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云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办学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关于办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办学总是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紧密相连,也总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形成和壮大的。”[1]5一所学校“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2]。聚焦办学育人工作,是习近平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的主要内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把“办学”“育人”连在一起使用,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3]。可以说,围绕和服务办学育人中心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生命线”的作用,构成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
新时代,习近平聚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聚焦办学育人主题的目标定位、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从“为谁办学育人、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办学育人”三个层面,形成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办学育人主题的内涵要义。
“为谁办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有关教育的其他一切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好。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谁办学育人取决于社会关系而非教育本身。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教育目的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原理,认为“教育一般说来取决于生活条件”[4]。针对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教育主张的污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有力驳斥:“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5]列宁则进一步指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无非是对99%受教会控制和私有制等等压迫的群众的欺骗。”[6]显然,资本主义教育必然承载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为资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义发展办学育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实施的社会主义教育,就要改变剥削阶级对教育的影响,为社会主义发展办学育人。
关于办学育人问题,之前我们关注要点主要集中于“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办学育人”,即办学育人的目标规格、路径方法问题,而对“为谁办学育人”的追问,则关乎办学育人的目的和立场问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发出了“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若对这一时代之问没有自觉意识、不够警醒或者有所遮蔽,那么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就会出现方向性偏差。在这个会议上,习近平还原创性地提出高等教育“四为服务”的重大论断,即教育要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紧密相连,在服务自己国家需要中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再次重申了该论断,并将这个要求拓展至整个教育领域。综观“四为服务”的内涵,在坚持教育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要服务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把“为人民服务”排在“四为”之首,无疑是对教育人民中心价值立场的凸显。总之,“四为服务”新论断彰显了教育的价值立场和办学方向,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导,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保证和服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此前,即2018年5月,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也曾明确回答了为谁办学育人问题,他指出,每个国家都要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每个国家都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办学总是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紧密相连,也总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形成和壮大的。”[1]5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些事关办学方向、育人目标等重大问题上立场必须坚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
针对“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问题,习近平多有论述,简言之就是:认清国情,扎根中国大地,走中国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清晰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关于学校的发展方向,习近平要求教育必须回应国家之所想所需,要符合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要求和未来战略方向,坚持“四为服务”,并强调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最大实际和办学根本,脱离了这个实际和根本,教育就很难办好。关于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他则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大学的鲜亮底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创造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
关于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价值属性,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的时代新人,而不是长着中国脸、没有中国心的人,不是旁观者、反对派,更不是掘墓人。这既是办学育人的核心要义,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
习近平关于“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人”的新判断,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方向指导。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认识学校学术性、行政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特征,正确判断学校既生产思想又消费思想,既生产理论又消费理论,既生产文化又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前沿特性,要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话语权;确保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为服务”,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育人相统一,服务国家社会需要,培养一流人才,建设教育强国。
落实办学育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社会主义教育。这实质上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定了基本遵循、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向。
1.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习近平一以贯之地强调党对教育的领导,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都要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则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放在“九个坚持”的首位,凸显了党的领导之“方向盘”和“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党的领导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作用的根本保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教育的具体体现和主要抓手。恰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必须紧紧抓在手上。”[8]
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检验学校办学成败的“试金石”与“刻度尺”。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作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2018年5月,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5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这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要理直气壮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自觉引导广大师生坚持“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动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3.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建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大国办强教育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复制,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育人经验,但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立场与态度,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根植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彰显“四个自信”。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中国立场并非固步自封、自娱自乐,而是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的统一,坚持立足时代与面向未来的统一,积极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力求在世界教育大变革的时代里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办学育人主题的形成并非偶然,是理论依据、历史经验和问题导向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赋予其“生命线”地位和作用。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9],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作出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又是灵魂”的重大论断,或是改革开放时期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反复强调和验证着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其他一切工作所具有的基础性与根本性作用。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8]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教育领域中保证方向、服务大局、凝聚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心工作是办学治校和育人育才,办学和育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办学是根,育人是本,办学是育人的前提基础,育人是办学的根本任务。办学与育人互为表里,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使用“办学育人”这一概念来概括教育的中心工作,有关教育的指示批示也多是对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一起要求、一起部署,深刻揭示了办学育人的辩证法,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识的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履行职责使命,就是要自觉为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引领方向,保驾护航,激发动力,保证和服务“办学育人”这一主题,使学校始终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堡垒。
创新永无止境,但历史和传统划定了创新的底线。党的教育事业是在服务国家需要、培养接续人才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保证和服务办学育人构成了党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
坚守教育阵地,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投身革命的豪情壮志,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意志坚定、政治严明的党政军人才,是我们党在革命与战争年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办学方向和育才造士的重要抓手与制胜法宝。例如,抗日军政大学作为党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地位,并要求其保障和服务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0]的教育方针。当时的中央军委也明确指示,抗大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11],要大大加强阶级教育和党的教育。再如,1941年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吴玉章明确提出,“延安大学的教育方针是:本校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西北形势需要,实施新型正规化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大量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各项专业干部及普通干部为目的”[12]128,为此,需要“进行政治教育,以增进学员革命理论的知识,以培养学员具有革命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作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勤务员”[12]128。吴玉章校长的讲话实质上揭示了延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主题,即:为创办新型正规化的新民主主义大学提供方向保证;为国家和人民培养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党政干部与专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将这一宝贵经验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和服务办学育人中心工作的问题给予明确回答。毛泽东要求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13]。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4]。江泽民在2002年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创新首先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5]。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6]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保证了我国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回顾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凡是重视、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办学育人的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发展,凡是忽视、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办学和人才培养就会迷失方向,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1989年,邓小平就多次强调,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薄弱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告诫我们一定要警醒,争夺青少年是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这个斗争长期而严峻,在这个斗争中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17]5-6。可以说,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办学育人的主题,是在对党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
党的二十大要求“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8]。担当这一重要使命,首先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办学方向和发展道路。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出现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些学校和教师在事关办学方向和教育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出现了模糊认识,有的地方和高校在办学方向上对我国高校发展目标要求的把握还不到位[19],在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根本性问题上似是而非、态度暧昧,关键时刻站不出、顶不起、冲不上。有的学校领导还缺乏从政治家的站位去研究和管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他们在开学和毕业的隆重典礼上的讲话中“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17]25。有的学校育人目标不清晰,育人能力亟待提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20],对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识模糊,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个别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有的学校思想战线软弱无力,阵地意识表现不强,对一些错误思潮没有正确认识,更不敢交锋,不敢亮剑,给广大师生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有些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21];有些师生甚至言必称西方,呲必中国,歪曲党史国史、诋毁英雄和领袖……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事关办学育人的方向性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教育领域建设成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落细落实、深深扎根。
主题是思想之纲,是内容之魂。有主题的思想,才是系统、整体和有机的体系。保证和服务办学育人,揭示了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发展创新的逻辑理路与体系结构,擘画了新时代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基于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题,从本体、价值、方法三个层面回答了事关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创新的重大理论问题,阐述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根本目的、根本保障、发展理念、内容体系、队伍建设、发展动力等八个论域。基于“一个主题、三个层面、八个论域”的具有理论深度和时代高度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22]。其一,“为谁办学育人”是对“办学育人”主题的价值规定。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并原创性地提出高等教育“四为服务”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办学育人的价值规定,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追求。其二,“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是习近平从本体论视域出发,对我国教育“办学育人”目标任务的规定,明确了办党领导下人民满意的教育、办扎根中国大地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明确了培养一代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培养旁观者、反对派和掘墓人。这就从正反两方面澄明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和服务的“中心”与“大局”。其三,“如何办学育人”是对“办学育人”主题的方法论考量,它关涉社会主义教育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就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理念、内容、方法、队伍、体制、机制等改革创新,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切实发挥“生命线”作用。
办学育人是学校中心工作和大局。在事关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毫不含糊地站稳立场。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要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让我国教育的底色更加突出更加鲜亮;要坚持不懈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办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时代话”“百姓话”,经由校园、课堂和教材进入学生头脑,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二是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树立统领工作的“大思政”理念、把握“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以及工作运行的“同向同行”“协同创新”理念,探索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模式,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网络思政、文化思政、教师思政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形式、工作方法、实施路径、评价体系发展创新,打破工作壁垒,跳出条块分割,补齐工作短板,谋求最大增量,建设立体联动、合力运行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全体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思政工作专门力量建设,统筹学校宣传、组织、统战、共青团等党政干部队伍以及后勤、保卫等服务队伍协同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日常、做到个人。综上,多路并进,数管齐下,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