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川
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塘头村北邻新通扬运河,南接328国道,与泰州市海陵区隔河相望,是扬州东部的门户村。2021年3月,塘头村入选中组部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当年11月份,我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我和村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试点村机遇,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并在乡镇工作四年,对未来两年的驻村生活充满自信。然而,随着对村里情况的不断了解,之前的自信便打了折扣。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服务品质。纪念场馆设施简陋,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村两委开展常规工作得心应手,对于红色村庄建设却缺乏明确目标。如何建设红色村庄,完成上级组织赋予的光荣使命,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利用两周时间,通过拜访上级领导,走访党员群众、企业负责人,与村两委同事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熟悉村情村貌,理清工作思路。我认识到,塘头地处扬州东部边缘地带,承接市、区两级各种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十分欠缺。2005年乡镇撤并以后,随着政府机关的搬迁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出,集镇逐渐萧条,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喧嚣。塘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紧紧抓住试点村机遇,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激活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我们紧紧抓住市、区两级组织部门改造经济薄弱村办公环境的契机,结合红色村庄建设的实际需要,邀请扬州市规划设计院,按照“办公阵地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要求,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新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不仅是融合办公议事、党员教育、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阵地,还是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打卡新景点,并将串联苏北指挥部纪念馆、郭村保卫战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形成“集中连片”效应。
塘头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1940年7月,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主力部队渡江北上,与郭村保卫战参战部队在塘头于氏姊妹楼会师后完成整编,随即挥师东进,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新四军苏北抗日的新局面。为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在新四军武装斗争馆、统一战线馆开展基础上,布置新四军党的建设馆,完整展现党的“三大法宝”在郭村地区的成功实践。复建中共苏北特委干部培训学校实境课堂,整治纪念馆东部花园,打造一个红色文化研学承载平台。
当我在村两委会上说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后,同事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深知,在掌声之外,大家的心里还是在犯嘀咕。会后,我又找了个别同事沟通,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顾虑。有同事直言:“周书记,我非常赞同你在会上提出的工作思路,只是我不知道所需的资金从哪里来?”这正是我作为第一书记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手中没有米,唤鸡也不灵。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是塘头村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的关键,也是村两委同事和广大群众对我的期待。
2021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资源丰富的塘头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随着人流量的大幅提升,基础设施越发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短板。在后方单位主要领导的关心下,我们积极与市财政部门沟通,为村里争取到30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塘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2022年5月,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通过联系省财政厅,为镇里争取到中央福利彩票基金1000万元,依托现有的塘头卫生院建设区域性医养中心。项目建成后,对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状况、优化村庄环境大有帮助。
此外,我还充分利用第一书记身份,开动脑筋、挖掘资源,为村里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驻村一年多来,我先后联系扬州市委党史办、江苏省建设集团公司、国信集团新能源公司等单位与村里签订共建协议,再加上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共筹集建设资金50余万元,为村里的发展汇入涓涓细流。
近期,塘头村新党群服务中心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的红色实境课堂也将投入使用。我将依托现有场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筹建“红色塘头”第一书记工作室,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凝聚起建设红色美丽塘头的社会共识。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原塘头粮库旧址,复建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办公用房,与郭村保卫战纪念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塘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及塘头村花园组传统村落一起,连片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田园观光旅游、农家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红色美丽村庄,努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作为第一书记,群众得实惠既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也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初心。
得知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正在实施富民强村特色产业帮扶项目,我第一时间与镇里农业部门联系,为村里争取到市、区两级提供的帮扶资金130万元,采用“4+1”模式(扶持购置4台农机,村集体领办1个不少于500亩的集体农场),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抓手,发展绿色富民项目。我还与镇里组织部门联系,利用省财政扶持壮大经济薄弱村项目资金60万元,对村属13间门面房进行装修改造,在改善集镇面貌的同时,扩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以上两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里增加集体收入8万多元。
走访调研时,有村民向我反映通往村里的道路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坑坑洼洼,破烂不堪。而该组年轻人多在外工作,留守的老年人出行实在不便,希望村里能够帮忙改造一下。我及时与区农业农村局沟通,为该组争取到了2022年度区“一事一议”项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这条800多米的水泥路已经修好。前段时间我再次经过该组时,一位大爷认出了我,连声对我表示感谢,说我为他们解决了大问题。
结合特殊困难群体排查、秸秆禁烧、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我走访、电访村民150余户,了解村里困难群众、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并利用工作经费,开展了集中慰问活动。当看到村里的高龄老人和残疾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我深深地感受到,慰问物品有价,党的关怀无价,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是我作为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并从心底里感到高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认为我这个第一书记,除了能干事以外,在工作方法上也比较接地气,愿意和他们打交道。前段时间,我拨通了退休教师孙老师的电话,得知我要上门走访,老人执意要到村里来谈。在办公室,整整半个小时,我一边耐心地倾听老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村里工作的看法,一边认真地做着记录。谈话结束后,老人满怀真情地说:“周书记,今天我说了这么多,不一定对村里的工作有用。但我作为一名党员,有责任为村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你是书记,愿意听我说这么多,说明你尊重我这个老同志。”老人的一番话,让我倍感鼓舞。对于接下来的驻村工作,我比刚来时更有自信,思路也更加清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