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炬烽 贺肇东 陈扬洋 杨 俊 王 迦 陈 玄 林燕华
(1.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2.东南观止(福建)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4)
传统医药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专门遗产,具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紧密结合并活态传承的重要特性。目前,国内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主要集中于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及物质文化中的可移动文物部分[1-5],较少关注传统医药物质文化中的不可移动文物[6-8]。福建省对我国传统医药发展具有独特贡献,虽然在地方医史(内史)研究上已取得一定成果[9-13],但传统医药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对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的认识尤为不足。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福建省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的传统医药价值载体,并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以期对福建省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概貌形成初步认识,为下一步福建省传统医药文化资源全面普查奠定基础。
我国实行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不可移动文物概况。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分别由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及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核准公布,由相应文物行政部门实施保护管理。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公布了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福建省文物局公布数据,福建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除金门县外),其中,古遗址5110处,古墓葬2159处,古建筑20608处,石窟寺及石刻162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744处,其他类6处[14-15]。福建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2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约5100处[15-17]。
近年兴起的农业、工业、水利、海洋等专门遗产,与文物存在较大的交叉面,传统医药文化遗产也是如此。根据初步梳理,福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具有传统医药价值因素的不在少数,较为突出的有1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未核定为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57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占比高达43%,反映出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等类型。而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根据物质空间及功能属性,可分为医药馆堂及相关设施,名医故里、故(旧)居,名医墓葬及相关纪念设施,医巫崇拜空间等四个类型。
医药馆堂包括医馆药铺、行业会馆及与医药相关的寺观庙宇等,共30处。其中,咸康药行旧址、合安堂、章氏药店、崇福寺、打山璞山寺遗址等较具代表性。
2.1.1 咸康药行旧址
咸康药行位于今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219号,系张桂荣、张桂丹两兄弟所创设。咸康药行经营采购与加工销售同步开展,以出口土特产品来换购名贵药材。为了扩大销售范围,在靠近码头的台江汛开设分行,并在香港设立“福成泰”代办庄,经营进出口业务。咸康药行与回春、四省、华来等号称福州四大药店,所在的上下杭街区是近代及以前闽江流域的药材集散地。旧址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建筑,临街前厅为营业大厅,后设有药材仓库,保存较好。
2.1.2 合安堂
合安堂位于今厦门市翔安区彭厝村,系中共地下党员彭幼潜开设的药铺,是土地革命时期厦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场所。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厦门破狱斗争,将合安堂作为行动秘密联络点和中转人员的隐蔽点。合安堂为面阔四间、双层砖石木结构建筑,是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闽南红砖建筑,保存较好,至今还留存有一本祖传医书。
2.1.3 章氏药店
章氏药店又称“兴盛药局”,位于今莆田市秀屿区莆禧村,系章练生所创设。章练生医者仁心,救济贫苦患者,免费赠药,药店两边护栏对联曰:“海国安澜慈航济,芝崖秀丽妙药录”,为当时百姓所赠。章氏药店建筑始建于明代,为单体两层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楼明间设神龛,供奉药王、妈祖、观音及清代彩绘神农尝百草图,还保存有《章氏族谱》一部。
2.1.4 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今泉州市鲤城区崇福路。始建于北宋初年,历代多次重修。民国初年,妙月和尚为寺中主持,擅长治疗跌打损伤,到南洋菲律宾行医化缘,回国后对崇福寺进行全面的修缮。为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
妙月和尚(1883—1944年),俗名邰腾朗,泉州晋江人。自幼习拳,云游行医,替人治疗风伤、正骨。著有《太祖拳法》三卷、《伤科经络疗法》草本一卷,这些遗著后经元镇和尚整理编订成册。
2.1.5 璞山寺遗址
璞山寺又名璞山岩,始建于明代,位于今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打山村,系国家一级重要保护品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片仔癀药的发源地。考古发掘发现遗址分布面积约1500 m2,主要有主殿、前殿、三合土埕面、排水管道设施及水井等。
名医故里、故/旧居共23处,其中,芦山堂、翁朝言故居、吴瑞甫故居、老范志大厝等较具代表性。
2.2.1 芦山堂
芦山堂,又称苏氏大宗,位于今厦门市同安区,系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和药物学家苏颂的故居,由前、中、后三落大厝及左、右两列护厝构成,保存较好。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南安人(今厦门市同安区),参与校正《急救千金要方》《神农本草经》,编撰《本草图经》。《本草图经》是世界第一部雕版药物图谱,共收录中药方剂1000余首,药图933幅,开创了本草博物学先河,是本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2.2 翁朝言故居
翁朝言故居位于今厦门市思明区,系厦门松筠堂药酒创始人翁朝言的故居,为二层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
翁朝言(1868—1957年),泉州晋江人。自幼学习五祖拳法,1937年在厦门鼓浪屿开设诊所,行医治疗跌打损伤、年久风湿、四肢麻木等病症,清朝末年研制出“松筠堂”正骨疯伤药酒,并开设酒厂。翁朝言在开设诊所期间,悬壶济世,常常赠医送药,将炮制的药酒赠送给沿海的渔民。
2.2.3 吴瑞甫故居
吴瑞甫故居位于今厦门市同安区,系福建近代著名的医药家、中医教育家吴瑞甫的故居,现仅存后落大厝和西侧护厝,为砖石木结构建筑。
吴瑞甫(1872—1952年),名锡璜,厦门同安人。其一生著述丰硕,主要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本,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中西医温热串解》《四时感证讲义》等。
2.2.4 老范志大厝
老范志大厝位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系福建清代名医吴亦飞的故居,由三座五进三开间庭院组成,保存较好。
吴亦飞,名敏振,字亦飞,生卒年月不详,泉州晋江人。其精通药理,尤精《本草纲目》。其在古方“神曲”的基础上,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药材加以增减制成新药方,取名“范志神曲”。该方可以治疗中暑、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病症,效果显著,还可当做预防饮料,畅销海内外。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
名医墓葬及相关纪念设施共12处,杨肃墓、宋慈墓、沈佺期墓、陈修园墓、蒋以麟墓等较具代表性。
2.3.1 杨肃墓
杨肃墓位于今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南侨村仙公山,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为凤形墓,墓前立半圆形墓碑。
杨肃,字救贫,号清叟,五代医学家。其以行医为生,济困救危,受百姓爱戴。传闽王王审知夫人患疮,杨肃为其治愈,后又为皇后治好乳疾,受到唐昭宗的赏赐,诰封赐匾“太乙真人”。
2.3.2 宋慈墓
宋慈墓位于今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昌茂村,墓本体外观呈圆状,由外到内依次由墓埕、台阶、甬道、墓碑、墓冢、墓围等部分组成。
宋慈(1186—1249年),字惠文,南平建阳人,南宋时期法医学家。著有《洗冤集录》一书,是集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儿科、内科、妇科、骨科以及检验学等于一体的法医学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2.3.3 沈佺期墓
沈佺期墓位于今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星辉村虎头山,为花岗岩石砌筑凤形墓。
沈佺期(1608—1682年),字云祐,号复斋,泉州南安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沈佺期跟随郑经入台,行医救世,游历于台湾各地,救死扶伤。其晚年收授学徒,传播中医知识,对台湾的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台湾被奉为“医祖”。
2.3.4 陈修园墓
陈修园墓位于今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湄溪村,为三合土构筑凤形墓。
陈修园(1753—1823年),名念祖,字修园,号慎修,福州长乐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主要著作有《灵素节要浅》《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等,合刊为《南稚堂医书全集》。
2.3.5 蒋以麟墓
蒋以麟墓位于今泉州市鲤城区,始建于1960年,2004年重修,为三合土构筑太师椅式墓。
蒋以麟(1890—1960年),泉州树兜乡人,泉州华侨公会第一届会长。蒋以麟在泗水旅居时,曾向名医沈春安研习中医。辞退会长一职后,为维持生计,便在家开设私人诊所,业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仍以行医为生,闲时撰写《海外见闻录》。
福建医巫崇拜空间数量众多,本文梳理出具有较突出医药文化价值的35处。其中,湘桥华佗庙,青、白礁慈济宫,清水岩寺,三平寺,古田临水宫等较具代表性。
2.4.1 湘桥华佗庙
湘桥华佗庙位于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街道湘桥村,始建于明朝中期,历代多有修缮,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埕、前殿、大殿、后殿,供奉东汉医学家华佗。
华佗,字元化,东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华佗善用麻醉、针灸等,精通内、外、妇、儿各科,擅长外科,著《青囊经》。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开创了麻醉药物的先河,首创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尊称为“外科鼻祖”。
2.4.2 青、白礁慈济宫
青、白礁慈济宫系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的发祥地,被闽台、东南亚等地的保生大帝分宫奉为祖殿。青礁慈济宫,位于今厦门海沧区,称为“东宫”。白礁慈济宫,位于今漳州龙海区角美镇白礁村,称为“西宫”。
保生大帝(979—1036年),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原名吴夲,字基华,号云冲,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人,17岁时便已精通医术。宋明道二年(1033年),漳泉一带瘟疫流行,死伤无数,吴夲为民治疫病,广施丹药,救人无数。后因上山采药不慎坠崖身亡。漳泉两地人民感念其德,建庙塑像祭祀,尊为医神,历代敕封。
2.4.3 清水岩寺
清水岩寺位于今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清水岩。为闽台清水祖师祖庭,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寺依山临壑,外观呈“帝”字形,端庄雄伟、典雅壮观。
清水祖师(1037—1101年),俗名陈应,法名普足,泉州永春人。幼时出家为僧,后在蓬莱山修行,施医济药,扶危救济,屡有奇效,得到了漳州、汀州一带人民的敬仰。宋建中靖国九年(1101年)在蓬莱山化座仙逝,宋朝历代皇帝敕封“昭应大师”“昭应慈济大师”“昭应慈济广惠善利大师”等称号。
2.4.4 三平寺
三平寺位于今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为闽台三平祖师祖庭。现存为清代建筑,建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和塔殿,并顺地势递升,侧翼配以斋堂、僧房。
三平祖师(784—872年),俗称“三平祖师公”,原型为唐代禅宗青原下三世三平义中,俗姓杨,陕西高陵人,生于福唐(今福清),14岁出家,“先依百岩怀晖,历奉西堂、百丈、石巩,再侍大颠大师”,唐宝历年间初到漳州,开三平山,大中年间赐号广济祖师。据传义中禅师精通医术,不但辨症医治,还向众人传授医术。宋后逐渐神化,形成三平祖师信仰。
2.4.5 古田临水宫
古田临水宫位于今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中村。为临水夫人陈靖姑祖庭。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8000 m2,中轴线依次为戏台、拜亭、正殿、后殿,正殿祀陈靖姑及其姐妹林九娘、李三娘。
陈靖姑(904—927年),福建福州人。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到闾山大法院修道3年,学成后做法行医,为孕妇接生。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恰逢福州大旱,陈靖姑为民脱胎祈雨身亡。宋淳祐年间,敕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清道光年间,敕封“顺天圣母”。
刘德荣先生指出,千百年来,福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如三国时期被誉为“杏林始祖”的长乐医家董奉,宋代有闻名闽台两地的医家吴夲、编撰现存最早刻版药物图谱的苏颂、著名的内儿科医家杨士瀛、妇产科医家朱端章、撰写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的宋慈,明代有研究伤寒学医家许弘、阐发中医元气学说的萧京、在日本医学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熊宗立,清代有主持编纂我国最大医学类书的陈梦雷、撰著中医眼科集大成之作的黄庭镜、著名医学普及医家陈修园,民国时期有创办中医学校、主编中医杂志的医家吴瑞甫和包识生等[11]。这些医家、药学家或为世传名医,或著作等身,在医学或药学上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除此之外,福建还有诸如章练生、吴亦飞、沈佺期、蒋以麟、妙月和尚等地方医药名人、世家,或以名药,或以医术,惠泽一方,为地方世代传颂。
根据梳理结果,福建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上述两个层面的文化遗存均有所保存,包括30处医药馆堂及相关设施,23处名医故里、故/旧居,12处名医墓葬及相关纪念设施,整体较为丰富,且部分保存较好。这些文化遗存是研究福建医药史、传统医药社会史的重要实物史料,更是地方历史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
福建医巫崇拜的神灵包括中国传统医神药王、地方医巫神灵两大类。前者如神农、华佗、董奉、孙思邈等,在全省各地散见祀奉庙宇。后者异常突出,其秉承上古医巫文化传统,传统医药文化与地方上的民间佛道信仰结合,形成闽南保生大帝吴夲、清水祖师普祖禅师、三平祖师义中禅师,闽东临水夫人陈靖姑,闽中法主公张圣君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医巫信仰崇拜,其祖庙成为闽台乃是海外华人的医巫信仰崇拜中心,祀庙在流播地区林立。如闽南医神保生大帝,以白礁慈济宫为祖庙,元明清以来随着移民及经济往来,由闽南地区向闽西、粤东、台湾、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扩散。据报道,到当代已分炉2000多座、信众过亿,每逢保生大帝诞辰,祖庙及各地分炉宫庙纷纷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成为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同胞民间交流的重要渠道。
这种医巫崇拜文化活动一方面通过药签、金汁等形式,方便古代穷苦人家常见疾病的医疗救济,另一方面通过神灵信仰的形式,在传统社会起到促进医药文化普及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充当着构建地方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角色,持续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具有积极作用。
福建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遍布全省,其中,福州14处、厦门18处、莆田2处、泉州22处、漳州25处、三明4处、南平6处、龙岩2处、宁德7处。这反映出,福建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而三明、龙岩、南平等西部内陆地区则较少,整体上呈现闽南地区密集、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的分布态势,这与宋元以来福建地区社会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方传统医药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和挖掘研究无疑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工作。本文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基础上,初步梳理100处具有较突出传统医药价值因素的不可移动文物,并进行分类与特点分析。但是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关注由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构成的文物价值,与医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梳理的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还远不能完整反映福建医药文化遗产的真实情况。鉴于此,有必要在加强医药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研究,明确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价值因素在医药文化遗产认定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入开展传统医药文化资源调查,进一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体系,深入研究福建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科学制定福建传统医药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对策,为保护和弘扬福建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