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筱璇 刘 畅 吴耀宇
(1.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
(2.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图书馆即教育”的理念使得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走入人们的视野[1]。 2016 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曾指出:“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核心,其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全民终身教育愿景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素养因其对人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育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开展大众教育的核心。更有研究者指出,终身学习的本质即为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育[2]。近年来,在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的推动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始朝着多元素养教育的方向拓展,围绕科学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算法素养、AI 素养、健康素养、媒体素养等开展的教育活动层出不穷,不胜枚举[3-4]。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显然难以涵盖诸如此类的多情境、动态化、特征鲜明的多元素养能力培育需求。 由此,研究者提出了元素养这一理念,去情境化、综合地、从根本上开展素养能力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服务于持续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人的终身学习。
元素养通常被定义为“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5],是提高一切素养的基础能力[6]。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元素养能力的培养,又可具体分解为行为、认知、情感和元认知4 个目标维度[7]。 其中,行为目标强调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技能方面的培育,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认知目标指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知识方面的培育,解决“知道什么”的问题;情感目标关注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情绪或态度方面的培育;元认知目标则是培育受教育者对自身思维的思考能力,如对自己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等的反思性理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4 个目标为导向开展元素养教育,为多元、动态情境中的各类素养能力的培育创建了基础性、通用性、可扩展的框架。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支持公众终身学习的教育职能,因此,在其设计与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中强化对公众元素养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
已有研究指出,自元素养理念提出以来,国内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鲜少报告其具体实践[8],这并非意味着元素养教育的相关实践缺乏,恰恰相反,元素养作为一切素养的基础能力,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教育活动本质上都是一个或多个元素养目标作用于多元化的实践对象、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体现。然而,尚未有研究通过实证数据对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中公众元素养能力的培育现状开展剖析和梳理。本研究重点关注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中对公众元素养能力的培育与支持现状,以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多元化教育活动中体现着怎样的元素养目标?二是现有的元素养目标与教育活动要素(活动对象、活动主题、活动类型)间是如何相互交融的?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收集江苏省十三市公共图书馆近5年开展的教育活动数据,采用内容分析与扎根理论对数据开展编码,从更加细粒度的角度揭示了当前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背后蕴含的元素养目标及其子目标;并进一步分析了元素养目标与教育活动要素间的共现关系,识别出公共图书馆已开展的教育活动中的典型活动模式。研究的发现刻画了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中体现的元素养能力培育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推广提供基础性、通用性的思路,支持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元素养能力的教育培训,助力于全民终身学习。
社会教育一直都被视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1985 年吴慰慈与邵巍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一书中总结图书馆主要有四大职能:社会文献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搜集和保存文化遗产[9]。于良芝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教育使命一方面体现在对从事正规教育的所有年龄段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辅助他们完成正规教育计划;另一方面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公众的终身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10]。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普及科学文化教育,倡导人们终身学习,这往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触及不到的,承担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精神内涵[11]。2022 年《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支持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及终身学习,使处于人生各个阶段的人都能够持续、自愿和自主地追求知识。 ”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12]。
周文杰指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当前开展的服务活动皆是对教育本质的顺应,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视为教育活动[13]。 长久以来,公共图书馆开展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包括阅读推广类[14-15]、文化传播类[16]、科普教育类[17]、健康教育类[18]等。一些公共图书馆更建立了多元化的教育学习空间,设计了体系化的教育课程,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设了场景与资源方面的基础。如深圳图书馆打造了经典阅读空间、艺术教育空间、地方及传统文化学习空间、未成年人教育空间等14 个多功能社会学习场域,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社会教育品牌,围绕深图讲座、深图展览、深图艺苑、深图活动四大类别,开展了学术文化、经典阅读、创意思维、艺术阅读、传统文化、公益培训、公益法律、未成年人阅读、银发阅读、阅读关爱、现代生活、数字阅读12 个系列主题活动[19];湖南图书馆设计了线上线下结合的“百姓课堂”系列课程,共开设国画牡丹、硬笔行书、人文茶道、健康环保新生活、吉他、朗诵、民法典等43门课程,涵盖书法、绘画、乐器、手工艺、语言、法律、生活美学7 个类别[20]。
尽管公共图书馆在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案例,但目前却鲜少有研究剖析这些教育实践内在的特征与规律。这使得图书馆开展的教育活动仍存在教育内容空泛化、教育对象参与不足、教育形式欠缺创新、活动推广传播受限等问题[20]。教育目标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底层驱动,指导着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要素与模式的设计实施,影响着活动最终的效果评估,在教育活动生态的构建与优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对公共图书馆当前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展开剖析,并结合教育活动要素(对象、主题、类型等)综合刻画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实践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未来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推广提供数据保障和理论支撑。
现代图书馆的教育目标与信息素养培育息息相关。 如杨晓光和陈文勇分析了终身学习的内涵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发现,终身学习的本质核心即为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育[2];朱宁也指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教育目标应更侧重于培养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1];江海潮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四个指标维度对广州市区两级12 个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开展了调研,其中在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方面,围绕数字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图书馆素养和其他素养5 种主要类型展开[22]。调研发现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整体不足,且教育内容以计算机素养与图书馆素养为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诸如数据素养、算法素养、AI 素养、健康素养、媒体素养、环保素养、金融素养等各类情境中的素养需求近年来层出不穷[3-4],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似乎不足以涵盖多元情境中对人的素养能力的要求。信息素养相关的研究与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一个通用的、可扩展的底层框架来指导多元情境中素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元素养的理念由此提出。
元素养是Jacobson 和Mackey 于2011 年在《将信息素养重构为一种元素养》一文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5],被视为是提高一切素养的基础能力[8]。元素养提供了一个超越各类情境的基础性、通用性的素养能力教育理念,包括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4 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已有少量研究关注到元素养目标对于多元素养能力提升的基础性指导作用,将该目标融入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如张莉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元素养的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4 个维度设计了一套多元化的元素养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与教学层次进行目标分解与细化,从而开展教学设计[23];陈晓红等围绕元素养目标设计培育内容,并结合培育阶段、方法、资源等构建了元素养培养体系模型,即一贯式、目标化、协同式、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模型,服务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开展[24]。 这些框架或模型基于元素养目标从理论上为教育活动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但由于尚缺乏数据的支撑与案例的实践,对于教育活动中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等各类元素养目标表现如何,多目标间的作用关系与效果如何等问题还尚待解决。 基于此,本研究以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分析对象,对活动中反映出的元素养目标展开剖析,以窥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对于大众素养培育的作用与现状。
为分析公共图书馆当前开展的教育活动现状,本研究对江苏省十三市公共图书馆2017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期间开展的教育活动数据展开收集。通过十三所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中讲座预告、消息通知、网站展厅、计划年报等板块消息,辅以微信、微博等平台活动消息的宣传转发等多渠道收集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相关信息内容共计1214 条。数据的具体分布为:南京图书馆131 条,盐城图书馆121 条,淮安图书馆110 条,南通图书馆107 条,扬州图书馆106 条,常州图书馆105 条,徐州图书馆102 条,连云港图书馆97 条,无锡图书馆93 条,泰州图书馆86 条,苏州图书馆86 条,镇江图书馆53 条,宿迁图书馆34 条。 单条数据内的基本信息包括活动主办方、活动开展时间、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描述四部分(见表1)。
表1 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实例
本研究从两个层面上开展数据分析工作。 一方面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多元化教育活动的活动要素进行内容分析,具体包括该教育活动的活动主题、活动类型、活动面向对象。由于活动要素较为直观,通常能从活动内容描述中直接获取。从1214 条数据中随机抽取10%,分组独立围绕活动要素展开编码,经讨论归纳后,形成一致稳定的编码方案(见表2)。以此编码表为基础,对其余90%的活动数据开展内容分析,所有编码完成后,检验Kappa 值为0.91,通过编码一致性检验。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动主题、面向对象要素上的编码存在单一活动属于多主题、涉及多活动对象的可能。
表2 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要素编码表
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中对公众元素养能力的培育与支持现状。采用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方法,剖析当前教育活动中聚焦的元素养目标及其子目标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设计与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支持公众元素养能力提升提供可行的思路与方案。编码操作以活动初始描述为基础,利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对活动内容描述文本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具体分析过程在本文的第三节中报告。
本研究以江苏省十三市公共图书馆的教育活动数据为基础,通过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识别了活动聚焦的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四个方面的元素养目标及子目标,并基于此,分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的元素养目标分布现状。
开放式编码是一个概念发现的过程。该过程将收集的资料打散,利用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在对编码不断提取、对比、修改、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范畴。本研究中在开放式编码阶段从原始活动内容描述文本中抽取、精炼形成了42 个初始概念,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合并得到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文学阅读等17 个范畴(开放式编码形成的部分初始概念和范畴见表3)。
表3 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元素养目标的开放式编码结果(行为维度节选)
轴心式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范畴化的结果进行高一层次聚类的过程。在轴心式编码过程中,每次只围绕一个概念,即“轴心”进行深度分析,不断寻找其相关关系,最终相关的若干概念,聚合成为新的主范畴(元素养目标的轴心式编码及范畴内涵见表4)。开放式编码中形成的17 个范畴被进一步整合到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4 个主范畴中。行为主范畴强调的是对活动受众技能和能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技能技术、阅读素养、学业辅助、健康养生、礼仪社交等范畴;认知主范畴则聚焦于对活动受众认识世界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估能力的培养;情感主范畴指的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活动受众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变化,包括文化传承、社会责任、艺术素养、情感抒发、兴趣培养等范畴;元认知则强调活动受众对自身思路的意识和反思,在本研究的活动编码过程中主要识别了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两个范畴。
表4 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元素养目标的轴心式编码结果
基于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1214 条教育实践活动案例,通过开放式编码及轴心式编码识别了教育活动中蕴含的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4 个元素养目标与其中若干子目标(见表4)。 进一步统计发现,活动中关注认知与情感的比例最高。收集的活动案例中,绝大多数的活动都涉及了认知层面(1141/1214),占94%。有接近一半的活动关注到情感层面的目标(595/1214)。涉及行为层面,以培养技术技能为目标的活动较少,占总活动数量的18%。在所有案例中,仅发现了17 个活动案例支持受教育者元认知能力的培育。
在选择式编码阶段,研究进一步分析了4 个元素养目标在教育活动中共同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相当大的比例上,活动的元素养目标不是单一局限于情感(A)、行为(B)、认知(C)、元认知(M)中的某一方面,而是多目标并行教育(见图1)。 其中,活动案例中C(认知)、AC(情感+认知)所占的比重最高,近40%。其次是BC(行为+认知)的占比超过了10%。也有一些活动聚焦的元素养目标更加丰富,有67 个案例涉及到ABC维度(情感+行为+认知)。然而,目前没有发现覆盖元素养目标全部4 个维度,即ABCM的活动案例,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对公众元认知能力培育的力度不足。
图1 活动聚焦的元素养目标分布
为进一步明晰元素养目标在当前公共图书馆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中的作用情况,本研究对元素养目标与编码收集的教育活动要素:活动主题、活动类型、面向对象开展了共现分析。
在活动主题方面,整体上,历史、文学、文化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三大主题,均占到总活动数量的20%左右。 这也与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职能相吻合。此外,艺术、教育、科学也是频繁开展的活动主题,约占总活动数量的15%。政治、社会、法律、哲学、工业技术相关的活动主题较少被关注(具体分析各类元素养目标下的活动主题分布见图2)。在行为目标实践中,教育和科学主题的数量尤为突出,特别是教育主题的活动在所有行为目标活动中占比超过了50%,这类活动大多涉及对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技巧、策略的指导与培训。认知维度上整体开展的活动体量较大,历史、文学、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主题在认知目标导向的活动中占比较高,都超过了14%,其中历史类的主题活动开展比例约为30%,最为活跃。情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历史、文学、文化、艺术等活动主题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元认知目标整体实践案例过少,当前多现于教育类主题下。
图2 各类元素养目标下的活动主题分布
在活动类型方面,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是:讲座、展览、荐读伴读、动手实践、参观探访。其中最频繁的类型是讲座(838/1214),约占所有活动案例的70%;其次是展览,占比约15%(190/1214)。荐读伴读、动手实践、参观探访等特色活动的开展相对更少,都在5%左右(各类元素养目标下的活动类型分布见图3)。在元素养的行为目标中,目前仍主要借助于讲座的形式开展教育,占比约为90%,其他活动类型鲜少出现。对于元素养的行为目标培育,受教育者的身体力行很有可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未来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考虑拓展目前较为单一的讲座形式,如开展更加丰富的动手实践或实地调研。 元认知目标中的活动类型分布也同样局限在讲座形式中。而在认知与情感目标层面,开展的活动类型则更为丰富,除了讲座,展览也作为知识和情感传递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他如荐读伴读、动手实践、参观探访也略有涉及。
图3 各类元素养目标下的活动类型分布
在面向对象方面,公众占据了绝对的教育主体地位(1008/1214),对于各类元素养目标而言,均没有例外,不再赘述。也有一些活动为特定群体服务,如一些教育主题活动,活动对象主要为青少年、家长、学生等。此外,还有极少量活动对象为女性(4/1214)、图书馆员(3/1214)、老年人(2/1214)等,然而数量相当有限,在面向个性化的特色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公共图书馆仍有很大的空间。
基于当前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中的元素养目标、活动主题、活动类型、面向对象要素组配共现的频次统计,发现认知导向的人文艺术活动、情感导向的人文艺术活动、行为导向的技术技能活动为当前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的三类典型模式。
认知导向的人文艺术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的频率最高的教育活动,在本研究收集的1214 项活动案例中,超过70%(890/1214)的教育活动都具备该特征,其中554 例以讲座的形式开展,199 例以展览的形式开展。该类教育活动着重培养受教育者对历史、文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与评估的能力。然而,受限于活动类型均以单向知识传递的讲座与展览为主,知识的交流与交互尚显不足,因而对于元素养认知目标的实现还大都局限在对于知识的理解层面。亦有少数活动案例展现出对认知目标中分析与评估能力的关注,如“孙教授围绕王朝兴衰和历史人物展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三个代表性人物范蠡、李斯、吕不韦等人的传奇人生,剖析他们命运际遇背后的政治风云,评述他们的成败得失,为后人带来的启迪和教训,帮助同学们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增加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 ”但因缺乏相应的反馈与评估,效果不得而知。
情感导向的人文艺术活动重点在于强化公众对人文艺术的记忆点,优化对人文艺术的体验,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约40%(480/1214)的教育活动具备该特征,其中252 例以讲座的形式开展,147 例以展览的形式开展。如“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端午节的诗词颇多,其中不仅有端午节俗,也有端阳的风物,所谓‘四时佳兴与人同’。 时令风物如榴花、蜀葵、菖蒲、枇杷等成为文人们在诗词中争相吟咏的意象。同时,诗人们也将感恩圣意、吊唁屈原、怀才不遇等感慨借由节日的氛围抒发出来,成为诗人一时心境的写照,充实了端午节的文化、历史内涵。本展览选取有代表性的端午诗词,通过对诗词的解读,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文化和习俗,以便读者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弘扬端午节文化精髓。”这类教育活动情境繁多,也体现着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职能。
行为导向的技术技能活动强调对公众技术能力的培养,占总案例的14%(170/1214)。该类活动通常的主题为教育、科学、工业技术等。然而,在活动类型方面,158 例的活动形式仍停留在讲座上,对于公众真正动手实践还关注不足。如“介绍‘中国天眼’FAST,讲解各种类型望远镜的知识,以及‘中国天眼’建造的原因、时间、难点、意义等,带领小读者们深入了解‘中国天眼’。讲解‘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教授‘22年只做一件事’的事迹,让小朋友们感受科研的不易,鼓励小朋友们热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学习和发扬南仁东教授坚持不懈的精神。利用活动材料,动手制作望远镜模型,让小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动手动脑。”该项案例就很巧妙地将讲座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提升了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与技术技能水平。
本研究以公共图书馆设计并实施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收集了江苏省十三市公共图书馆近5 年的教育活动案例1214 项,对教育活动传递的元素养目标及当下活动的典型模式展开现状分析与问题发现。 通过对活动描述文本的内容分析与扎根理论编码,识别了当前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的行为、认知、情感、元认知4 方面元素养目标及其内涵,并分析了各类元素养目标作用于多元情境要素(活动主题、活动类型、面向对象)的现状。分析发现公共图书馆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主题上较为集中,超过半数的活动聚焦于历史、文学、文化主题中,这可能与当前公共图书馆将自身的定位和使命重心放在文化的宣传、普及与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关系[25]。在活动类型上与面向对象上较为单一,活动类型主要局限于讲座与展览的开展,对于其他实践类活动,如动手实践、参观探访的关注度不够;面向对象则以社会大众为主,对其他具有个性化需求特征的相对小群体,如老年群体、病人群体的教育尚待加强[26-27]。同时,各类教育活动在元素养目标方面不成体系且分布失衡。近一半的教育活动仅表现出对公众认知层面的教育支持,且大都局限在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层面;对公众技术技能与动手实践的行为指导只有不足五分之一,而服务于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这类元认知相关的高阶思维养成的活动仅占1%,这一结果是有悖于当前多元素养环境下,通过高阶元素养的培育,提升公众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促进各项素养能力综合提升的目标的[28]。
根据元素养目标与活动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了当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表现为认知导向的人文艺术活动、情感导向的人文艺术活动、行为导向的技术技能活动3 类典型模式。该典型模式的发现较简单地根据各要素共现的频繁程度计算而得,虽有所不足,但也折射出当前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中对高阶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着力不够,对元认知培育较为空白的现状。未来公共图书馆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可结合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情境,设计系列化、模块化的元素养目标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元素养能力。此外,对于元素养目标的实现应设计切实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以便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优化。总体上,本研究的发现一方面从一个新的元素养目标的视角揭示了图书馆教育活动中培育元素养能力的现状,发现当前活动中的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为未来公共图书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推广提供统一规范的底层框架,支持公共图书馆以提升公众元素养为目标,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助力于全民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