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江/大连工业大学
王莹/大连界外空间
城市环境色彩管理是笔者在1988 年中国科协百门学科百位专家前沿学术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学科专题,发言录音与论文均收藏在国家图书馆。20 年后,又撰写了《城市环境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的学科奠基专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35 年前关于环境色彩管理的理论的要点是这样描述的:科技进步是基础,系统控制是目的,生理心理平衡是目标,预测引导调节是方法,法规制定是手段。具体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稳定大体量建筑“静”的色彩,限制公共交通与专业服装“动”的色彩,区别路面人车分流的色彩,规范广告的色彩投放等等[1]。在《城市环境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专著的后面,附录了1998 年3月日本《熊本色彩指南—景观色彩指导手册》[2],这是一个涵盖若干城市的色彩建设的色彩管理经典案例。本文以下介绍的这个中亚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色彩管理则是另外一个经典案例,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色彩管理实践样本,它和熊本的区别只是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统一。不管怎样,这对于城市管理者、规划师、设计师等都是一个难得的直观借鉴与研究范例。
由希瓦进入土库曼斯坦北部陆地口岸城市达绍古兹,途径卡拉库姆沙漠,大自然开启了大漠七彩般的迷人落日余晖。
在达瓦扎有一处沙漠坑火,是1971 年当前苏联地质学家进行钻探时,意外发现地一个充满天然气的地下洞穴。钻探装置下的一片泥土倒塌后,留下一个直径约50 米~100 米椭圆形的地洞坑。为了防止有毒的气体外泄,土库曼斯坦政府采用点燃泄漏天然气的方法,结果这把火一直烧了52 年,截至今日这洞口的火焰从未间断过。为此当地人把它称之为“地狱之门”。橙红色的火焰,伴随夜色的天际蓝色,跃动的光色还是很美(图1)。
阿什哈巴德市是土库曼斯坦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中心。土库曼斯坦国旗的旗底为深绿色,靠旗杆一侧有一垂直宽带通过旗面,宽带中自上而下排列着五种地毯图案。旗面上部中间有一弯新月和五颗五角星,月和星均为白色。绿色是土库曼人民喜欢的传统颜色;新月象征光明前途;五颗星象征人类的五种器官功能;视、听、嗅、味、触;五角星的五个角象征宇宙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晶态和等离子态;地毯象征土库曼人民的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五张地毯代表该国阿哈尔、巴尔坎、列巴普、马雷和达绍古兹等五个地区的传统色彩与纹样(图2)。
图2 土库曼斯坦国旗
阿什哈巴德城市街道被各色灯光照耀得溢彩流光,建筑被轮廓照明勾勒得晶莹剔透,还时时红闪绿烁,处处火树银花,高层建筑每隔2 层还配置泛光照明,有的重点建筑如8 角星婚礼中心、奥林匹克运动综合体等则是五彩霓虹灯光每种接替变换。夜景光色之璀璨,可以与东京、首尔、香港、上海等亚洲其他国际化城市相媲美。
城市晚上让灯光彻夜照耀这种设计与管理,来自于土库曼斯坦国家领导人的要求:照明设备是建筑物自己风格的延续,是形成夜间市容和谐感、美感以及舒适感的独特必备条件。所以,每个单位的室外灯光必须通宵达旦地持续照耀,反映了国家领导者对于城市光色管理主观意志的重要性。
阿什哈巴德是具有美丽传说的“爱的城市”。城市的基本规划是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时期定下来的。1948 年10 月发生了里氏9 至10 级大地震(当时有史书记载最强烈的一次),使整座城市几乎毁灭,近18 万人罹难。1958 年,依地震前原样重建完毕。此后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开拓,阿什哈巴德又重新发展起来。1990 年8 月23 日,土库曼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1991 年12 月27 日土库曼宣布独立,国名改为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成为土库曼斯坦的首都。1995年12 月12 日,联合国185 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赋予其永久中立国地位。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土库曼斯坦于1998 年建成了白色的中立门,它象征着自主、和平和开放的独立外交政策,展示了对世界各民族的友好姿态(图3)。
图3 中立门
中立门是阿什哈巴德市主要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中立广场,主建筑高75 米,三个支撑脚分别代表新土库曼斯坦三个不可分割的基础:中立、独立和民族团结。顶部12 米高的尼亚佐夫总统金像随太阳方向旋转。
在土耳其援建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内, 存放出土的白色断臂维纳斯大理石雕像,身段形体与巴黎卢浮宫的基本一致,只是在断臂的位置上有差异,下身的裙摆采用灰色大理石,总高尺寸不到半米,与卢浮宫的维纳斯高大尺寸相差较大。据考证是在尼萨城(古城安息国)尼萨帕提亚要塞中发掘出土的(图4)。
图4 安息国出土的大理石雕像维纳斯
1991 年末,国家独立后,首任总统尼亚佐夫就决定将阿什哈巴德打造成白色大理石装饰的新城,这可能是和出土白色大理石维纳斯雕像有关。1995 年以来,一座座白色大体量建筑拔地而起,之后市内陆续新建的大型建筑有总统府、鲁赫纳特宫(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文化中心广场、大型商业设施、星级酒店、部委办公楼、中立门、地震纪念碑、居民住宅楼和孤儿院等。整个城市所有的新建筑,都是由法国建筑大师设计、土耳其人承建的。这些建筑物表面都被清一色的伊朗白色大理石所覆盖,534 栋新建筑共使用了450 万平方米的白色大理石,使整座城市显得洁白而明亮(图5、图6)。
图5 土库曼斯坦总统府
图6 八角形婚礼堂(图片来源:Polimeks)
为了解决城市色彩的单调问题,设计师在有的高层建筑的墙体上镶嵌了巨幅马赛克地毯图案,为整个城市装点上点睛之笔;在有些建筑的坡屋顶上设计了绿色,极个别设计为紫红色,这些都是土库曼民族最喜欢的色彩。而在非常早期的一层别墅建筑时期,坡屋顶的色彩也是这样分配的(图7)。
图7 高层住宅建筑上的地毯纹样与色彩
2009 年4 月13 日在政府扩大会议上,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总统在签署文件时指出,要把阿什哈巴德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的国际新城,拨款10 亿美元进一步扩大阿什哈巴德的城市建设,其中包括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为2017年亚运会而建设的奥林匹克运动综合体建筑及地铁设施等。
在阿什哈巴德新市区所有建筑上,基本都采用了3 厘米厚、高光泽度的邻国伊朗白色大理石的装修石材。而在旧市区前苏联时期建设的多层住宅以及其他建筑,则采取了重新立面装饰,涂刷奶油色微黄的白色,以和新区建筑色彩相协调设计。商业标识广告色彩基本上遵循原样,不做改变,因为体量已经很小,不足以影响整体城市的色彩规划。
在城市主要街道的两侧铺设了宽半米左右的明沟水渠。市内花园、草坪和喷水池随处可见,滴灌与喷灌设施日趋完善,使得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法式修剪植物园。草坪与灌木、乔木,位列城市道路两旁和广场公园,营造出“绿色之都”的景观。在阿什哈巴德主要建筑物的前面、广场上、公园里,甚至道路隔离带上都设置了造型各异的喷泉设施,使阿什哈巴德因此获得“喷泉之城”的印象。
在世界各地大理石的建筑不少,但是白色大理石城市却只有一座,当属中亚的阿什哈巴德。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亚土库曼斯坦的首都疆域上。
历史上土库曼曾被波斯人、马其顿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鞑靼人征服。公元9 ~10 世纪受塔赫里王朝、萨曼王朝统治。11 ~15 世纪受蒙古鞑靼人统治。15 世纪基本形成土库曼民族。16 ~17 世纪隶属于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
土库曼斯坦人口近600 万,有100 多个民族,其中土库曼族占77%,乌兹别克族占9.2%,俄罗斯族占6.7%,哈萨克族占2%,亚美尼亚族占0.8%,此外还有阿塞拜疆族、鞑靼族等。通用俄语。官方语言为土库曼语,属阿尔泰语系的南支。1927 年以前,土库曼语用阿拉伯字母书写,以后采用拉丁字母,1940 年起使用西里尔字母。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亚美尼亚族则信仰基督教。
阿什哈巴德男子的民族服装一般采用黑色、白色和褐色羊皮缝制的高帽,领口带有精心修饰图案的长衫、肥大的裤子和东方式的长袍。女子则穿着长及脚踝、领口精心绣制装饰的长裙。姑娘喜爱戴头巾及花帽,编辫子,并在发梢缀有各种色彩装饰。姑娘们通常用绿色、紫色和蓝色等鲜艳的衣料缝制服装,在冬春季爱穿东方式长袍(图8、图9)。
图8 马场男子的民族传统服饰
图9 姑娘们的传统服饰与色彩
整个土库曼斯坦规定:大学女学生的服装为深红色,中小学的女学生服装为中绿色(图10),小学女生还要外加肩带式白围裙(图11);男生都为白衬衫、黑裤子、扎领带,男生与女生都要求戴花帽。
图10 大学女生为红色服装,中学女生为绿色服装
图11 小学女生为绿色服装外套肩带式白围裙
在阿什哈巴德,每天早晨都看到大量清洁工人,不仅是扫街,而且还用抹布沾水擦拭城市栏杆、候车厅等城市设施,服装为黄灰色,领口及局部为鲜明橘红警戒色(图12)。
图12 环卫工人的马甲服饰与局部警戒色彩
阿什哈巴德的车辆,不论是公交车还是出租车都为白色。只有个别公交线路长途为绿色,私家车也基本上是白色,也有部分是灰白色或银白色。这是世界所有城市的色彩设计的个案(图13)。
图13 路上行驶中各种车辆的色彩
阿什哈巴德的道路为沥青黑色,人行道及台阶为灰色,脚踏车道为黑色,两侧带有中黄色的宽条纹警戒(图14)。
图14 脚踏车与人行步道的色彩
土库曼只有一个政党即民主党,是1991 年前的原苏联土库曼共产党改名过来。实行计划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的高福利、高补贴政策。土库曼平均工资为400 ~500 美元。中小学及大学免费,医疗50%自费。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水、电、天然气和食用盐。购房优惠至50%,余下单位再承担20 ~30%。市场人民币鸡蛋2.3 元,高露洁牙膏50 元,巧克力一盒要252 元。了解这些对于解析城市色彩管理也是有益的,因为这也是土库曼阿什哈巴德城市色彩管理如此极致与统一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