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师妙苗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9;2.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都是不同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但“从历史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1](P1)是需要更加重视的文化传承。广灵剪纸以其细腻的刀法、绚丽的色彩、生动多样的造型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则是传承广灵剪纸非遗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之一,它不仅使广灵剪纸艺术得到传承发展,而且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广泰东街,处于交通要道,十分便利。博物馆周围是广阔的农田,绿化面积大,自然环境优美。该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是全国建设较早、规模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2008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一)修建历史 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发展雏形在初唐,大约形成于明代,正式成熟于清代,是山西晋北地区剪纸的代表作,以其造型朴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闻名于世。近代以来,由于遭受列强的侵略和破坏,剪纸艺术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剪纸事业才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张明锦希望剪纸艺术可以不断地被传承,于是在家乡山西广灵县组建广灵美术社,所刻制的剪纸作品远销海内外,为传承和发扬广灵剪纸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是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的前身。后来第四、五代传人张多堂、张栋父子成立了山西广灵剪纸文化研究中心,对其剪纸进行开拓创新,2007 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为进一步保护广灵剪纸艺术,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
(二)馆内布局 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剪纸专题类博物馆。该博物馆属于民办博物馆,面积为3600m2,高三层,是一座青灰色秦砖汉瓦式仿古建筑,内有十三个展厅和一个地下收藏厅,主要有吉祥寓意系列、十二生肖系列、人物系列、脸谱系列、花鸟系列、风光系列、生活场景系列、现代剪纸作品系列以及民族风情系列等,共存藏品16000余件,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三)周边布局 博物馆周围分布着不同的基础服务设施,其东侧为当地特色传统小吃街;西侧是广灵非遗互动民俗风情文化街,为前来的游客开设非遗剪纸工艺流程体验区、举行文艺演出等项目活动,使游客在参观的同时更好的享受博物馆提供的特色服务,从中获得更多有关剪纸的知识。其后侧为住宿区和当地特色瓜果采摘区以及游玩项目,该博物馆正朝着打造一个“吃住行娱”一站式文博庄园的方向努力,是山西省特色旅游景区的杰出代表作,对于其它特色旅游景区的打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展示的主体是剪纸作品,不仅包括广灵地方性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还包括国内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剪纸精品,我们主要侧重于减少广灵剪纸的发展传承概况。
(一)剪纸历史
1.山西剪纸概述
早在商周时期,祖先们已经运用身边的树叶、树皮、陶器、玉器等薄片等材料进行剪刻创作。《史记·晋世家》记载:“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3](P1635)这是史书上最早关于剪纸艺术渊源的记载。这里陈奇猷先生曾考证当时叔虞的封地其实就在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因为“叔虞未受封时已称唐叔虞,则‘唐’显系叔虞之称谓,非封国之名。”[4](P1168)这说明三晋大地剪纸的萌芽最早要追溯到周代,这不仅是山西地区剪纸艺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发源地。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民间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主要有北方流派、华北流派、华南流派三大派别,剪纸风格迥异,山西剪纸属于华北流派,是中国剪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剪纸艺术在山西许多地区还保留传承着,晋北地区以忻州、大同为代表,晋南地区以运城和临汾最为繁盛,每逢喜庆节日时,都会将莲花、如意、福字、十二生肖等多种形状的剪纸作品张贴在门窗或屋子里,象征美好的寓意。但是因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的剪纸风格又大有不同,譬如晋中南地区的剪纸作品多为单色剪纸,风格粗犷,而晋北地区的剪纸则截然不同,多为染色剪纸,风格较为细腻,典雅,富有层次感、韵律感,其中以“广灵窗花”最具代表性。
2.广灵剪纸概述
广灵剪纸作为山西晋北地区剪纸的代表,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发生在三晋大地上的周成王“剪桐封地”的故事自然成为广灵民间剪纸的前身,此后广灵剪纸一直属于散落民间的剪纸艺术,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独具特色的剪纸流派。千百年来,广灵剪纸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在民间得到不断地传承,其真正的形成期则是在清代,创始家族、剪纸世家张太明的母亲房氏是当时的剪纸高手,远近闻名。作为房氏的儿子,张太明也热衷于剪纸,继承了母亲的剪纸技艺,并对其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是自制刀具进行刀刻,创作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作品;二是创造出来点染、套色剪纸新方法,成为广灵彩色窗花第一人。[5](P17)自此广灵剪纸艺术在全国范围内不断传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灵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张民锦、张仲晨创办了广灵剪纸美术社,进一步传承了民间剪纸艺术。改革开放以后,作为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的张多堂、张栋父子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思路,创办了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使广灵剪纸更加系统化、规模化。如今,广灵剪纸在张氏父子的发扬下,发展渐入佳境,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保护和传承了中国珍贵的传统剪纸文化,还成为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往来的桥梁。
(二)剪纸技术 通过对广灵剪纸文化研究中心的调查访谈,我们对广灵剪纸的技术要旨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剪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理解的剪纸指的是使用剪刀进行创作的作品,这就是狭义的“剪纸”;广义“剪纸”不仅包括剪刀剪纸作品,还包括刻刀剪纸作品。而广灵剪纸则属于刻刀剪纸,即使用刻刀所进行的剪纸创作活动。这种剪纸作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效率极高,可以同时创作上百张相同的作品,这是其他地区的剪纸所不能比拟的。广灵剪纸从颜色上大体可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单色剪纸即使用单一的纸张剪纸颜色进行创作;彩色剪纸又分为套色剪纸和染色剪纸两种,套色剪纸即在单色剪纸的背面衬帖所需的彩色底子而成,染色剪纸即在空白纸上刻示图样,然后用颜色渲染而成。彩色剪纸在风景画、人物画作品中广为应用。从技术手法上看,剪纸分为阴刻剪纸、阳线剪纸和阴阳刻结合剪纸等,阴刻剪纸即把图案上的线条剪刻掉,留下没有线条的空白;阳刻剪纸即把图案上的空白剪刻掉,留下有线条的地方;阴阳刻结合即根据图案的需要,结合使用阴刻和阳刻,形式多种多样。
(三)剪纸内容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发现广灵剪纸在题材和内容上十分丰富,主要包括:
吉祥寓意类:“福、禄、寿、喜”是最常见的吉祥寓意类纹样,剪纸师傅们采用不同阴刻、阳刻、阴阳刻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并在其四周填充寿桃、石榴、牡丹花纹、长寿老人、莲花锦鲤等图形,最后运用各种颜色渲染而成,使整幅作品表达出世代绵延、福禄成袭、财源滚滚、喜气洋洋、恭喜发财、连年有余等美好寓意,在民间广为流传。
十二生肖类:即十二属相类,古人用12 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以动物为主体,周围辅以花草人物,运用镂雕手法阴阳刻相结合,制作出彩色剪纸或单色剪纸作品,寓意虎虎生威、龙凤呈祥、龙马精神、勤劳勇敢,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历史人物类:主要有佛道神仙人物,例如云冈石窟大佛、小佛形象;另一种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吕洞宾、何仙姑、张国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汉钟离以及铁拐李。作品大多采用阳刻以展现八仙人物以及他们各自所持宝物,色彩绚丽明亮;还有晋祠各种侍女像作品、生动传神;还包括流传千古的山西历史名人尧、舜、禹、荀子、百里奚、傅説、司马迁、班婕妤、关羽等,象征威震四海、大义凛然、乾坤正气;甚至还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人物以及相关故事情节等演绎到剪纸中,使得作品更加惟妙惟肖。
戏曲脸谱类: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包括神怪脸谱、戏剧脸谱、戏曲人物剪纸等,在色彩运用上分为单色剪纸和染色剪纸两种,其特征是利用人物特定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任务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9]使观众观看的同时可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脸谱有“心灵的画面”之称。
花草飞鸟类:以花、草、鸟等为题材的剪纸作品,往往构图精巧,刀工深厚,色彩明亮炫丽,例如有象征祥瑞、和谐的凤凰;喜鹊在枝头叫喳喳,象征圣贤、喜事到家;孔雀开屏有吉祥如意、前程似锦和白头偕老的美好寓意;号称“百花之王”的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端庄秀雅;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荷花、“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虚心劲节的玉竹……无不让人喜爱。一幅幅的花鸟图、孔雀开屏图、鸳鸯戏水图、鱼戏田田图等都代表了美好的寓意。
山水景观类:自然景观是根据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等不同条件所造就的,这些景观雄伟壮丽、引人入胜;人文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创造力的共同结晶,受环境影响与环境共同构成的独特景观。所以古代朴实的劳动人民就把这种美轮美奂的景观刻画在剪纸作品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运城永济塔、大同九龙壁、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壶口瀑布、应县木塔等,壮美秀丽,令人陶醉与向往。
生活场景类:属于写实类的剪纸作品,主要是对人们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刻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包括乡土民俗的作品、闹社火庆元宵的作品、丑牛闹春早的作品等,重在对人民群众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在思想上进行宣传教育。这类剪纸作品通俗易懂,深受人民喜爱。
民族风情类: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在各民族长期友好交流中,不同的民族风俗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将各民族制成剪纸作品,例如布朗族、俄罗斯族、朝鲜族、高山族等,在反映各民族的不同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各民族间的民族和谐,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现代剪纸作品类:主要是相较于传统的剪纸作品而言,是在传统剪纸作品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将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到剪纸作品上,并且在表现手段、制作手法上都有所创新。一是采用叠加套色方法反映色彩,层次过渡和谐,近似油画,作品更加逼真;二是整个作品朝着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雅俗交融,境界更为深远,越来越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无论是哪类剪纸作品,都反映了美好的社会景象,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然而广灵剪纸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不是仅仅表现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本身,而是通过这些内容和特定内容组合从而反映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描绘了大雪皑皑的农村雪景,是农家人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期盼;描绘了万里长城景象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喜爱。总之,剪纸内容寓意美好,是对现实生活充满了信心的积极态度。
剪纸艺术具有构图巧妙精致,线条简练,装饰性强,画面立体感强,色彩艳丽丰富等特点。从表现手法上看,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意象艺术,即作者意念中的形象。剪纸艺术是以客观物象为基础,加上作者丰富的主观想象,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作者意念中的形象,使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剪纸作者不仅仅以表达客观现实为目的,而是用美好的艺术语言来讴歌生活中的难忘的美好事物。然而剪纸作者大多是以农村地区的妇女为主体,她们因长期民俗风情和闭塞的交通影响,使得她们的剪纸内容保持着一定的原始性和长期的稳定性并流传至今。
此外,剪纸的用途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和民间传统习俗有关。有岁时节日装饰类,包括过年贴窗花、墙花、做花灯等,多表现为迎春纳福、平安吉祥的寓意;还有礼仪习俗类,包括婚嫁时的“喜花”“花盆”,办丧用的“纸扎”“寿花”等,都是剪纸而成;还有人间信仰类,门前辟邪用门神,庙宇祈福张挂剪纸等都是对某种观念的信仰。总之,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在山西大部分地区,至今还留存着每逢佳节剪纸祈福的风俗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如在居家装饰、红白喜事、刺绣花样等方面都不可或缺。剪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近年来流行用剪纸作品作为礼物馈赠给亲朋好友,承载着着美好的寓意。广灵剪纸事业的发展也不断促进非遗剪纸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传承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优势
1.有利于家乡传统文化的保护
广灵剪纸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山西大同广灵建造了剪纸艺术博物馆,对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进行了保护,使博物馆成为非遗的保护基地。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有利于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促进当地的社会文化的发展。
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还积极承办各类剪纸比赛的活动,比如:当地举办的多届剪纸书画展等,用以扩大广灵剪纸的社会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关注到广灵剪纸,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该博物馆下设“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广灵县多堂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有限公司”、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等多个单位,广灵剪纸的领军人物张多堂、张栋父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走市场化道路,推动广灵剪纸产业的发展,剪纸作品远销海内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6]
同时设有“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积极进行剪纸教学,为解决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该博物馆以剪纸作品为主体,不仅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积极打造“吃住游”一体化的文博庄园,例如剪纸体验互动区和特色旅游项目等,吸引中外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拉动当地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3.有利于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积极与山西省多所高校或中小学进行教学合作,成为高校或中小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譬如承包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学生校外实习工作,每年都会有学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剪纸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剪纸作品的实战练习;与当地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为中小学生举办假期冬令营活动,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的同时,同时接受了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该博物馆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而且成为打开非遗剪纸艺术的另一所窗口,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剪纸的独特魅力,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劣势 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广灵剪纸先后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博物馆活态展示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7](P185)因此对非遗的“活态性”展示极为重要。在广灵县建立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不仅对广灵剪纸这一非遗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而且丰富了博物馆的类型,扩大了博物馆的展出内容。但是在该博物馆里,几乎全是静态的作品展示,对剪纸技术这一过程的动态、活态展示极为缺乏,仅有剪纸作品的图片步骤讲解,使人们在博物馆里对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仅流于表面,不能真正的了解每一幅剪纸作品“背后的故事”,不能真正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2.剪纸创新人才缺乏,产品题材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变异性,即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异。只有经过这种变异,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适应时代潮流,不被时代所淘汰。广灵剪纸世代相传,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染色剪纸、套色剪纸。但是在剪纸题材上,十二生肖、植物花卉、人物脸谱等占主流,未能在传统的剪纸内容上有所突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剪纸的创新人才投入不足,对传承人的培养有所缺失,从而造成剪纸的创新动力不足,产品题材单一,限制了非遗广灵剪纸的产业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丰富发展。[8](P73)
3.在新兴科技背景下广灵剪纸发展路径较为单一
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的主体是广灵剪纸作品,即对广灵剪纸作品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非遗广灵剪纸来说仍存在发展途径趋于单一的不足,对其保护传承若一味地单一老陈,就会被时代发展所抛弃。所以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要做出努力和改变去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若要使传统文化非遗剪纸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其扩大其发展路径,注入新型理念,例如将广灵剪纸元素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目前存在的活态展示不足、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博物馆的传承提出一些建议,从而对博物馆的传承路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1.传承中发展
非遗只有在传承中才能得以发展。其并不是已经被固化了的历史产物,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需要保存,......而是要加入创新的元素”。[9]因此在非遗与博物馆的融合发展中,首先要坚持在传承中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2.发展中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博物馆融合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博物馆在关注非物质文化物质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关注它在各个发展阶段中与人文环境的互动变化,然后再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加以传承和保护。因此在非遗与博物馆融合发展时,同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这一原则。
1.转静为动: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
“任何一件物品的生产都是观念与技术的产物,都是制作者情感与智慧的表达。因此任何物质性展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展览。”[10]博物馆在进行展览时,应该展现非物质文化的制作过程。譬如可以在博物馆中,结合非遗作品进行动态展示,增加影视、录像等媒体的播放,或者在博物馆演示厅内进行非遗传承人的剪纸节目的现场演示,使观众对非遗剪纸这一制作过程有更直观、真实的了解,进一步参与到非遗活态遗产的保护中。将藏品的动态演示与静态展示相结合,可以让观众在参观时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的全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价值观念、制作技术水平等,还能使观众深层次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鼓励创新: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博物馆融合发展时进行大胆创新,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又能增加博物馆的收入来源,更好地使其融合发展。要进行非遗创新,必不可少的是对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一名合格的文创设计人才,不仅要具备文博常识,还须一定的文化涵养,更要有纳古通今的无限创意”。[11]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高校、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员,积极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其中包括非遗+文创产品的深度开发,但是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仍处于初始阶段,相对而言不太成熟,在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既可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我国文博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譬如在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中,以剪纸元素为基础,积极创新,设计出新颖的文创产品,增加作品的附加值。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剪纸艺术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非遗的有关知识,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3.维度转化:“广灵剪纸”素材戏曲化、动漫化发展
广灵剪纸的保护发展并不仅仅是对其本身的保护传承,还包括对剪纸艺术的素材进行传承以及创新。例如利用先进的绘图软件与工具,对广灵剪纸的人物进行戏曲化、动漫化加工创作,使其成为戏曲动漫作品中的人物,成为有思想的、活灵活现的、富于感情色彩的鲜活形象。从一方面来讲,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不仅可以转换维度,设计出更有创造力的形象,还可以提高其制作效率,不失为传统剪纸传承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来说,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卡通形象,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孩童的动漫世界,使家家户户都知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增强人民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所以说对其素材进行搜集、提炼、创作出高质量的戏曲、动漫精品形象,无疑是对非物质文化剪纸艺术的另一种保护传承。
4.品牌授权:广灵剪纸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中,要增加产品的品牌专业性,增加产品的知名度。例如对广灵剪纸博物馆传承路径的探索中,应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与各大品牌进行合作和发展,进行品牌授权,例如中秋节的月饼礼盒,运用雕刻、镂空等工艺进行产品包装,赋予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成为馈赠亲友的不二选择。同时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广灵剪纸产业,并且对广灵剪纸加大宣传投资力度,例如与其他地区剪纸博物馆共同创办非遗剪纸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新媒体网络信息平台可以推动剪纸艺术与其他领域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扩大广灵剪纸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同时,对广灵剪纸品牌化,无疑使广灵剪纸艺术成为山西广灵县的“文化标签”,承载了故事和内涵的剪纸艺术,更易被人民群众接纳和认可。广灵剪纸走进市场、走进群众,是对非遗剪纸的另一种保护形式,有利于非遗剪纸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本文通过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的现状调查,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传承路径探索这一重大问题。在肯定通过建设博物馆这一措施保护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布局、展示形式、配套设施、环境建设等软硬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实地调查,发现了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存在活态展示不足、剪纸创新人才缺乏,产品题材单一等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为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发展我国非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