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寒,李青原,张 睿
(连云港市赣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100)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引入新的模式和机制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因此,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其通过科学种植、精细管理和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增加农民收益。通过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整合农业资源,推动农村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展,形成农业产业多元化、专业化的格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3)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项目。通过创新技术、品牌建设和拓宽营销渠道,为农村注入创新活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4)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带动农民增加收入。通过规模化经营、资源整合和价值链上下游的有机衔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销售利润。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能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供稳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够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技术转化困难,尽管有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但这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应用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信息传递不畅,新技术在扩散、推广过程中出现断层,农民不能及时应用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较低,缺乏技术转化的能力和动力。创新能力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不仅要灵活掌握现有技术,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和创新技术。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教育水平的局限以及创新驱动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很多农业从业者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农业科研力量薄弱,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技术研发、转化与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农业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科研人员数量不足、研究经费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转化[1]。
市场信息不对称,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能力,对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等信息了解不足,这导致其在生产农产品时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往往面临销售困难和产品滞销的问题。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多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存在,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多依赖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生产的农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差异化和特色化的竞争优势,这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方面面临一定挑战。若无法满足市场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农产品将难以进入高端市场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这限制了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非标准化包装和营销手段简单,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包装和营销方面存在不足,多采用非标准化的包装方式,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不能提升农产品形象。营销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渠道,难以实现规模化、连续性的销售[2]。
交通运输不便,部分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缺乏高质量的公路、桥梁和交通枢纽,这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增加,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拓展和产品流通。水电供应不稳定,部分农村地区的水电供应存在不稳定性和不足的问题,缺乏可靠的灌溉水源和稳定的电力供应,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物流配送环节薄弱,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系统相对滞后,物流设施和仓储设备不足,这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高、保鲜期短、中间环节损耗大,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通和销售农产品。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相对欠缺,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方面供给不足,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发展。
人才流失和留守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缺乏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许多有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倾向于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因家庭压力或其他原因选择外出打工,而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农业专业人才短缺,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农产品加工技术人员等。然而,由于农业长期以来在社会认可度和薪资待遇上的相对劣势,导致农业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培训和教育机制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培训和教育机制相对薄弱,缺乏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培训课程和教育资源,这使得农村地区的人才难以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提升,限制了其在农业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方面的能力。
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科研机构可以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并与企业合作开展示范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鼓励农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提供支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3]。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打造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提供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和管理经验。平台和示范基地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展示推广、交流合作的机会,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习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包括种植技术、养殖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素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奖励、专利保护和技术扶持基金等措施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提高农产品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通过合理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符合国家和市场的质量标准,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建立品牌和认证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认证体系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例如,可以推动地理标志认证、有机认证、绿色认证等,为农产品赋予特定的品质,提升溯源能力,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包括传统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线上电商平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与商超、餐饮企业、社区团购等建立合作关系,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市场渗透力。加强农产品包装和营销,农产品的包装和营销至关重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注重农产品包装设计,使其更有吸引力,并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进行宣传和销售。例如,开展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品鉴会等活动,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积极参与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收益和拓宽销售渠道。
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引进智慧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等,优化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溯源系统,追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信息,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非常重要[4]。
改善交通运输和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改善农村道路、桥梁、渡口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及降低运输成本。建设冷链物流设施,确保农产品到达市场时保持新鲜和优质状态。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包括接入互联网、构建电商平台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销售产品、进行品牌宣传和管理,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完善水利设施和灌溉系统,加强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水资源浪费,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和医疗服务,建设和优化农村地区的学校和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这有助于吸引人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经营,并且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丰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建设农家乐、农产品展示中心、特色旅游景点等,提供多样化的农村体验和休闲娱乐活动,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来源[5]。
为了解决人才流失,对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的情况,需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使其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经营。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改善农业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激励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农业专业人才短缺,应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可以通过设立农业院校、培训机构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完善培训教育机制,加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培训项目。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班、实践交流活动等形式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外部人才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可以采取人才引进计划、政策扶持、奖励措施等吸引有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经营。同时,建立良好的支持和配套机制,使其在农村地区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生产者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紧密合作,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转化。通过建立合作研发平台、开展科技示范项目等,使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人才的贡献能得到公正评价和适当回报。可以通过设立激励基金、提供优厚的薪酬福利、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等方式激励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较多问题,迫切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文章聚焦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形式出现,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然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加强政府引导、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