能力较低,对时效性要求不高且适合水运的货物运输吸引力不够;机场无货运班机、国际航线,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航空物流需求[6]。由于武汉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功能较为齐备,部分进襄或出襄货品的铁路运输选择武汉中转,襄阳与武汉之间采用公路运输进行短驳;有些长远运输距离的货物也大多采用公路运输进出,这些导致襄阳公路运输份额占比超90%。
全市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较低,缺少具备资源整合力、市场影响力、使用效果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部门及企业均建设独立的内部管理系统,但信息不互通、不共享,“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等现象存在[6]。据笔者调研,部分铁路货运需求企业对铁路货运供给市场动态掌握不够,承运人和托运人的互联互通机制缺乏。另外,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多式联运枢纽信息化技术应用较低,导致中转运作效率不高,无法保证汽车零部件、整车等运输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货物运输要求。
目前襄阳从事公铁、公水联合运输业务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较少[6]。整体而言,襄阳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业务的企业规模数量偏少,服务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处于中低层次发展水平。缺乏具有跨方式运营、全链条整合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人,无法提供“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次保险、一次结算、一单到底”的多式联运服务,严重制约襄阳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5]。
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与支持政策缺乏。当前,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相关法规缺乏[10,11],如各种运输方式法规中对承运人、托运人之间责任边界、保险、理赔等规定都不相同,票据单证格式、运价计费规则、货类品名代码等方面要求和规则不一致,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服务制度保障还需完善,资金支持、专项补贴、税收减免、综合交通运输项目用地审批与保障等相关扶持政策还未出台,这些都制约着襄阳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委先后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文件,组织开展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创新成立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委员会,建立多式联运发展标准体系框架,为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宏观政策保障。2021年,湖北省印发的《关于促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湖北省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基础设施,投资1623亿元建设72个“铁水公”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工程、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提升多式联运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等,补齐多式联运“连而不畅、邻而不通”等“最后一公里”短板,襄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必将迎来诸多利好政策支持,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2022年9月,中共襄阳市委第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襄阳市委关于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努力提高中心城市“引领、辐射、联结、带动”水平,促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从Ⅱ型大城市升档至Ⅰ型大城市,基本建成襄阳都市圈。襄阳新定位、新起点必然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强有力机遇。
随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步伐加快,湖北省自贸试验区襄阳片区功能日趋完善,襄阳与国内外市场的货物交流将持续增长,“襄欧”班列等综合运输方式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特别是,作为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将加快推进,构建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可以更好地服务城市群地区产业发展,助力襄阳高质量承担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面对湖北省全面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襄十随神”城市群打造、襄阳都市圈建设等机遇,襄阳构建一体化、数字化、绿色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当其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保障,加快把交通优势转为发展优势、服务区域重大战略。
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统筹布局十分必要。
1)尽快制定实施支持襄阳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方案落地的保障措施,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在交通投融资、土地供给、税收、重组改革等方面扶持力度。
2)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符合襄阳发展实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加快构建“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宜空则空”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格局;开展运载装备标准化、集装箱装载技术、多式联运“一票制”、信息接口标准统一化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实施综合交通运输提供技术保障。
3)加强襄阳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以网络货运平台型企业试点推广为契机,鼓励更多的交通运输企业投资建设区域性的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逐步建成可提供单证查询、资质资格、线上下单、通关查验、税收征缴、货物跟踪、合同管理、在线结算、信用评价、政策动态等一站式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
交通运输枢纽场站运作水平是影响综合交通运输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襄阳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有所滞后,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场站中转效率低下、停货等转时间长且不确定,特别是中转时间的不确定性,致使很多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的产业对铁路运输望而却步。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大多实行精益生产模式,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在铁路中转效率无法提高的情况,大多汽车零部件与整车企业不得不选择公路作为原材料入场、产成品外销的主要运输方式,致使襄阳运距超过1000 km的货物在公路货运量中占比超过20%[6]。因此尽快完善襄阳内部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实现无缝衔接非常有必要。
1)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功能,推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功能衔接。各枢纽结点需要用好一切有利资源,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推动铁路进企业、进物流园区、进港口、进刘集机场,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同时,政府加大对现有铁路货场现代化、信息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尽快在土地等方面给出扶持政策,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服务效率。
2)树立典型、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在汉江水路运输能力受限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应该是襄阳综合交通运输关注的重点,当然水路也不能忽略。在铁路运输方面,金鹰、中车物流等企业都有铁路专用线,襄南铁路货场也在改扩建专用线,这些企业都有很好的前期基础。襄阳可出台支持枢纽内涵建设的专项基金,遴选一批有潜力的枢纽经营主体分批支持,鼓励综合交通运输平台企业加强内部流程再造和数字化建设,延长服务功能,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交通运输生态圈,树立典型、打造品牌,以点带面构建高效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3)适时推行实施高铁物流、高铁快运项目。随着襄阳“米”字型高铁网加速成型,襄阳高铁北可达郑州、北京等京津冀地区,东可达武汉、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南可达长沙、粤港澳大湾区,西可通达成渝地区,已经具备发展高铁物流的基础条件。高铁物流具有运量大、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高铁货运列车与相关标准化正研发待装,在未来物流领域具有巨大的竞争力。在高铁网加快布局的背景下,襄阳可考虑科学规划建设高铁货运物流基地,在本区域形成先发优势,发挥高铁优势为本市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总之,襄阳在科学合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物流园区等硬件设施基础上,还需在平台运作效能下大功夫,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提升运作效率。通过智慧物流平台加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产业链的重塑,不断扩展服务外延,这对推动襄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稳健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襄阳交通运输枢纽运作效率质的提升,与周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必将加快推进襄阳与周边地区的融合与发展,增强襄阳区域影响力。
当前,襄阳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大多采用公路运输,较少采用铁路运输与多式联运,除前述交通枢纽中转效率低的因素外,襄阳多式联运全程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环节多、耗时多、效率低、比较优势不显著,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式联运需求,也是襄阳企业不选择多式联运的主要诱因[12]。为扭转长途运输中铁路运输占比不高、多式联运货运量份额偏低的问题[11],襄阳打通与重要关联城市的运输通道、提升全程服务水平非常必要。
1)加大多式联运企业引进力度,引进如宁波港物流这样有较好基础的多式联运经营主体。
2)培养襄阳具有较好铁路设施条件的铁路运输企业,鼓励它们通过兼并重组、铁路货场改造、联盟合作等方式整合公路货运资源,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同时提升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强化服务质量内涵建设。
3)在对“进襄”“出襄”货品运输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一些精品运输线路重点打造,培育优势特色,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态势。
综上所述,襄阳应加快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在交通软硬件条件上补齐短板,在交通运输运作模式与方法上创新,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