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反腰”图考

2023-03-12 06:25郑淑玉
杂技与魔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百戏竹枝词画像石

文|郑淑玉

图|作者提供

反腰,古代杂技之一,又称竖蜻蜓、拗腰伎、掷倒伎、折腰、筋斗、握软腰、翻跟头等。表演时,演出者向后倒立、翻腰,手足至地,口衔取地上物品,然后缓缓挺身站立。反腰等柔技早在汉代百戏中就已存在。1969 年济南无影山出土的“汉代彩绘乐舞杂技陶俑”中就有“倒竖鼎”等柔技表演。在“汉代彩绘乐舞杂技陶俑”(见图1)中有4 名身着紧身衣表演反腰的男子,其中两人昂首屈体倒立,一人仰身后翻作翻筋斗状,另一人伏地,双足由身后前屈,双脚置头部两侧,双手握足胫,正做柔术表演。此外,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百戏图中,也有“五案手倒立”表演。河南洛阳苗南新村出土有单人倒立杂技俑(见图2)。山东滕州市岗头镇西古村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为建鼓百戏场面,画面左侧一人表演跳丸,另一人双手扶案倒立,两臂挺直,腰身以下反屈为180°(见图3)。山东微山县两城乡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也是建鼓百戏场面,在跳丸者右侧为拗腰表演,伎人双手扶案,身体向一侧弯曲如弓状(见图4)。①

图1 汉代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局部](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图2 东汉单人倒立杂技俑(河南洛阳苗南新村出土)、图3 汉代画像石倒立图[局部](山东滕州市岗头镇西古村出土)、图4 汉代画像石拗腰图[局部](山东微山县两城乡出土)

南北朝时,反腰等柔技已经成为歌舞中的一种表现技巧。《梁书》卷三十九《羊侃传》记载:“又有孙荆玉,能反腰帖地,衔得席上玉簪。”隋唐时期,教坊专设有掷倒伎(翻腾技巧),《隋书》卷十三《音乐志》载:“三十,设掷倒伎;三十一,设掷倒案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录有寻橦、跳丸、吐火、吞刀、旋盘、筋斗等项目。敦煌175 窟有一倒立的北魏力士图一幅(见图5)。②甘肃酒泉丁家闸北凉墓出土的《乐伎与百戏图》壁画中有一段倒立表演的情节(见图6)。唐朝的民间百戏杂技表演的范围比以前更广泛,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得多,不少表演节目逐渐被单列出来,自成体系。如《拗腰伎》,表演者向后折腰,四肢着地,用嘴含起放在地上的实物,演员的杂技技术十分高超。③

图5 北魏力士(吴曼英摹)

图6 《乐伎与百戏图》壁画拗腰图(甘肃酒泉丁家闸出土)

宋代,倒立、折腰、筋斗已成为宫廷宴会广泛表演的节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第三盏御酒,左右军百戏入场。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筋斗、擎戴之类。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七历数自汉至五代出现的百戏有鱼龙曼延、代面、拨头、杂旋伎、弄枪伎、蹴瓶伎、擎戴伎、拗腰伎、飞弹伎等名目。“拗腰伎,盖翻折其身手足皆至于地以口衔器而复立也。”日本奈良正仓院博物馆藏绘制于12 世纪的《唐儛会》(又称《信西古乐图》)有一幅“柳肩倒立”图(见图7)。“柳肩倒立”由两人表演,下面一人两手上举,上面一人扶下面人双肩,一足微曲,拿起大顶。这种倒立动作应是在快速翻腾跌扑中完成。

图7 “柳肩倒立”图(来源:《信西古乐图》)

明清时期,反腰等柔技已走入市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百戏表演节目。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六记载,明代余蕴叔家演“目莲戏”,选择“徵州旌阳戏子”在舞台上表演“度索、舞緪、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镡、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有两首描绘“反腰”的竹枝词,即《反腰》《竖蜻蜓》。《百戏竹枝词》中《反腰》诗云:“屈曲谁教学楚猱?身材得似软苗条。座中且看如弓样,漫道生平未折腰。”其诗序云:“取幼童教之,能令腰曲如弓,反首贴地,口衔地上物,亦名‘握软腰’。”《竖蜻蜓》也属反腰戏,李声振《竖蜻蜓》诗云:“双足翘翘转踏空,步来反掌似生成。自从看罢蜻蜓竖,始信人间有倒行。”其诗序云:“亦反腰戏,但此则以手帖地行,或托于掌上,反双足上举,殊颠倒之甚也。又名‘蝎子步’。”蝎子步难度较大,表演者需全身伏地,用双肘尖、双足尖着地,身体挺直离地前移。清李调元《弄谱百咏》竹枝词“反衔”诗云:“可是蟠桃会上来,白猿偷摘洞门开。反腰向席非贪饮,衔得金扈当寿杯。”其诗注云:“反衔,即拗腰伎。”明人王圻的《三才图会》卷十有“弄瓯图”(见图8),图中一艺人正在表演反腰衔碗技巧。清代掌故遗闻汇编《清稗类钞》中记载一艺人的表演:“忽作虎跳,忽翻筋斗,起落如蜢跃。”寥寥数笔,描摹出民间艺人表演“虎跳”“筋斗”等柔技形象。

图8 “弄瓯图”(来源:《三才图会》)

清代留存下来的该类柔技图有“翻跟头图”(见图9)和“攒香簸米图”(见图10)。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代《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一幅“中国翻跟头图”,画面右侧有一段图释文字:“此中国翻跟头之图,用桌一张,上放板凳二条,又用板凳一条仰合上面,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亦放在板凳腿上,翻身绕过,名为翻七寸子,此绝技也。”《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还有一幅“攒香簸米图”,画面右侧有一段图释文字:“此中国攒香簸米之图也。其技艺以打斤斗为是,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盛香,盛茶盅数枚,挨次端之,站于桌上打斤斗自翻下,内所盛之物一粒不能洒地,其技可嘉。”“攒香簸米图”描绘的是一个艺人手端盛满米的簸箕站于桌上打斤斗自翻下的情景,从图上看,艺人做的可能是前空翻,落地态度从容,技巧甚是熟练。

图9 翻跟头图(来源:《老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图10 攒香簸米图(来源:《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新中国成立后,反腰等柔技依然是群众喜欢观赏的杂技演出节目,民间艺人也多有创新。据《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杂技志》记载,20 世纪50 年代,北京杂技团的演员黄淑英在《软腰》的基础上发展演出的《柔术》,以富有刚劲之美而享誉北京。1956 年,总政文工团杂技队的演员乔桂香表演的《软功》,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杂技会演中获得铜质奖章。20 世纪70 年代末,铁路杂技团将《软腰》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结合起来,创作演出了《飞天造型》,其表演具有空灵缥缈意境,广受好评。

注释:

① 李锦山:《鲁南汉画像石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173页。

② 彭松:《舞蹈学者彭松全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70页。

③ 陈育新:《中国杂技发展研究》,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 年,第20 页。

猜你喜欢
百戏竹枝词画像石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书法《竹枝词》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竹枝词两首》其一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