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涵
(舟山市定海区农业农村局, 浙江 舟山 316000)
蔬菜作为定海区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海岛节水型蔬菜特色而列入浙江省11个特色蔬菜生产区域。主要为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等。在产业布局方面,主要蔬菜生产区分布在马岙街道、小沙街道、双桥街道、白泉镇以及盐仓街道等。目前,全区蔬菜基地总面积约467 hm2,加上散户种植面积,估算全区蔬菜种植农田面积约1 147 hm2。2021年播种面积约3 450 hm2,总产量66 428.28 t,667 m2产量1 284 kg。为更好地保障市民舌尖“安全”,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成效,发展绿色安全的生态型农业,近年来定海区出台各种措施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其中,把开展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开展风险评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和风险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保障蔬菜生产质量安全,让市民拿稳菜篮子,有必要对现有种植蔬菜及生长环境中农药残留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风险评估,为今后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分析依据。
本研究跟踪定海区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2021年全年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在蔬菜上市季节不定期抽取蔬菜样品,检测农药残留量。同时对照2018—2020年蔬菜农业投入品检测数据,结合检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及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定海区近年来各类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管控,并提出相关建议。
2021年全年共计抽检蔬菜样品53批次,涉及主体28个,抽样主体覆盖马岙街道、白泉镇、双桥街道、小沙街道、盐仓街道等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其中,叶菜类蔬菜21批次,占蔬菜样品的39.6%;茄果类蔬菜9批次,占17.0%;根茎类蔬菜8批次,占15.1%;瓜类蔬菜7批次,占13.2%;甘蓝类蔬菜3批次,占5.7%;豆类蔬菜3批次,占5.7%;食用菌2批次,占3.8%。
依据GB 2763—2021进行检测。
对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六六六、氧乐果、甲拌磷、克百威、涕灭威、甲基异硫磷、水胺硫磷、乐果、敌敌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丙溴磷、杀螟硫磷、二嗪磷、马拉硫磷、亚胺硫磷、伏杀硫磷、辛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氟胺氰菊酯、氟氰戊菊酯、三唑酮、百菌清、异菌脲、灭多威、甲奈威、三氯杀螨醇、腐霉利、五氯硝基苯、乙烯菌核利、氟虫腈、啶虫脒、哒螨灵、苯醚甲环唑、嘧霉胺、阿维菌素、除虫脲、灭幼脲、多菌灵、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烯酰吗啉、溴虫腈、咪鲜胺、嘧菌酯、二甲戊乐灵、噻虫嗪、氟啶脲、茚虫威、甲霜灵、丙环唑、腈菌唑、霜霉威、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噁霜灵、醚菌酯、灭蝇胺、多效唑、氟吡脲、 氯虫苯甲酰胺、氯菊酯、醚菊酯、虫酰肼、吡唑醚菌酯等75种农药进行检测。
2021年农药检出31批次,占蔬菜样本的58.49%。未检出阳性样本,合格率为100%。53批次蔬菜样本中共检出农药11种,分别为啶虫脒、多菌灵、多效唑、噁霜灵、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嘧霉胺、灭多威、霜霉威、烯酰吗啉、腐霉利。其中杀虫剂4种、杀菌剂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1种。杀虫剂和杀菌剂间隔期操作不当或计量超标,也是蔬菜农残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蔬菜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最大的安全隐患。啶虫脒和烯酰吗啉的检出率最高,均有5批次样本检出该2种农药,检出率为9.4%,啶虫脒检出产品为普通白菜、芹菜、莴笋、马铃薯,烯酰吗啉检出样本为番茄、茄子、菠菜。其次是嘧霉胺、霜霉威,均有4批次样本检出该2种农药,检出率为7.5%,嘧霉胺检出样本为黄瓜、番茄、花椰菜,霜霉威检出样本为花椰菜、菜薹、普通白菜。由表1可知,农药检出产品多集中在普通白菜类,其次是菠菜和花椰菜,农户在对这几种蔬菜产品用药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间隔期规范,监管人员应加大这几类蔬菜的抽样频次。
表1 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结果
由表2农药检出品种分布情况可见,2021年全年蔬菜检测批次中叶菜类、茄果类、甘蓝类农药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1.4%、77.8%、75.0%,均高于根茎类、豆类、瓜类、食用菌类。在生产中要多规范该几类蔬菜的用药管理,关注用药情况。叶菜类检出的农药主要有啶虫脒、多菌灵、多效唑、噁霜灵、氯虫苯甲酰胺、灭多威、霜霉威、烯酰吗啉、腐霉利,3种为杀虫剂,5种为杀菌剂,1种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茄果类检出的农药主要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嘧霉胺、烯酰吗啉,1种为杀虫剂,2种为杀菌剂。甘蓝类检出的农药有多效唑、嘧霉胺、霜霉威,1种为植物生长调节剂,2种为杀菌剂。由此判断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不规范使用依旧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表2 农药检出品种分布
由表3可见,在不考虑蔬菜上市季节分布和抽样频率影响的情况下,2021年农药检出的蔬菜样本集中在3、4、6月,检出率分别为18.9%、17.0%和13.2%。检出的农药主要有啶虫脒、多菌灵、多效唑、噁霜灵、氯虫苯甲酰胺、嘧霉胺、灭多威、霜霉威、烯酰吗啉、腐霉利,检出农药的蔬菜种类主要为菠菜、菜薹、花椰菜、普通白菜、马铃薯、番茄、黄瓜、茄子、四季豆。
表3 检测时间分布
由以上分析可得,2021年定海区蔬菜质量安全情况整体良好,未发现不合格检测批次。种植过程中杀虫剂和杀菌剂农药使用率较高,其中啶虫脒和烯酰吗啉的检出率最高。啶虫脒是高效内吸性氯化烟碱类杀虫剂,杀虫速度快,杀虫谱广,可防治蔬菜、果蔬、玉米和烟草等作物的半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和鳞翅目等害虫。烯酰吗啉属吗啉类杀菌剂,是一种具有预防、治疗、铲除作用的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对霜霉菌和疫霉菌有独特的作用方式,是防治霜霉菌、疫霉菌引起病害的特效药,对卵菌纲真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作用。该2种农药除虫害面广、高效,同时也存在一定农资市场利润驱动因素,所以多数农户在购买同类型农药时,都会选择这2种农药。虽然全年未有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就检出率看,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主要原因可能是生产主体受市场供求和价格利益驱动,为了保证蔬菜收成和良好卖相,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个别农户在病虫害防治期间人为缩短了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或出现用药不当情况,忽略规范操作,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1]。农药检出的蔬菜种类主要以叶菜类、茄果类、甘蓝类为主,检出时间集中于3、4、6月,特别是梅雨季节前后、夏季高温天气临近,蔬菜多出现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病害,该几种蔬菜品类及该段种植时间,需要加强用药管理,尤其是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使用情况,注意剂量和用药间隔期,监管部门加强日常巡查。
由表4可得,对比2018—2021年检测数据,近4 a定海区蔬菜农药检出率稳定在65%以内,基本呈现安全率稳步提升的趋势。得益于近几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重视,从上至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渐完善;监管部门通过不断宣传教育,加上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和舆论导向影响,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是否健康绿色,价格因素不再是最重要的。这些都导致农业主体安全责任意识日益提升,科学用药、绿色管理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农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形成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社会共治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表4 2018—2021年检出情况
将叶菜类、茄果类、甘蓝类作为风险重点,在用药高峰期,特别是梅雨季节前后和高温季节开展蔬菜专项检测,特别加强以上3类蔬菜的抽样力度,重点加强对农产品投入品中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检测,日常加强对高风险生产主体的监管和巡查力度,加大抽样检测频次,排查风险隐患。抽样检测工作保障规模化以上主体监测全覆盖,兼顾小散户的质量安全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保护性轮作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绿色生产,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控,采用更绿色的生产方式,降低农药使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特色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鼓励开展绿色认证,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加快建设农药化肥精准管控系统。开展“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从源头规范农业投入品流通使用,形成农业投入品“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管理,为有效落实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提供实现路径。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农业、市场等多个部门,加强部门联动[2],明确部门分工。扩大主体巡查覆盖面,不遗漏中小散户。执法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保障重点时段、重大活动、重要农时等关键节点期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问题发现为导向,树立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在全区范围内起到警示作用,鞭策主体落实应尽该尽的主体安全责任。市场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有效落实农产品准入准出制度,提高主体安全生产意识。
将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类主体和规模以上种养大户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站,实行省市区联网动态管控,并实施浙农码(合格证)管理制度,要求规模主体全部开展合格证打印;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对接,开展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工作[3],所有农产品“凭证入市”“凭码流通”。中小散户检测合格发放纸质合格证、查验合格证后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生产者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合格证和自我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以标准化生产管理为落脚点,突破监管瓶颈,创新监管手段,逐步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赋能增力,形成高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共治新格局。摸索开展“信用+”管理模式,加强与金融、市场、品牌建设、项目扶持等挂钩,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将主体分为多个信用等级,以信用等级为前置条件,等级低的主体不予进入农贸市场、超市等主要市场;取消相关项目立项扶持;不授权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取消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资格;收缩信用贷款额度,有重大信用性质恶劣情形的直接取消授信等。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贷款利率优惠、信贷额度以及不同力度的项目扶持倾向等,以此来反向倒逼主体落实主体安全责任。形成信用等级预警机制,将等级低的主体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定期开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大监督抽样频次,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定期摸排严重失信主体,制定问题清单,做好失信主体整改、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