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做一场天真的梦,把家乡写成世界

2023-03-11 08:14孟晓东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40期
关键词:江格尔木垒刘亮程

孟晓东

走近人物

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在中国西北的旷野笔耕不辍,用质朴沉静的文字,书写山川河流与广袤土地,书写大地之上的人与万物。他在史诗驻足的地方呈现艺术的绚烂,构造天真且富于哲思的“本巴”世界。故乡,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通往世界的起点。他用如梦如幻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维度。他的作品因而具有深刻的中国性、世界性,以及文学未来的可能性。他就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

素材呈现

回望家乡

1962年,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继父是乡村说书人,自小他听故事长大,有幸聆听到江格尔齐说唱史诗。在他的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本巴》的扉页上,印有向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致敬的话语,同时也致敬他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他年轻时务过农,跟木匠学过做家具,跟铁匠学过打铁,还做过十几年农机管理员,20岁的时候开始写作诗歌。30岁,他关闭了收益不错的农机配件门市部,离开家乡,来到陌生城市乌鲁木齐“下海”,彼时,刘亮程回望那个离开以后才发现是家乡的遥远地方,写出了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受到文坛关注,他也因此而成名。自20世纪末以来,这部著作畅销不衰,书中5篇文章还被选入中学、大学语文课本。刘亮程也因此而被林志贤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40岁时,刘亮程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虚土》。

半耕半读

2013年,年过5旬的刘亮程来到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菜籽沟村采风,觉得这里和幼时生活的村庄很像,是《一个人的村庄》的再现。因为这份相像,也因为他发现这里居民不断减少,许多院落老宅被当“废品”拆成木头廉价卖掉,他呼吁保护菜籽沟村的文化价值,将一处废弃学校的房屋院落买下来,一边改造成“木垒书院”,和家人居住下来,过上了田园诗意的半耕半读的生活,一边召集熟识的艺术家,邀请他们来租购村里的其他空屋。刘亮程在这里养了很多鸡,却舍不得吃。他养它们,主要是为了清晨那几声鸡鸣。刘亮程的木垒书院,一半是书房、工作室,一半是菜园、果林。刘亮程的时间也分成一半一半,上午读书、写作,下午种地栽花、养狗喂鸡。有人把这样的生活叫作“在理想与现实间诗意栖居”“宫崎骏式的晴耕雨读”,但对他来说,耕种、搭鸡窝、做木匠活儿以及写作,都是最自然的事情。刘亮程说,乡村是中国人的祖地,中华农耕文化基因的“根”在这里,我们都会寻找那条通向乡村的道路。

乡村理念

活在乡村,要按照乡村的理念生活。刘亮程从不在院子里打农药——“用药把虫子喷死了,我去哪里听虫鸣呢”;看到结的蜘蛛网,他也不会破坏——“那是蜘蛛和我们一起建的家”。刘亮程的院子里长满了树,枝叶繁盛,看上去甚至有些杂乱,他便给自己找出一条理由:“修剪树枝是人类自己的想法,不是树的想法,我们来到树下生活,树想多分出几个枝丫,应该由树做主,不应该由人来做主。”有小朋友来木垒书院游学,来这里的第一堂课,刘亮程会跟孩子们说:“书院里有很多小虫子,我没有把虫子杀死,是留给你们听虫鸣的。假如有虫子落在你身上,轻轻拍一下就行了。虫子和你们都在赶路,都在往秋天走,我们都是同样的生命,这一路上要互相陪伴。”木垒书院没有装路灯,天一黑,黑暗便彻底降临在这个小院,刘亮程让老师把房间里的灯也关掉,让孩子们适应黑暗。刘亮程告诉孩子们,不必为自然界的夜晚感到恐惧,黑夜本身是安全的,“黑夜保护了多少动物啊!其实对我们人类也一样,只是城市的灯光照射太过泛滥,周遭似乎变得没有黑暗。黑暗成了梦,变成了梦魇,但它不应该被惧怕”。

致敬史诗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10多年前,刘亮程得到一次去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深入了解江格尔文化的机会。该县是《江格尔》史诗的发源地,在那里,他欣赏到难忘的《江格尔》说唱。说唱者声情并茂,将刘亮程带入史诗中的恢宏大场景。多年后,当刘亮程写作《本巴》时,好像又一次身处史诗说唱的那个草原之夜,听到来自遥远大地的声音。《本巴》是一部向英雄史诗致敬的作品,小说达15万字。史诗所言的“本巴地方”,人人活在25岁,处在最美好最有活力的青春时光。这种对时间的绚丽想象打动了他。于是,在史诗驻足的地方,《本巴》以现代小说的形式开始了讲述,将这首“天真之诗”写了下去。《本巴》通过三个孩子,三场被梦控制的游戏,影子般再现了追赶与被追赶、躲与藏、梦与醒中的无穷恐惧与惊奇,并最终通过梦与遥远的祖先和并不遥远的真实世界相连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刘亮程说,他仿佛有一种史诗传唱人在星空下放声言说的奇妙感觉。他让自己成为说梦者,“在万物中,睁开眼睛”。

素材解读

刘亮程怀揣“乡村是中华文化厚积之地”的信念,从《一个人的村庄》到《虚土》,再到《本巴》,其目光始终投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他关注的是乡村事物中一成不變的东西。在刘亮程看来,我们心灵的那个轴心部分,它一动不动地停在那里,跟我们祖先的心灵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它构成了永恒,让我们在经历许多磨难之后,在经历许多不可抗拒的天灾和人祸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人的原貌,仍然能够恢复人的尊严,仍然能够去过一种正常的、平常的、地久天长的生活。

适用话题

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乡村保护、乡村振兴、乡土情结、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责任、诗意生活、返璞归真、理想与现实……

运用示范

示例1:诗意生活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是如此,人们越应追求诗意生活,以便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一块能够得到放松的栖息之地。前不久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刘亮程不就是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菜籽沟村打造了一处“木垒书院”,选择过一种半耕半读的诗意生活吗?

示例2: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的最好关系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方面,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就给人们作出了榜样。对于修剪树枝,他就曾说过:“修剪树枝是人类自己的想法,不是树的想法,我们来到树下生活,树想多分出几个枝丫,应该由树做主,不应该由人来做主。”他对自然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征稿启事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展示自己个性和思想的舞台,长期征集学生佳作。同学们可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视野与胸怀、社会热点、个人成长等大主题下各抒己见,文章须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具有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见解新颖、构思精巧等特点,1000字以内为宜。投稿邮箱:1164269939@qq.com。欢迎个人或文学社投稿!

注意事项:①来稿请在文末注明姓名、邮箱、电话、联系地址、指导老师等真实有效的联系方式;②来稿必须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严禁一稿多投;③来稿一律不退,择优录用,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寄发样报、刊用证书,自发稿之日起两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请作者自行处理。

猜你喜欢
江格尔木垒刘亮程
论如何传承史诗《江格尔》
关于《江格尔》中的有关海洋词的探究
生命的源起,种子
贾木查搜集《江格尔》工作之回忆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组诗:今夜 在木垒
木垒美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外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