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生态发展现状及趋势前瞻

2023-03-11 12:27韩亚品
国际商务财会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生数字生态

韩亚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中,数字经济表现出适应能力较强的优势。“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制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的目标,可见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数字经济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完整多样、动态演化和创新引领的共生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特征。数字经济的生态性具体表现在整体性、多样性、自组织性、创新性和共生性等方面[1]。从生态视角统揽数字经济全局,对明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意义,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展望数字经济未来趋势大有裨益。

一、生态视角下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数字经济生态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供给与需求之间更加匹配,使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更加协同,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供需双方的沟通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也极大丰富了消费渠道和模式,进而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呈指数级增长。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为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供应链数字化打破了之前的经济运行边界,将经济运行的边界无限拓展。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的流动变得更加畅通快捷。第三,数字经济生态打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打通了供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障碍,使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之间更加协同,为构建多方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条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字治理和数字政务的协同性随经济和社会形势变化而提高。数据要素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参与形成数字经济生态内部耦合协调机制。

(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所蕴含的创新潜力和发展动能,正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2]。首先,数字经济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相应的创新以不同形式提升经济质量水平。一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等信息产业发展壮大,作为数字经济生态中先导产业,有利于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相关联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是对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和价值再造,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效率,数据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三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信息关联,效率大幅提升。其次,数字经济生态赋予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庞大复杂的信息流通网络,信息能瞬时到达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形成。

(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推动力

数字经济生态打破传统经济的地域限制,生产者和消费者空间上更加分散,便于乡村经济融入其中,有利于城乡居民共享经济收益。此外,平台型企业也越来越具有公共性质,承担更多公共职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体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物流成本、技术成本、广告营销成本等1刘诚,夏杰长.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光明日报,2021-08-24.。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建成国内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具有共享经济的属性,可利用闲置资源创造更高价值。另外,数字经济时代产生了消费商等新的商业模式,促进消费者与生产商共享财富分配。

(四)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数字空间博弈的主要场域将会是各国的数字生态体系[3]。打造数字经济生态,积极参与数据流动、数字税、数字货币等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各方形成强大的合力,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增强。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性,经过不断演化可能成为新格局中的领导者。生态内部形成成熟而完善的规则体系,进而在国际上推广,取得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制定权。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越发达,越有利于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

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数字经济治理的博弈愈加激烈。这不仅是传统上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博弈,还是治理理念和治理方略的博弈,而后者一般被称为“话语权”博弈,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国际政治格局和权力关系的直观反映[4]。中国数字经济基础扎实,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需求强烈,应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制定。和传统产业的标准体系和国际规则相比,我国可以全方位地与国际对手进行无代差的规则角逐2瞭望.增强数字治理全球话语权要先解决这五大瓶颈.2021(19).。

二、生态视角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整体发展形势良好,规模大且增速快

我国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9.8%,与2020年相比,升高1.2个百分点。数据及产品应用日益广泛,拉动数字经济规模扩大和增速提升。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7.2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1.7%,比上一年提升0.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重点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

(二)数字经济多重优势,激发生态多样性

数字经济基础优势明显。一是我国移动网络和固定宽带用户规模持续增大,人口红利转化成数据红利,有利于数据产业市场转化和推进大数据融合应用。二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处于全球领先,产业基础扎实牢固。三是政府加大力度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生态环境建设。2020年,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多样化形式更加丰富,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提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15大重点方向,进一步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三)系统动态开放运行,自组织演化升级

按成熟程度划分,数字经济生态遵循“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变革期”的演变过程,目前在我国尚处于成长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上升。按所处形态划分,经过数字经济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渐形成数字经济生态链,进一步演化生成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尚处于产业集聚阶段,发达区域生态链逐渐形成。随着当地产业基础、政策导向、经济实力等不同,自动演化升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状态。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明确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四)创新引领作用凸显,铸长补短全面发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颠覆式创新形式多样,有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产业生态体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

从创新模式看,我国平台经济已经实现了从模仿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蜕变。模式创新成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引擎,随着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和渗透,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实现全方位创新。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科学产生巨大影响。除“全样本”数据、大数据技术以及数据驱动的知识发现等直接影响外,大数据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研究路径、研究手段和功能的变革[5]。另外,从政策创新来看,数字经济使传统的政府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失效,数字商业模式引发的用户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问题需要创新监管政策[6]。

(五)共生网络雏形渐现,价值互联推动共生

数字经济本质上属于规模经济与共享经济,其共生性由复杂经济系统的特点决定。企业共生层面,数字经济领域已有部分企业共生网络取得成功。孙国强等[7]列举了广东省推动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和小米公司、海尔集团、阿里云生态等成功案例。

产业共生层面,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主要城市群形成数字经济的多极网络模式,同时也有部分城市群在向多极网络模式转变。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和层次特点鲜明、优势互补,不断带动周边发展,苏州、上海、宁波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联动发展模式,技术和产业基础雄厚,创新主体活跃,数字化转型市场广阔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04.。

价值共生层面,现今互联网发展的种种迹象证明,在信息互联、产品互联、消费互联的意义之外,互联网已经进入前几者相互交叠的价值互联阶段[8]。数字经济的高技术性和分享性均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共享机制,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价值共生。

三、生态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系统结构水平更高,功能更加完善全面

一是主体集聚效应明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聚集效应更加显著,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数据和人才的交换速度呈指数级提高。

二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先进完备,布局结构覆盖面广泛,消弭数字鸿沟和数据孤岛。创新环境更加科学有效,与创新人才相适应的弹性机制更加成熟,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明显提升。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政府+平台双主体实现有效监管,且平台之间接口适度开放,数据互通更便捷顺畅。

三是生态结构更加稳定。经历市场初创和探索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参与主体涌现出来。生态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的管理规则和规章制度更加成熟。

(二)经济形态变化多端,参与形式丰富多样

一是参与主体多样。首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确定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大类。刘伟等提出数字经济包括数字化赋能、数字内容、电子商务、智能设备制造与维修、数字管理和数字人才教育与培训六个一级分类[9],167个四级分类,涉及产业范围较广泛。其次,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数据来源渠道丰富。数据技术发展推动了多来源多类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网络等复杂结构数据的分析、秒级时间分析等通用技术以及面向应用领域的各种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10]。再次,数据交易流动快捷顺畅,以新业态新模式激发经济新动能新活力。从实践来看,强化价值创造、数据集成以及平台赋能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趋势[11]。最后,“涌现”现象将更加普遍存在,数字技术淘汰和更新换代速率加快,推动复杂系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跃迁。

二是合作关系形式多样,监管体系发生变化。数字经济企业边界更加开放,与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伙伴建立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企业之间竞合关系较为常见,形成共生、共赢、共融的合作格局。竞争模式由对称性竞争向非对称性竞争转变,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创造核心竞争力。

三是生态环境更加多样,吸引多层次、多类型数据人才。具体来看,表现在区域之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环境、经济基础、创新环境和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侧重点与特色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如梯度发展模式、区域极核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和多极网络模式。

(三)动态开放不断演化,自升级自修复加速

1.动态开放

一是数字经济生态处于动态平衡中。数字经济生态中参与主体及其相互联系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新鲜”成了数字生态时代的经济热词。新的技术、产品和模式等不断出现,经济主体需具备预知能力并作出适时调整,市场对需求方感知和反应能力灵敏度和速度均大大提高。

二是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参与主体核心位置不断受到冲击。从复杂网络视角看,未来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关键和核心节点的位置更加具有韧性,但却不像传统经济体系中牢固稳定。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冲击着现有生态系统环境,塑造着新的生态格局。

2.演化升级

一是数字经济生态处于动态演化中。经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折期”的演化过程,发展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跨国经济生态。数字经济生态初创期资本和市场环境至关重要,而后逐渐走向成熟。转折期阶段,核心和关键主体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数字经济生态能否演化升级至更高水平,取决于改革是否深入。

二是竞争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转变。市场主体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或者合作关系,可能在不同的领域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存,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三是数字经济通过自身调节跃升至更高水平。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是,数字经济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云计算、量子计算等算力不断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万物互联打通生产互联和消费互联中存在的障碍,不同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和生活机器人智能化程度持续升高。

四是数字经济生态更迭频率加快。梅特卡夫法则指出随着网络节点增加,网络价值以指数级增长。摩尔定律认为计算机芯片价格不断下降,但处理能力在迅速翻番。达维多定律则提醒任何企业必须尽快淘汰自己的产品,推出新的产品占领市场。

3.自修复

一是数字经济生态具备自查能力。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更迭速度加快,经济主体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适时调整战略和改变自身规则适应市场变化。

二是数字经济生态能够找出解决方案。由数字经济初创到形成生态,再到产生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这一过程中生态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生成了强大的适应能力,自身能在短时间内找出新的替代方案,这将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内在的基本特点。大数据技术水平持续提高,机器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生态自我学习能力日益增强。

三是数字经济生态通过自调节自适应,恢复至新的平衡状态。随着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物质流、能量流、数据流、资本流和人才流等的平衡经常被打破,产生动态不确定性,自我调节恢复作用日益显现。

(四)重大创新不断涌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1.技术创新

一是基础和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互联网与物联网、数字孪生、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等领域不断发布创新性成果,前瞻性技术的拥有者将获得最丰厚的利润。

二是加快速度补上技术创新短板。目前我国尚有多种高科技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卡脖子”技术严重影响数字经济生态的壮大,这些领域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封锁。

三是引领性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数字经济时代市场淘汰速度较快,部分跟随式技术的研发意义,已经远不如在引领性技术领域发力,占领数字科技制高点,从而由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实现数字革命时代的弯道超车。

四是未来中小科技公司也能产生轰动性的技术创新成果。数字科技不仅使产业链分工更详细更专业,而且使得创新创业机会更加平等,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中小企业同样享有数字经济的红利。同时中小企业结构更加灵活,做出重大的创新性成果成为可能。

2.模式创新

一是生产模式创新。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智慧农业、智慧工厂、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不断发展完善。

二是交换模式创新。数字贸易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

三是分配模式创新。“数据二十条”明确收益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另外数字经济影响税收治理转型,税收管理者所面对的是更广泛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确定导致的治理能力极限和利益博弈选择[12]。

四是消费模式创新。消费互联网日益发达,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 853亿元,比2021年增长4.0%。直播电商兴起,作为新的消费领域热门,将继续高速增长。

3.理论创新

一是要素理论创新。继资本、劳动力、技术之后,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改变了生产函数模型。数据要素的可复制性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征不同,方便多次使用的特征与资源的排他性和稀缺性不同。

二是数字经济的新特征冲击传统经济理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之一,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将更加兼顾效率和公平。另外,大数据的应用将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传统的统计数据和网络海量数据相结合的经济预测效果,可能比运用单一一种数据的准确度更高。

三是伦理问题更加突出。资本逻辑运作下对利润的狂热和对无摩擦市场的追逐依然阻碍着“数字福祉”的实现。用户偏见、数字鸿沟、数据隐私、算法歧视等问题都在资本逐利性的加持下愈加棘手[13]。第一,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是一种共生性的伙伴关系[14]。第二,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问题。平台企业借助于算法技术掌握了强势话语力量,算法技术与资本逻辑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垄断。包容性、普惠性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所应当面向的基本伦理准则[13]。

4.政策创新

一是大力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国处于数字经济快速上升期,在反垄断、数据交易和跨境流动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情况,急需相关政策出台。

二是政府治理创新方面,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政府服务效率提升,互联网信息公开推动实现更加公平公正。

三是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不是对线下经济的完全替代,而是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形态和格局。产业数字化转型既是线上与线下经济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也是两种经济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五)耦合共生协同发展,竞合关系更趋复杂

1.企业共生演变趋势

未来的竞争形态更多表现为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而生态的优势是单个企业所无法具备的[15]。一是企业共生网络日趋成熟。企业共生网络结构呈现出复杂但有规律的特征,如非对称性、小世界性、自相似、吸引子和无标度性等。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可能是互利共生也可能是偏利共生,从未有过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可通过少数几家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同的数字经济生态之间存在相似的结构,具有相似的特征,于混沌状态中演化时有向稳态发展的趋势。具有严重异质性的合作网络中,少数的节点往往拥有大量的连接,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二是企业之间实现协同发展。第一,经济主体之间协同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协同合作促进优势互补相互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二,数字经济生态核心或关键主体加强战略规划和设计,提升合作企业之间协同发展的效率,减少无效衔接和资源浪费。

三是企业之间趋向于竞争合作关系。传统经济领域,竞争多发生在具有同质性的企业之间,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竞争可能发生在上下游甚至不相干的企业之间。数字企业往往基于自身数据优势,涉足多个领域。两个经济主体之间,可能在一些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而在其他领域紧密合作。

四是与数字经济企业共生相关联,经济形态发生变革。第一,消费者可在多个平台企业之间自由切换。由于不同平台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消费者可由一个平台便捷进入其他多个平台。第二,数据端口开放便于数据共享,相关技术和开放规则未来将更加成熟。开源社区开放源代码,共享开源技术,推动开源软件发展。

2.产业共生演变趋势

产业共生具有融合性、互动性和协调性[16],数字经济产业演变过程亦呈现这些特征。一是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实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未来数字技术将进一步与三次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应用,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服务型制造的新模式新业态正在不断创新发展[17]。产业间融合态势,全方位、多维度渗透至数字经济生态空间。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高效互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是促进服务业增长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8]。如装备制造业拉动和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和推动装备制造业[19]。另外,工业互联网使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相互促进,便于中小企业享受到数字红利。随着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连接的广度与深度都将大大延展,并将打开巨大的价值创造空间4刘松推动产业化与数字化相互促进(新论)——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③[N].人民日报,2020-07-30.。

三是数字经济产业共生网络日益发达,促进产业之间协同发展。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可总结成三类:自发型、规划型及复合型[20]。第一,数字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第二,未来将以提供服务为目的,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和谐共生。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服务,商家最终提供的也将是优质服务,以提供服务为目的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网络将日益成熟。

3.价值共生演变趋势

数字经济生态主体间价值共生,有利于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价值共生包括价值共创、利益共享和共赢发展。一是基于价值共创的原则,生态系统中主体之间展开合作。生产消费商时代,经济生态包括消费者与企业和企业之间两个层面。通过价值共创,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合作共赢,企业之间构建生态化竞合组织。未来数字经济塑造不受时空制约的生态系统,强化价值共创,实现多维空间的互联互通。二是数字经济主体之间建立新型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数字经济制度的建立,基于合理的风险与收益分担机制,数字经济信任体系将逐步建立并日益完善。三是数字经济生态将由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双轮驱动,兼顾社会公平和生产效率。

猜你喜欢
共生数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